|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5.11.1《谏逐客书》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5.11.1《谏逐客书》学案01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5.11.1《谏逐客书》学案02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5.11.1《谏逐客书》学案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总体感知,学习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文言字词含义;分析段意、层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2.分析文本结构及说理方法,学习作者说理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
    难点:
    积累文言文知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椐《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費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岀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二)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三)字词:
    【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
    而陛下说之(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同“彩”)
    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藉寇兵而赍盗粮(同“借”)
    【一词多义】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任用)
    孝公用商鞅之法(采用)
    百姓乐用(用命)

    西取由余于戎(夺取)
    退弹筝而取《昭》《虞》(采取,择取)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作为)
    江南金锡不为用(表被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担任)

    窃以为过矣(与“为”连用,表“认为”)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因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用)
    却宾客以业诸侯(连词,表顺承)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抵挡、对抗)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敌对)
    【古今异义】
    1.功施到今(古义:延续。今义:给予。)
    2.今取人则不然(古义:不这样。今义:现多用于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西取由余于戎(从西方)
    东得百里奚于宛(从东方)
    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国内;在国外)
    名词作动词
    包九夷(吞并、囊括)
    使之西面事秦(面向;侍奉)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当作宝贝)
    使动用法
    强公室(使……强大)
    遂散六国之从(使……解散)
    娱心意、说耳目者(使……欢乐;使……愉悦)
    快意当前(使……愉快)
    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成就霸业)
    形容词作动词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看重;轻视)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应为“西于戎取由余”)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应为“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
    2.判断句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者……也”表判断)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也”表判断)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者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
    并国二十(应为“并二十国”)
    举地千里(应为“举千里地”)
    4.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5.被动句
    江南金锡不为用(“为”表被动)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举例论证客卿贡献,彰显“逐客”之过;
    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
    对比分析,驳“逐客”之策;
    归结全文:“逐客”危及国家安全。
    四、学习课文
    1、文中为何选择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这四位君主来论证逐客的错误?
    明确:
    一是因为秦穆公等在秦国历史上都是政绩卓著,比较贤明的君主,是正面的例子,有影响力。二是因为这四位君主的成功都有任用了外来的人才这一因素。
    2、文章第1段从写作角度看有什么特色?
    明确:
    (1)选材典型。在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的君王并非只有这四位,而他们所任用的客卿也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八人,但是,穆公任用“五子”、孝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使得国富民强的事实,在秦国历史上却是极为典型的,最能论证论点。(2)用事高度概括。对所举四位君王任用客卿使秦国民富国强的史实没有进行铺张描绘,而是高度概括,笔墨极为简练。(3)行文整饬而又富于变化。本段叙述四位君王任用客卿的情形,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行文的,即先写用客,后写用客的结果。因此本段自然形成四个极为分明的层次。但是,具体写每一位君王用客,重点又有所不同。写穆公重点在“求士”八句,用士结果两句;写孝公用客一句,结果八句。本段既有整齐的美感,又有活泼的丰姿,增强了全文的表达效果。
    3、第2段运用的论据有什么好处?
    明确:
    (1)文章所列举的珍宝、美色、音乐,是秦王所喜爱的,具有心理接近性。(2)对于文章所列举之物,秦王常用,对其好处已有亲身感受,易于他由物及人去认识客卿的作用。(3)按逐客之理推之,秦王当弃其已用异国之宝,这对于秦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弃宝之论又确从逐客之逻辑所出,这就陷秦王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造成秦王不得不考虑收回逐客令的心理态势。
    4、第3段主要论述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本段主要论述了驱逐客卿有利于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比喻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下面继续设喻申述这个意思:“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王者不却众庶”才是本意。由于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显得很有力量。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百姓不论来自哪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本段不但运用了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并给出了两种做法的两种后果,以此说明逐客对敌国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5、第3段运用理论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有什么好处?
    明确:
    (1)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作陪衬,启迪秦王认识怎样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2)通过所讲之理,描绘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和逐客造成的“资敌国”“业诸侯”“裹足不入秦”对比说理,拓宽了思考的视野,使秦王在阅读奏疏的过程中不断调节和改变心理意向,向有利于接受劝阻逐客建议的方向转变。
    6、本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中的,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明确:
    本文开头作者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两句话开宗明义,表明观点,起句便具有振聋发聩之效。本文最精彩的部分是论证过程,作者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从时间上看,文章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文章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推进:作者先论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论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危害,直指“统一天下”这个终极话题,使论说更加切中要害;再说“弃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进一步论说逐客对秦国的危害;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说明逐客的命令不仅不能使秦国统一天下,而且会使秦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上升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文章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使秦王难以接受,从而造成相反的结果。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言兵事疏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裁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亡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2.B;3.C
    4.(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而不疲劳,经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
    (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将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
    解析:
    1.“之”“坚甲絮衣”是双宾语,排除A项、D项。“益以边郡之良骑”是介宾结构后置句,“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是定语后置句,排除B项。
    2.“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错误。“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
    3.文章第一段提出“择良将”的意义,强调用兵之道;接着第二段提出了与匈奴作战的三套方略,即“以蛮夷攻蛮夷”“以长攻短”“以众攻寡”,强调临战之术;第三段,以战争凶险,战事多变,君主应该取万全之道的理念,权衡形势,结合上文的“道”“术”,提出“万全之术”。所以,“以众攻寡”是作者肯定的临战之术,从“衡加之以众”也可以看出,其为“万全之术”的一个方面,作者并无否定它的意思。
    4.(1)“倾仄”,亦作“倾侧”,指偏斜、倾斜;“且……且……”,一边……一边……;“之”,助词,的;“罢劳”,疲劳、疲惫;“困”,困倦、疲乏;“中国之人”是中国的士卒的意思,古今异义。(2)“虽然”,尽管这样;“兵”,兵器;“兵,凶器;战,危事也”是判断句;“以”,介词,把;“为”,变成、变为;“俯仰之间”,形容时间极短。
    【文言文大意】
    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进扰边疆地区,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吕后专政时再次进扰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这之后又曾进扰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现在陇西的官吏,上依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部众,收获丰厚的战利品。这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分别。所以兵法说:“有必胜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关键在于良将,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
    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原的表现。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原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原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原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而不疲劳,经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原的士卒不及他们: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扰乱阵脚;用射程极远的劲弩长戟攻击,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射程,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时以长兵器短兵器互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用强弩的骑射之官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这是中原士卒擅长的地方。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原的长处有五个。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悬殊,这用的是以十击一的方法。
    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将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策。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如果地势险要崎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制服他们。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
    《史记》传言:“狂妄之人的言语,圣明的君主也会于其对错有所选择。”臣晁错愚昧鄙陋,冒死进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夺择用。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学案及答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谏逐客书 *与妻书)11.1 谏逐客书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基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1 谏逐客书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课时,教学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