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镇化-2022版地理必修第二册鲁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61515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节 城镇化-2022版地理必修第二册鲁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6151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节 城镇化-2022版地理必修第二册鲁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26151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整套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试卷同步测试题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第三节 城镇化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第三节 城镇化课后复习题,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反映城镇发展一般规律的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是,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 城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城镇化及其过程
下图示意城镇的发展过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反映城镇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是 ( )
A.卫星城的出现 B.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
C.郊区化 D.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镇从阶段I到阶段Ⅲ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城镇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D.城镇年平均气温升高
4.下列关于阶段Ⅲ城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始出现郊区化
B.相对阶段Ⅰ、Ⅱ,城镇中心人口密度较高
C.相对阶段Ⅰ、Ⅱ,城镇中心环境污染较轻
D.城镇沿河流延伸
下图示意城镇化进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城镇化第Ⅱ阶段,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
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
C.劳动力过剩 D.再城镇化现象
6.目前,下列国家中最可能处于第Ⅲ阶段的是 ( )
A.埃及 B.中国
C.尼日利亚 D.英国
7.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具有较大活力的省级行政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下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镇化进程。
(1)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镇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说明江苏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题组二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对应的折线分别是 ( 易错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9.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
A.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速度始终快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世界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缓慢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读非洲五国和部分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比重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0.下列国家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是 ( )
A.肯尼亚、尼日利亚
B.美国、澳大利亚
C.埃塞俄比亚、乌干达
D.澳大利亚、加纳
11.与美国、澳大利亚相比,非洲五国的城镇化特点是 (深度解析)
A.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速度较慢
B.城镇化水平较低,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C.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速度较快
D.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快
题组三 案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为贯彻中央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云南提出了“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多利用坡地、荒地搞建设,走“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新型发展模式,这是对传统城镇形象的一次重塑和再造。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云南提出“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是为了( )
A.发展山地旅游业 B.实现郊区化
C.拓展生存空间 D.保护优质耕地
13.云南“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有利于( )
①提高人口素质 ②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缓解人地矛盾 ④破坏坡地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镇化“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1)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主要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城镇化及其过程
(2021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北京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结合北京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三题。
1.()由图中数据推测 ( )
A.1990—2010年近郊区人口增速最快
B.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C.北京迁出人口都从事第三产业
D.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2.()近年来,北京逆城镇化的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 B.政府政策推动
C.对外交通发展 D.乡村条件改善
3.()逆城镇化对北京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B.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减缓
C.缓解人口老龄化
D.北京房价得到最终遏制
题组二 不同地区的城镇化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国家人口城镇化水平和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过度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城镇化,图中过度城镇化最显著的国家是( )
A.泰国 B.马来西亚
C.缅甸 D.菲律宾
5.()菲律宾当前城镇化特点可能会造成 ( )
A.城镇创造就业能力大于城镇劳动力增长
B.小城镇发展速度快于大城市
C.农村推力作用小于城镇
D.农业资源潜力未能得到有效充分利用
6.(2021北京房山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发展情况
年份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
1950年
53.8
17
1960年
60.5
22.2
1970年
66.6
25.4
1980年
70.2
29.2
1990年
72.5
33.6
2000年
74.4
39.3
2010年
76
46.2
(1)()绘制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折线图。
(2)()与发达国家相比,简述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成长起大批工业城市,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20世纪下半叶,英国伦敦城市中心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主要迁往周边村镇。
(3)()推测英国伦敦城市中心人口大量迁往周边村镇的主要原因。
专题强化练三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2021天津七校高一期中联考)读1990—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变化图,完成下面两题。
3.()据图分析,关于该时期我国城镇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前者增长较快 B.呈持续增长趋势
C.同步增长 D.后者增长幅度小
4.()我国城镇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的变化在图示时期可能 ( )
A.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B.减轻城市环境污染
C.控制城市房价上涨 D.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城镇化水平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图示时期内,中国 ( )
A.1980年城镇化水平高于世界城镇化水平
B.城镇化水平始终高于世界城镇化水平
C.2010年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差距最大
D.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是 ( )
A.增加农业用地面积 B.加剧城市交通拥堵
C.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D.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解决老城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首都巴黎在其东郊建设马恩河谷新城(下图)。该新城的Ⅰ(巴黎之门)、Ⅱ(莫比埃谷)、Ⅲ(比西谷)、Ⅳ(欧洲谷)四个分区先后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殊职能,分工明确。马恩河谷新城以快速交通为城市轴线,城市建设用地被绿地分割,形成葡萄串状不连续的组团状空间布局形态。时至今日,该城市建设依旧被誉为“现代新城建设典范”。
(1)()新城建设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主要措施。据此推测巴黎老城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2)()说明马恩河谷新城被誉为“现代新城建设典范”的理由。
(3)()1992年,占地2 000公顷的迪士尼乐园在马恩河谷新城 Ⅳ (欧洲谷)区建成。分析迪士尼乐园布局在该地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 城镇化
(2020山东,5—6,6分)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是分析判断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安徽省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前的中心城市间公路客流状况。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次位客运流向为合肥,两个方向的客流量相差很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城市组合中,最适宜推进同城化的是 ( )
A.安庆—池州 B.合肥—巢湖
C.亳州—阜阳 D.芜湖—铜陵
2.()合肥虽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其主要原因是 ( )
A.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
B.滁州与南京距离更近
C.滁州与合肥行政联系密切
D.合肥与南京均为省会城市
(2020天津,1—2,6分)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在盐碱荒滩上建设起来的一座新城,下图为四幅能反映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景观照片,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3.()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特色的描述中,与图中的景观依次对应的是 ( )
A.智慧城市、低碳环保、高新产业、生态宜居
B.生态宜居、高新产业、低碳环保、智慧城市
C.高新产业、智慧城市、生态宜居、低碳环保
D.低碳环保、生态宜居、智慧城市、高新产业
4.()南堤滨海步道公园紧邻永定新河,园内湖泊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
A.调节地表径流量 B.减少地下径流量
C.减少水的下渗量 D.减少地表水蒸发
(2020江苏单科,12,2分)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 )
A.减轻自然灾害 B.提高环境容量
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019江苏单科,11—12,4分)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6.()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7.()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2021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一下期中)在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一省范围看,公共资源首先重点配置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势差”。在城市“势差”的影响下,人口呈现阶梯式迁移模式。读我国人口阶梯式迁移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受城市之间“势差”影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农村到城市
B.中西部到东部
C.城市到郊区
D.城市到城市
2.()在城市之间“势差”的影响下省会城市最先可能会出现( )
A.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2021安徽淮北高三一模)下图示意2001—2017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常住人口、城市户籍人口增速统计。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图示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 ( )
A.呈逐年增加趋势
B.增速始终慢于常住人口
C.总体呈减少趋势
D.增速始终快于户籍人口
4.()图示期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二、非选择题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京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集中,东京都成为人口集聚的核心。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东京都呈现明显“空心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为应对“空心化”问题,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东京都再次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都心回归”现象明显。下面图1示意日本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图2示意1960—2018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规模变化。
图1
图2
(1)()指出东京都市圈Ⅰ、Ⅱ两阶段人口规模的变化特征。
(2)()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乡村发展成小城镇再向大城镇发展,①图最能反映城镇发展一般规律。
2.D 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故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
3.C A城镇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城镇用地规模扩大,破坏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镇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城镇热岛效应,使城镇年平均气温升高;城镇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会造成城镇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4.D 阶段Ⅱ城镇中心的人口密度开始减小,出现了郊区化;由阶段Ⅰ到阶段Ⅲ城镇中心的人口密度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城镇中心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由图可看出,阶段Ⅲ城镇沿河流延伸。
5.D 图示城镇化第Ⅱ阶段,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为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该阶段由于人口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城镇环境质量下降,出现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劳动力过剩等问题,并没有出现再城镇化现象。
6.D 城镇化第Ⅲ阶段表示城镇化发展的成熟阶段,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选项中只有英国属于发达国家。
7.答案 (1)改革开放以前城镇化发展缓慢(有下降、停滞等),城镇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高。
(2)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严重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
(3)加强城镇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镇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镇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改善城镇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镇环境;等。
解析 第(1)题,据材料一中图可知,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镇化水平较低,1965—1978年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整体发展缓慢。据材料二中图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高。
第(2)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对环境、土地、交通、住房等产生影响。
第(3)题,针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从规划、节能、防治污染等角度采取措施。
8.D 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特点,可判断出城镇化水平折线;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状况可判断出城镇人口折线。
易错提示
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数量多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低,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数量已超过发达国家。
9.D 分析折线图可知,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1960—1970年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约为35亿人,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据图可知,2010年世界城镇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故选D。
10.A 读图,1990年,肯尼亚、尼日利亚的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25%、35%,至2004年,肯尼亚、尼日利亚的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40%、47%,两国城镇化速度较快,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A正确;美国、澳大利亚城镇人口比重较高,城镇化速度慢,已步入城镇化的成熟阶段,B、D错误;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城镇人口比重小,城镇化速度慢,应处于城镇化的缓慢发展阶段,C错误。
11.D 与美国、澳大利亚相比,非洲五国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A、C错误;非洲五国城镇化速度相对较快,并未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B错误,D正确。
易混辨析
城镇化部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1)郊区城镇化:指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2)郊区化:随着人口向郊区迁移和郊区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郊区人口增加;而商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向郊区转移,导致中心城区衰落。这就是郊区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3)逆城镇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镇化的成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4)再城镇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镇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镇化的现象。
12.D 由材料“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可知,云南提出“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是为了保护优质耕地,D对。山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发展山地旅游业不是“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目的,A错。云南提出“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不是为了实现郊区化,B错。云南提出“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不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C错。
13.A 云南“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②对。减少城镇占用耕地,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③对。城镇基础设施较完善,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①对。云南“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特色城镇化模式,有利于保护坡地生态环境,④错。故选A。
14.答案 (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快速扩大,并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
(2)有利于缓解城镇压力,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乡村经济,促进乡村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主要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快速扩大,并出现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群。
(2)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镇的影响和对乡村的影响两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能力提升练
1.A 由图可知,1990—2010年近郊区人口由399万人增长到955万人,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图示时段中心区人口仅减少了14万人,而郊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加量远远大于14万,B错误;迁出人口所从事产业可能是第二产业,也可能是第三产业,C错误;2000年以来北京的人口增多,但是随着多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环境质量并没有不断恶化,D错误。
2.B 由材料可知,“北京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已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故逆城镇化的原因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通州,即政府政策推动。
3.A 逆城镇化现象有利于北京淘汰部分落后产业,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A正确;逆城镇化增加了人口流动,使城际交通建设速度加快,B错误;逆城镇化促使劳动力人口外迁,加剧了北京的老龄化程度,C错误;北京的人口不断增多,房价没有得到最终遏制,D错误。
4.D 根据图示得知,菲律宾位于人口城镇化超前区,过度城镇化最显著;缅甸位于中低城镇化水平区,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马来西亚位于中高城镇化水平区,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均较高;泰国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过度城镇化不明显。
5.D 根据图示得知,菲律宾位于人口城镇化超前区,人口城镇化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城镇化水平,说明城镇劳动力增长大于城镇创造就业能力;人口城镇化过快,说明人口大量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发展速度比大城市慢;菲律宾人口城镇化超前,农村推力作用大于城镇;农村人口大量迁出,农业资源潜力得不到有效充分利用。
6.答案 (1)
(2)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增长速度快。
(3)城市中心有环境恶化、地价升高、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问题;周边村镇环境优美、地价便宜、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城乡差距大大缩小;汽车的普及。
解析 (1)画折线图的方法是先描点,再连线。根据表中数据先描出代表各年份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的点,再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即可。
(2)分析表格内容可知,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时间晚,同时发展速度快,当前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
(3)人口由市中心迁往周边村镇,这是逆城镇化的特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市区由于人口、工业过度集聚,污染严重,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地价升高,就业困难,交通拥堵;而周边的村镇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地价便宜,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城乡差距缩小;汽车的普及使居民上下班便利。
专题强化练三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
1.D “握手楼”位于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能吸引外来人口租住,增加房屋出租者(农民)收入,故其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故D项正确。
2.B “握手楼”吸引人口居住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区人口多,房价昂贵,故B项正确。
3.B 1990—2019年,城镇人口增长率整体上小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A项错误;1990—2019年,无论是建成区面积还是城镇人口,其增长率都大于零,说明二者均呈持续增长趋势,B项正确;读图可知,1990—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变慢,而同期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在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与城镇人口增长不是同步增长,C项错误;1990—2019年,城镇人口增长率变化幅度在5%左右,而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变化幅度总体上超过城镇人口增长率变化幅度,说明建成区面积增长幅度大,D项错误。
4.A 由上题可知,城镇人口与建成区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建成区面积与城镇人口持续增长,会占用大量土地和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A项正确。由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是否能够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城市房价上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5.D 据图可知,198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变化幅度是-20%,说明198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城镇化水平,A错误;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差距变化幅度是正值说明城镇化水平高于世界城镇化水平,是负值说明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城镇化水平,B错误;198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城镇化水平差距最大,C错误;图示时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D正确。
6.D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中国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D正确;农业用地面积会减少,加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是不利影响。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人口过多;住房困难;用地紧张;就业困难;等。
(2)各区各具职能,分工明确,能减少恶性竞争;以城市快速交通为轴线,能加强区域间联系;以绿地分割城市建设用地,美化环境(减轻污染)。
(3)地处巴黎城区,客源充足(市场广阔);有轨道交通、铁路和高速公路联系,交通便捷;该区地价便宜,满足迪士尼乐园布局要求。
解析 (1)巴黎老城区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人口过多、住房困难、用地紧张、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2)结合图文材料可知,马恩河谷新城各区各具职能,分工明确,可以减少恶性竞争;以城市快速交通为轴线,能加强区域间联系;以绿地分割城市建设用地,美化环境(减轻污染)。如此布局减轻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被誉为“现代新城建设典范”。
(3)迪士尼乐园布局在该地的原因主要从客源市场、交通、地价等方面分析。
第三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B 由材料“同城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城市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现象。公路客流能够反映城市间的日常人口流动方向和强度”可知,两个相邻城市相互以对方为首位客运流向,这说明两城市联系紧密,适宜推进同城化;图中具有这一公路客流特征的城市主要有淮北和宿州、合肥和巢湖,结合选项中四组城市,选B项。
2.C 滁州在地理位置上与南京较近,且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故滁州的首位客运流向为南京;滁州在行政上隶属安徽省,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两城市之间行政联系紧密,故虽然合肥为滁州的次位客运流向,但滁州发往合肥的客流量与发往南京的相差很小,C项正确。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及与滁州距离近是其成为滁州首位客运流向的原因,A、B项错误;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与安徽省的滁州之间的行政联系少,D项错误。
3.C 动漫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公交站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便利,属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堤滨海步道公园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利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具有低碳环保的优点。故C正确。
4.A 湖泊可以调节地表径流量,减小河流水位季节变化,A正确;湖泊能够涵养水源,增加水的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B、C错误;湖泊可以调节局部气候,减小温差,增加地表水蒸发,D错误。
5.C 现代拓展区的布局远离明代核心区和清代拓展区,对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6.B 图中三条折线分别代表1989年、2002年、2015年距市中心不同距离的不透水面比例,分别比较距市中心10~15千米、15~20千米、20~25千米、25~30千米的区域,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距市中心15~20千米区域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B项正确。
7.C 不透水面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阻止了雨水的下渗,地下水位会下降,地表径流会增多;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会减少;地面的硬化使城市整体空气湿度降低;硬化的地面与绿地相比,增温速度更快,地表气温会升高,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选C。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1.D 城市“势差”的实质是不同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这种差异的影响下,人口向拥有发展优势的高等级城市聚集,如图中由地级市向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迁移。
2.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城市“势差”影响下,各省范围内人口主要向省会城市迁移,使省会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向郊区不断扩展,从而出现郊区城市化,B正确;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A错误;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市中心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C错误;再城市化发生在逆城市化阶段之后,D错误。
3.A 图中显示2001—201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始终是正值,可判定城市建成区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A正确,C错误。同时,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曲线始终高于常住人口增速曲线,说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始终快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增速曲线在2014—2017年高于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曲线,B、D错误。
4.C 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常住人口,据此判断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的变化取决于两者增速的比较关系。图中显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速始终快于常住人口增速,因此城市常住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
5.答案 (1)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入。Ⅱ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但仍以流入为主。
(2)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土地价格暴涨、交通拥堵等问题;政府大规模建设新城,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优美;工业向外转移,为郊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
(3)东京都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政府制定“都市再生战略”政策,推动人口流入;东京都地价下跌,吸引郊区人口流入;外围郊区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人口流出。
解析 (1)从图2中可知,Ⅰ阶段,人口规模变化每年都在20万人以上,人口大规模流入。Ⅱ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值(流出),但是仍然以流入为主。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地价攀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导致人口迁出城区;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吸引人口迁入;城区地价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导致工业往外迁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郊区城市化。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的原因从东京都的拉力和外围郊区的推力等方面作答。东京都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不可替代性,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大;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推动人口重新流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吸引郊区和其他地区人口流入;随着城区地价下跌,外围郊区土地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人口流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城镇化精品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是,1990—2014年武汉市域,甲地是我国半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精品课时训练,文件包含23城镇化同步练习-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docx、23城镇化同步练习-高一地理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地理必修第二册鲁教版(2019)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