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后测评
展开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2021河北邢台高一上学期调研)有儒家文献记载: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有的。推动“天下为家”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舜禅让禹 B.成汤灭夏
C.启继禹位 D.盘庚迁殷
2.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商汤伐夏时认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
A.统治较为稳定
B.政权更迭频繁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题组二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3.“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封之于陈。”陈胡公是西周时受封的 ( )
A.王族 B.功臣
C.古代帝王的后代 D.归顺的异族首领
4.(2021山东烟台一中高一月考)1986年在北京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器克罍(léi),其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封燕侯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5.钱穆曾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封建制度 ( )
A.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B.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题组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6.(2021湖南长沙九中月考)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
A.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大力排挤异姓诸侯国
C.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D.借助神权来巩固统治
7.(2021河北秦皇岛高二月考)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尚圆”观念,讲究圆圆满满、团团圆圆、花好月圆,重视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影响这一观念的是( )
A.家国体制 B.禅让制
C.礼乐制度 D.分封制
8.法官断案:谁来继承诸侯的爵位?案例陈述:西周某时期某诸侯,他娶了个妻子(正妻),婚后生了大女儿,随后他又娶了个妾,先后生了大儿子、二儿子;几年后,他的正妻又生了三儿子;不久这个诸侯因病去世。那么,继承诸侯爵位的是 ( )
A.大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9.周代王位继承制度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而,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是( )
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C.才能学识 D.血缘亲疏
10.(2021河南南阳一中高一月考)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明清之际,宗族制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 )
A.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D.具备丰富的政治、社会功能
11.(2020江苏如皋高一质量调研)“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
A.区别大宗和小宗 B.稳定统治秩序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1.()宁夏发现的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共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两块,所刻文字大意为:有两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等地巡视。这说明 ( )
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资料
B.当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得到加强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的完善
D.中央在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2.(2020湖南衡阳第一中学高一月考,)据《史记》记载,传说中的五帝都是黄帝的后裔,五帝的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内直接传子,但也不过是在一个“大家”内——黄帝族团内部选择首领而已,并没有什么超血缘的“公”,所谓“禅让”实为族内择子继承。禹传启只不过是把原先属于整个部族的果实摘到自己家族里去了。这表明 ( )
A.禅让制与王位世袭制没有区别
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C.禅让制已经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D.禅让制是依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制度
题组二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2021江苏常州高一期中,)《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 )
A.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B.贵族特权受到抑制
C.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D.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4.()《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从其中的“祭宗祠”可以看出 ( )
A.礼乐制度是封建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B.宗法观念在明清时期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C.分封依然是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举措
D.血缘宗族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
题组三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5.(2020福建厦门湖滨中学期中,)夏商周三代,宗庙位于国都中心,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牲口房和库房)为次,居室为后。”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
A.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等级制度影响日常生活
D.祖先崇拜占据重要地位
题组四 综合题组
6.(2020吉林长春综合实验中学高一月考,)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有三万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摘编自卢万发主编《谱系研究》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摘编自卢万发主编《谱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3) 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基础过关练
1.C | 2.C | 3.C | 4.B | 5.B | 6.A | 7.A | 8.D |
9.D | 10.D | 11.B |
|
|
|
|
|
1.C 紧扣题干中“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有的”的信息,可知此时出现了“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现象,即王位世袭制的产生,结合所学可知,启继位后,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本题选C项。A项体现的是禅让制。B、D两项均不合题意。
2.C 由题干中的“恭行天罚”“天命殛之”“予畏上帝”“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天命诛之”可知,这些说法都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表明夏商周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统治者或者都城的变化,而不是统治的稳定,故排除A项;题干不仅体现政权更迭,也体现了都城迁移,故B项不全面,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3.C 据材料“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封之于陈”可知,陈胡公是西周时受封的古代帝王的后代,故C项正确;根据“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可知,陈胡公不属于同姓王族,也不是功臣,故A、B两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陈胡公是归顺的异族首领,故D项排除。
4.B 材料“册封燕侯”“授民、授疆土”体现的是分封诸侯的信息,因此该考古成果可以用来研究分封制,故选B项;禅让制是指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对地方的治理,宗法制涉及的是权力继承,排除C项;世袭制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
5.B 材料中的“封建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制度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因此,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的内容,A项不正确。“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正确。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A 材料中“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指的是宗法制,“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指的是分封制,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故答案为A项。题干指出了要通过联姻的方式来管理异姓诸侯国,故排除B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神权政治,故排除D项。
7.A 从材料中的“重视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是家国体制影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禅让制是指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制度,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8.D 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即便妾生的儿子年龄大,也不是嫡长子,不具有爵位继承权。本题中三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D 依据材料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依据是“血缘亲疏”,所以排除C项,选择D项。
10.D 材料“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体现的是宗法制丰富的政治、社会功能,故选D项;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力、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目的是稳定统治秩序,B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练
1.B | 2.D | 3.A | 4.B | 5.D |
1.B 材料中只是提到“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两块”,并不能表明甲骨文是当时唯一的文字资料,排除A项;材料“有两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等地巡视”,体现了当时边疆地区的管理得到加强,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监察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郡、县,排除D项。
2.D 材料表明,禅让制是在部族内部选择首领,而王位世袭制则是在家族内部选择首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排除B项;根据材料“禅让虽然不是在‘小家’内……一个‘大家’内……选择首领而已”分析可知,禅让制并不能够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并不是在整个部落联盟中选贤任能,只是在黄帝族内部选择,注重血缘关系,故选D项。
3.A 题干指出了公、侯、伯、子、男五类不同等级身份的贵族,在分封土地时的疆域范围是不一致的,这说明了分封制是以等级身份来授予土地的,故本题选A项。B项不符合题干主旨。题干涉及的是等级身份,而不是血缘,故C项错误。D项表述的是分封制的弊端,但是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故排除。
4.B 题干关键词是“《红楼梦》”“祭宗祠”“宁国府”“荣国府”,可见与此相关的是宗法制,这说明宗法观念在明清时期依然有一定的影响。故选B项。
5.D “宗庙为先”,说明祭祀祖宗的宗庙在当时建筑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祖先崇拜,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重视农业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等级制度观念,故C项错误。
6.答案 (1)原因: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等。
(3)价值:家谱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言之成理均可)
解析 (1)“原因”,可从经济、政治制度和家族传统等角度来组织答案。“作用”,可结合封建统治、传统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来作答。
(2)依据材料二中“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等信息来概括即可。
(3)可从文化遗产、史料研究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 政治史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春秋时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左传》记载,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周礼》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