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精品学案 (新高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精品学案 (新高考)第1页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精品学案 (新高考)第2页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精品学案 (新高考)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精品学案 (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精品学案 (新高考),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答题思路,好题实练,答案与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十五讲  古代诗歌阅读之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  导学案【知识梳理】一、必备知识(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从近些年的高考卷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试题不多,倒是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试题较多。主要体现在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方面。1提炼情感主旨诗歌的题材往往决定着诗歌的思想内容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就必须对不同类别的诗歌题材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根据题材对诗歌情感作出较为准确的预判。(1)送别抒怀诗送别抒怀诗是高考命题选取较多的一类诗歌它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伤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的《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2)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通常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阅读这类诗歌要大体了解诗人的经历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歌中寄寓的复杂感情。(3)边塞征战诗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时代是我国山水田园诗的繁荣时期。(5)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借古伤今、讽今、伤己,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已逝,而那潇洒儒雅、运筹帷幄的周郎,更激起词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作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6)即景感怀诗即景感怀诗指的是作者因所见景物而引起某种感触的一类诗歌。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为“景”的触动而生发。这类诗作题材广泛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都可能是即景感怀之作但除了这些类别的诗歌外还有一些诗歌它们也是诗人面对眼前之景而生发感慨之作一般就把这些无法归入以上几类的写景诗归入即景感怀诗。(7)即事感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作者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如果即事感怀,也是“即事感怀诗”。一般就把那些无法归入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怀乡诗等几类的抒怀诗,归入此类。(8)咏物抒怀诗咏物抒怀在中国诗歌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在古代诗歌中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作者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类诗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直接描绘物象绘形绘声绘色以求精确逼真或传神;一类托物寓意借物言志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的自己对人和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对事物的态度、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所谓“评价”即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还须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时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在高考试题中因其难度稍大,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我们还是要予以重视。二、关键能力提问模式: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2.作为XX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思路】答题规范:不论是局部设题还是全局设题皆可按以下步骤答题——1先概括。指出表现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和主旨。如果题干只要求“概括”就不必有以下的步骤了。2联系诗歌内容摆出之所以是某种思想感情和主旨的依据。这是一个分析过程。3如果要求鉴赏评价,可在分析之后进行具体评价。三、方法小结(一)考点梳理1.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3.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的志向)等。所谓“评价”,是指读者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又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具体来说,作者的态度包括: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诗人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二)答题方法1.怎样评价诗歌的主旨内容对诗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和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主旨内容”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但同一类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共性”,考试时就会明确诗歌所属类型,解题的针对性无疑会更强。2.怎样评价思想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要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五看”,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看意象。(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如《书愤》表达内心悲愤之情应关注“愤”字,《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应关注“悯”字,《春夜喜雨》表达对春雨的欢愉喜爱之情应关注“喜”字。(2)看作者也就是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欢乐:降宋后,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李清照的词也因为南渡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等等。(3)看序注序注一般交代诗歌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读者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干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4)看诗眼诗眼一是表现为诗歌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二是表现为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5)看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一般借景抒情类诗歌的意象都应该细细品味。3.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方法在抓关键点。这里的“点”主要指:(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成为诗人选择诗眼的重要对象。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形容词也往往用作动词来使用。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描写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过程,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此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许多关键词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如“寺多红叶烧人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正是由于巧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句子,它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一般在绝句的第三、四句,或在律诗的末联和词作的下阕的末句。如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议论性句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末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末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好题实练】基础务实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B.三四句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近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古体诗对对仗的要求与此相同。C.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香炉峰,庐山的主峰。②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③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4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巩固提升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程珌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①程珌:号洛水遗民,安徽休宁人,南宋爱国词人。②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③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江山有缺,尚待统一。C.“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6“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一句有何意味?结合全词试作分析。素质拓展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任鄂令渼陂游眺书应物野水滟长塘,烟花乱晴日。氤氲绿树多,苍翠千山出。游鱼时可见,新荷尚未密。屡往心独闲,恨无理人术。①韦应物曾任鄂县(今陕西户县)县令。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滟”字写野水在长塘中波动闪光,“乱”字写盛开的花朵映着阳光使人眼花缭乱,此二字使景色充满动感。B.“氤氲”本指烟云弥漫,颔联用于形容绿树,远远望去葱茏的绿树连成一片,如烟云弥漫,它与“多”字形成呼应。C.“新荷尚未密”一句既写出了荷的特点,又暗示了诗人游眺的时节,同时也暗喻时光的流逝,使人产生人生紧迫之感。D.这首诗描写的是游玩所见之景,景色清丽;抒发的主要是为官忧民之情,情感真挚,体现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境界。8诗中前三联与尾联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关联?请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好题实练】一、【答案】1.B2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手法的鉴赏。B项,“这正体现了近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古体诗对对仗的要求与此相同”表述错误。本诗不是近体诗,是古体诗。而且古体诗对对仗没有严格的要求。故选B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时,结合诗句内容和意境分析。全诗以荷为喻,属咏物诗,托物言志。写荷之美,从“艳”、“鲜”;分以“花”“叶”“色”“香”描写;陪以“朝日”“绿水”“青烟”。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之不遇,曰“空”曰“凋”。“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中“冒”与“罗”用字极其到位,冒尖而踊跃,收罗而无遗。“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华池,芳华之池。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末二句“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表达了积极用世的意愿。知人论世,作者其实想表达自己才华横溢,希望能够得到举荐和提拔,受到朝廷的重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答案】3.D4①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漫游了很长时间,想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②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思想。③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前两联重在抒情”错误,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带抒情。《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律。此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感。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翻译: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全诗不但勾画了江山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远。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远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远。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三、【答案】5.C6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②用了比喻的手法。“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③形象地写出了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错误,诗意是天意向宋,就缺优秀的爱国将领,也没有悲观的情绪。故选C6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句子的能力。翻译:天地本来没有界限,是谁把它们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呢?我登上多景楼,向北眺望,望着沦丧敌手的大好中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怅恨。中华大地就犹如水晶盆般的万里长江,忽然出现了两点孤山,点破了这如画般的美景。我想借助鞭挞雷霆的神力,将两座孤山驱赶到昆仑山上去。北方的抗金义士此刻正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响应抗金号召。看来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已是天意所归,所缺少的只是像士雅和刘琨那样的杰出将领了。我多次抚摸着当年诸葛亮与孙仲谋共商破曹大计时所坐的狠石,想从冥冥之中把诸葛亮唤醒,和他共坐对酒,再商如今之北伐大计。干旱的孟夏季节,正亟需一场大雨,一洗北方漫天的尘沙昏翳。《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是南宋词人程珌的词作。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上片主要写作者登上多景楼,放眼望去,祖国沦陷的场景;下片主要写抗战名将的典故,借古讽今,对比中透露对南宋统治集团君昏、相奸、将懦的不满。该词词气纵横,锋芒犀利,感慨遥深。“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两句既点时令,又以景结全篇。“洗北尘”所指,不言而喻。“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正须雨”借喻抗金力量,作者以“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结束词篇,说明如夏日大旱需甘霖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国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北伐的重视,并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四、【答案】7.C8①前三联的内容引出了尾联的内容。②前三联写渼陂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③诗人看到美丽的景色,感到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也应过上好日子,可是他觉得自己缺少才干,于是慨然以叹。【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暗喻时光的流逝,使人产生人生紧迫之感”错误。结合全诗,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渼陂游玩所见之景,抒发的主要是为官忧民之情,情感真挚,体现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境界。“新荷尚未密”一句正是诗人所见到的一种景象,并没有暗喻时光的流逝,使人产生人生紧迫之感。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情感、内容等方面的鉴赏能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本题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中前三联与尾联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关联,实际上是对第五点的重点考查。本诗前三联描写的是诗人在渼陂游玩所见之景,尾联是诗人抒发为官忧民之情。诗人正是看到了眼前的美景,才有了最后的抒情,可以说,诗人情感的抒发正是建立在前面描写的美景之上。第一,前三联的内容引出了尾联的内容;第二,前三联写渼陂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第三,诗人看到美丽的景色,感到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也应过上好日子,可是他觉得自己缺少才干,于是慨然以叹。 

    相关学案

    专题17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和比较鉴赏-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17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和比较鉴赏-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高考真题演练,2020·江苏卷,2020·浙江卷,2020·全国Ⅰ卷,2020·全国Ⅱ卷,参考答案,对点训练,读懂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考点分析,高考金题,规律总结, 专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__精讲精练夯实基础得高分考点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__精讲精练夯实基础得高分考点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路导引,整合答案,答题建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