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测评
展开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下列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近几年“北上广”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增加
B.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目的是防止人为干扰性别比例
C.目前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目的是调整中国人口的年龄组成
D.某地区的人口密度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共同作用的影响
2.(2021河南豫南九校高二月考)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B.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C.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D.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
题组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减少将危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B.化石燃料的燃烧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C.全球气候变暖可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D.酸雨中所含有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4.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污染,都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题组三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5.(2021广西桂林高二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易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外,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6.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崭新的高度,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的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B.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是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7.下列关于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8.(2020山东德州高二上期末)樱花山持续十几年的乱采滥伐,使得山上植物稀少、岩石裸露、垃圾成堆。2003年,人们开始对山体进行改造。10多年来,人们通过劈山引水、筑坝拦水、挖坑蓄水、植树造林,完成了2.4×106平方米的樱花山生态治理,将昔日荒山变成了风光秀丽的生态园,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请回答相关问题:
(1)人们对山体的改造,是在 水平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改造后,樱花山美不胜收的风景每年能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观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改造前的山体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原因是 。改造过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属于 演替,理由是 。
(3)生态学家不会以樱花山某一小段的生态系统为单位研究物质循环,原因是 。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1.(2021河南开封高二期末,)2020年3月3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社会对滥食野生动物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反响强烈,爱护野生动物,就是着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应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严禁乱采滥杀野生动植物
B.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易地保护
C.研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利于濒危生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2021贵州遵义高二月考,)近年来,贵州、湖南等地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面的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孤岛化均会引起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
C.贵州药用植物园的铁皮石斛入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湖南建立的黄腹角雉、大鲵等人工种群繁育基地属于就地保护
3.(2021河南豫北名校高二期中,)微塑料一般指的是毫米级别甚至微米级别的塑料碎片,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极易被海洋生物误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微塑料可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
B.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不断聚集,最终危害人类
C.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它的间接价值
D.海洋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4.()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C.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5.(不定项)(2021广西玉林高二期中改编,)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提高了净化能力
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中有机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
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三个事例: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56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亿多平方米,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
事例三:一种原产于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亿多平方米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四:某些植物具有专一性帮助其传粉的昆虫,与此相对应,这些昆虫也会频繁活动在相应植物开花的时间和地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提前,从而“错过”相应的传粉昆虫。
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
(1)事例一说明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2)事例二说明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主要原因是对野生生物资源 开发利用。
(3)事例三说明由于引入外来物种到 的地区,这些地区原有物种会受到威胁。
(4)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大气中的 增多引起的,根据事例四分析其对这些植物的影响可能是 ,对昆虫的影响可能是 ,由此可见全球性气候变化也可能引起 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
答案全解全析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基础过关练
1.A 我国“北上广”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增加,A错误;国家禁止通过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医学上确有需要的除外),目的是防止人为改变出生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B正确;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放开“二孩政策”可调整人口的年龄组成,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共同对种群密度起作用,D正确。
2.B 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A不符合题意;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B符合题意;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C不符合题意;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D不符合题意。
3.C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会使农业生产能力提高,C错误。
4.B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B错误。
5.C 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会使自然界丧失许多宝贵的基因,A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易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B正确;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C错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外,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D正确。
6.D 规定禁渔区和禁渔期可避免破坏种群的稳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A正确;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B正确;“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大量开垦森林和草原,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存环境,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7.B 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A正确;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属于生物入侵,B错误;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易地保护,C正确;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正确。
8.答案 (1)生态系统 直接 (2)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次生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解析 (1)“山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对山体的改造是在生态系统的水平上保护生物多样性,改造后的樱花山美不胜收的风景引人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抵抗力稳定性一般与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程度、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改造前的山体抵抗力稳定性很低的原因是山体结构简单,物种单一。改造过程中,群落的演替是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属于次生演替。(3)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任何一个局部的生态系统均不能真正实现物质循环。
能力提升练
一、选择题
1.B 人类应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严禁乱采滥杀野生动植物,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B错误;研究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利于濒危生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C正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D正确。
2.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生态系统碎片化、孤岛化会导致生物种群减小,不利于种群繁衍和进化,易造成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B正确;铁皮石斛入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人工种群繁育基地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3.C 根据题意,微塑料可阻碍水中的光线传播,因此会降低海洋藻类的光合作用,A正确;微塑料释放的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并不断聚集,最终危害人类,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海洋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海洋污染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D正确。
4.B 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纳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B错误;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C正确;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D正确。
5.AC 曝气可增加水体中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增强需氧型微生物的降解能力,A错误;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地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无机氮、磷等物质(但不能吸收有机氮、磷),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C错误;借助吸附基质,植物根系对氮、磷的吸收等,可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D正确。
二、非选择题
6.答案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地 (3)缺少天敌 (4)CO2 缺少传粉昆虫不能繁殖而面临灭绝 缺少食物面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 (1)事例一中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绝迹,属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对野生生物的影响。(2)事例二中甘草的面积由4亿多平方米减少到一半,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这些现象是由人类掠夺式地开发利用造成的。(3)事例三说明引入外来物种到没有天敌的地区,可能会使原产地生物生存受到威胁。(4)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加快大气中CO2的增多,事例四中气候变暖引起植物提前开花,错过传粉昆虫,对植物来说可能会由于缺少传粉昆虫不能繁殖而面临灭绝,昆虫则可能因为缺少食物面临灭绝,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进一步引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1.A
2.B
3.C
4.B
5.C
6.D
7.B
1.B
2.B
3.C
4.B
5.AC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节 群落的演替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4节 群落的演替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3节 群落的结构课时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