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都的秋-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77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 故都的秋-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77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 故都的秋-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61774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试卷练习题
必修二2 故都的秋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必修二2 故都的秋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①没有人能躲得开季节,无论你活得多么巧妙,都必将跟随时令流转。在岁月的路口,轻轻抖落一季风霜,与秋含笑道别,转个身,便遇见了冬天。
( )。唯有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贯穿一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内心永远有一盏灯。因为我们知道,相同的季节里,总有些人,隔一帘风雨,陪自己走在路上。
初冬,心底的花开,芬芳一路。季节相约,心怀已装满收获,爱,是最重的行囊。相信,有阳光的地方,人心都是暖的。②静水无澜也好,激情浪漫也好,冬日不一定是最好的年纪,但一定是最好的心态。也许有遗憾,也许来不及,相信,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冬天里,季节的风,变得凌厉,一颗心,却变得柔软。庄重的心,等待一场洁白的冬雪,期待与往年的自己重逢。同样的冬季,没有变;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一季的心情,都变得不一样。时光易老,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感性,越来越深情。悄然而逝的岁月,总有一份美好或惆怅的情怀,系着飘摇的思绪。③一片雪花,因为时光的晶莹,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便被撑了起来。冬日的阳光,让日子温暖明亮,一缕缕光打进心底,光阴,也便与自己亲和起来。
人生中,要经历无数个冬天,时光里,流淌着难以释怀的情感:生活,就在这些回忆中继续,在继续中体悟。走过迷茫的青春,翻越一座座覆雪的山头,④后来才渐渐明白,每一种际遇在人生中,意义其实都已命定了。成长与爱,是生命永恒的伴随。
1.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没有人能躲得开季节,你无论活得多么巧妙,都必将跟随时令流转。
B.静水无澜也好,激情浪漫也好,冬日不一定有最好的年纪,但一定有最好的心态。
C.一片雪花,因为时光的晶莹,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便得以撑了起来。
D.后来才渐渐明白,人生中的每一种际遇,其实都有其命定的意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A.悲欢聚散的经历,教人心看淡;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
B.秋去冬来的光阴,让生命从容;悲欢聚散的经历,教人心看淡
C.生命,因秋去冬来的光阴而从容;人心,因悲欢聚散的经历而看淡
D.生命和人心,因悲欢聚散的经历和秋去冬来的光阴而看淡和从容
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有三个:遗传、环境和教育。
B.他环视了一下会场,挥动着手臂说:“大桥快通车了,大家要做好最后的冲刺!”
C.有问题,说亮就亮;有缺点,说改就改:他这个率真的性子,大家都很了解了。
D.本店经营品种:服装、玩具和家用电器。
4.(2021浙江衢州五校联盟高一期末)某校高一学生小刘学习了本单元的课文,非常喜欢《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中这几句写景状物的文字。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故都的秋》)
(1)读过这些文字后,你发现这些文字都写到了一种意象 。
(2)请以这个共同意象为对象写一段文字。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②语句连贯;③不少于80字。
5.(2021安徽铜陵宏实中学高二月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立秋其实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意思就是① 。按照传统的三伏天推算方式,其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民俗学者萧放介绍,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所以,② ,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末伏往往在立秋节气之后,所以人们常常会感受到“秋老虎”的余威。从这个角度看,立秋当天③ ,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6.微写作。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调动听觉、视觉来描写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请借助这种方法描写有关“故乡春天的雨”的画面。不少于200字。
三年模拟练
一、(2021河南郑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秋
陆 蠡
秋是精修的音乐师,是绘画的素手,一天我作了这样的发现。这平凡的发现于我成了一种小小的秘密。今夜,西风扑了一个满窗,听四野的秋声又起,复喜你远道来望我的厚意,并且看你的衣衫上赍着一襟秋凉,未免有几分怀感,所以便谈起秋来了。
我爱秋,我爱音乐,也爱绘画。倘使你不嫌我这样的说法,不嫌我用这样无奇的笔调做故事的开头,让我告诉你一个拙于手和笔者的悲哀吧。在一个秋天——八年前的秋天——夜里。旋风在平地卷起尘沙,庭院的拐角堵风的所在——学校的庭院,那时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生哩——处处积着梧桐树和丹枫的广阔的黄地红斑的落叶,人走过时沙沙作响。这是一个刮风的夜,一个萧索的夜,旦夕将死的秋虫的鸣声愈见微弱可哀了。我们是在学校的琴室里面,我们在教师的面前复习着半周来熟练着的指定的琴课。那天晚上我不知怎的总是注意到屋外的风声,似乎在担心着屋前瞿瞿叫着的秋虫的命运。直到一个同学在我的臂上拧了一下,我才知道是轮到我复习的时候了,望着严峻的教师,心中便有几分惴惴。第一节过后变调的地方便弄错了。当时我就想:假如我有一支画笔,安知我不能描出这人间的歌曲,这万籁的声音,悲壮的,凄凉的,急骤的,幽静的,夏午静睡着的山谷里生物的嘘息,秋宵月光下烟般飘散着大自然的低吟,于是遂生了畏难之心。等到后来每逢听到珠般圆润的琴声而妒羡着如风般滑过黑白相错的键盘的手时,我是失去我的机会了。
于是复在另一个秋天——四年前的秋天,我已经在一个没落的古城中的一个学校里做一群孩子的导师了——我从城里乘车到离城三四十里外的分校去,是早晨,天色是蒙暗的,没太阳。啊!我在溪岸望见一片芦花!在灰色的天空下摇摆着啊摇摆着!回来的时候我便在一张中国纸上涂了一层模拟天色的极淡极淡的花青,用淡墨撇出长剑似的芦叶,赭黄的勾竖算是穗和梗,点点的白粉是代表一片芦花……水天相接的远处,三三两两地投下一些白点,并且还想在上边加上一笔山影……
但是,啊!我笔底所撇的只是一堆乱草,毫无遒劲之致。而芦穗则是硬挺挺的像柄扫帚,更不消说有在西风里偃俯的样子。我生气了,我掷下笔,撕碎了纸,泼翻了花青,我感到一阵悲哀。我抱怨天赋我的这双笨拙的手。不然,生活便增添了多少的点缀呢!
但是幻想并不能消灭。昨晚,友人持来一枝芦花,插在我的花瓶里,说:“送你一个秋。”真的,当灯光把芦花的影放大映在壁上,现出幢幢的黑影来时,我感到四壁皆秋了。夜里,我梦见芦花摇落了一床,像童话中的公主,睡在厚厚的天鹅绒的茵褥上,我是睡在芦花的茵褥上,绵软而舒适,并且还闻着新刈的干草的香。似乎有一颗幻想的豆大的东西透过厚软的褥子,抵住我的脊心……
“那你是一位真正的皇子了……”
我又继续着晚秋的梦……这回我是到我所熟识的溪畔来了。头上的天好像穿了许多小孔的蓝水晶的盖,漏下粒粒的小星,溪中显出的是蓝水晶的底,铺满了粒粒的小星,而我却在这底和盖的中间,好像嵌在水晶球里的人物。我疑心脚步重点便会把它蹴破了,所以我便静静地望着,静静地听,听啊,谁在吹起芦荻来了。
我的眼光随着歌声望去。心想,“谁在吹这芦荻呢?”但是星光底下甚为朦胧。我仿佛看到一个白色的人影,靠坐在芦叶编成的吊床上随风摇摆着身躯哩。我试“阿哈!”呛咳一声,人影消失了。睁眼一看,乃是一片芦花!我惘然。我悟及我所听到的是我从前哼过的一支短歌,是孩子时唱的短歌,适才不留神间脱口而出了。
“我倒乐意听你的无稽之梦,且让我提起一句古话:说‘痴人说……’什么的啊!你皱起眉头来么?”
我也不难告诉你一些不是梦的东西。但是你相信那些都是真实的么?不过我所谈的殊不值得一哂。风劲了,倘不想睡,你得多添一件夹衣。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构思精巧,由今夜之秋想到八年前、四年前之事,又想到昨夜之梦,最后回到现在,思绪上虽有跳转,但层次清晰,结构圆融。
B.文中关于秋和芦花的梦,也是关于童话和童年的梦,这梦境充满无限诗意,实则是作者延续上文,借以表达对心中之秋的情愫。
C.本文以“我”向“你”谈论关于秋的故事与梦境为主线,且其中穿插了“你”的两次笑评,使文章读来更加真实、亲切,富有生趣。
D.本文与郁达夫《故都的秋》,都选取了秋虫、秋花等具有秋日特征的典型意象,并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营造出特点鲜明的秋日意境。
2.()请简要分析文章首段的作用及其语言表达技巧。(6分)
3.()作者笔下八年前、四年前及昨夜梦中的秋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2021福建福州四校联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夕阳红到无边
刘白羽
①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
②我从年轻时起就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当天空和大地还炎热如火、赤日铄金,我却可以从太空中洒然而落的一丝清风,便意会到爽朗秋天的来临,从此扫却一身粘腻,换得一身清爽,实在令人怡然陶然。而从那一阵清风起,我觉得那一颗太阳也就不同了。
③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太行山上,有一个晌午我从一个山垭口走出,我原是每天都在此时此地打这儿经过的。可这一天,我突然感到晶亮的太阳光变得那样柔和起来。从那金色的阳光中,我闻到熟透了的庄稼的芳香、天空的芳香、大地的芳香、太行山千山万壑的芳香。这是秋之芳香。经过了半个世纪,这一偶然的欣快还洋溢在我的心际。
④我常常想:我为什么这样喜欢秋天?就因为它让人头脑爽朗、思绪清新吗?的确,每到这个季节,我的整个灵魂便像浸在清凉的泉水之中,无限的情思、灵感就油然而生、不可遏止。不过,秋天给予我的不只是观感上的,而更重要的是意念上的。秋天是大地的收获季节,也是我的创作的收获季节,灵魂的收获季节。我想,我得感谢秋的恩赐。
⑤北京的秋天真美,天高云淡,清风潇洒,西山红叶如火如荼,灿烂中包含着清幽。今天,我坐在香山饭店四楼住房里,编完《秋阳集》,通过落地大玻璃窗望出去,山回林密,日影迷蒙。在这幽极、静极的时刻里,我忽然听到那样熟稔而又爱昵的袅袅的秋声……我不知道这声音从何而来,我坐在原地没有动,我瞧着暖和的太阳,我忽然发觉这声音来自我的内心深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它一下把我带回更远更远的记忆王国。那大约是1928或1929年,在小学课堂上,由一位音乐老师,弹着风琴教我们唱歌。教室是老得长了绿苔的老屋,屋顶上又覆盖着古槐的浓荫,在我记忆中那是碧茵茵的。像有一束明亮的火焰突然在我的记忆中亮起,由此我想起我还学过我更爱的一支歌,整支歌儿我想了几十年也想不起来,但这支歌的第一句,却一直深深镌印在我的心扉。后来,经历过多少战火之熊熊、风雪之漫漫,踏遍山河,历尽险关,这一句歌我却无法忘记。特别是这十多年,这句歌,就更时时响亮、回荡,这句歌就是“夕阳红到无边”。在我当年学唱这首歌时,便为这一句所倾倒,我的心胸一下飞越出那旧礼教的狭窄牢笼、烦琐的污浊市井,我像一只苍鹰向高空搏击而去,那红漫漫的夕阳红得何等艳、何等美、何等令人心醉。是的,秋风,秋阳,秋晖,也许正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生命的象征吧!不过,我以为作为一个作家,当他似乎可以望见死亡的峰巅的时候,他有的绝不是衰败、颓丧,而是深沉、练达,就像一轮秋天的太阳,不是火爆而是澄静的。
⑥难道我说的只是大自然中的那颗秋天的太阳吗?
⑦我说:是,也不完全是,因为更重要的是我心中有一颗秋天的太阳。在《碧萝窗下》那篇文章里我曾谈到孤独问题:“现在我是一天一天争夺时间,我要蘸着我的生命与鲜血为了我的理想而搏斗,对于人世的烦琐,我已不屑一顾,只从创作的孤独中得到深深的慰藉,我认为真实的创作是需要孤独境界的。”一个作家承受不了孤独就不能潜心创作,更何况正是在这种创作的孤独中,孕育着最大的领悟、最深的思考、最重的激情、最活的灵感……而这些,与深沉、练达、安宁、幽静都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生的孤独,而是超逾人生的美学境界的孤独。回想自己碌碌一生,到晚来领悟到这样一种意境,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美学的凝聚吧!
⑧从1984—1988年,不知不觉间,又写了几十篇散文。我希望它既有秋阳的宁静,又有秋阳的温暖。它可能不是我的一段时间的收获,也许是我一生中的收获,为了纪念我的“古稀之年”,我便把它定名为《秋阳集》。
⑨还是让我回到从儿时一直深深潜藏到现在的那句歌吧!“夕阳红到无边……”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怕至死也想不起来了。不过当我凝视着香山上空这一派夕阳时,我莞尔而笑了,又何必苦苦寻思,这一句也足够了。因为我看到的夕阳确实是红得如此瑰丽,红得如此庄严。
⑩多么美的声音啊,是的,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也在现实生活中回响。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天是作者的创作和灵魂的收获季节,为了纪念自己的“古稀之年”,他将自己1984—1988年所写的几十篇散文定名为《秋阳集》。
B.作者认为美学境界的孤独是创作的必需,它孕育着激情与灵感,让作者不在意人世烦琐,在潜心创作中获得深深的慰藉。
C.本文语言平实简练,朴素无华,不讲究文采。美好的心境最易升起美好的感觉,真情来自平凡的事件,真情通过感受自然流露。全文显得成熟老练,平淡之中见真情。
D.本文既有对秋景的描绘,又抒发了真挚的情感,还夹杂着一些哲理式的议论,情、景、理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5.()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标题“夕阳红到无边”有哪些意蕴。(6分)
6.()文章三次写到“袅袅的秋声”,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
基础过关练
1.C 第③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病是中途易辙,句子主语为“一片雪花”,而最后一个分句“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便被撑了起来”的主语换成了“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所以应把最后一个分句改为“便撑起了整整一个冬天的记忆”。
2.B 第一段文字提到了季节,且先写了秋,然后写了冬,括号内的文字应承接上文,先体现季节的转换,以体现文意的连贯。所以,括号内所填写内容的前半部分要与季节的变化有关,排除A、D两项。从内容上看,括号前的文字并未提及“生命”,主要说的是“秋”“冬”,体现了光阴流转,所以,“秋去冬来的光阴”放在前面更合适,排除C项。
3.C A.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B.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C.表示总结上文。和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冒号作用相同。D.用在需要说明的话语之后,表示说明。
4.答案 (1)蝉
(2)(示例)夏天来临,窗外这些小家伙总是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唱着刺耳的歌。也许,蝉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歌。我走近树下,发现了树枝上趴着一只蝉,它有一对圆溜溜的乌黑的眼睛,活像两颗光亮的黑珍珠。也许,这家伙正好奇地看着我呢。
解析 (1)《荷塘月色》选句中有“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故都的秋》选句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等,所以其共同意象为“蝉”。
(2)可以写蝉的外貌,可以写蝉的习性,可以写蝉的叫声。写作时要调动知识储备进行联想,如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用拟人等手法描写蝉的生活等。
5.答案 ①立秋后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 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 ③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
解析 ①处是对“秋后一伏”进行解释,结合前文“立秋其实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可知,“秋后一伏”指立秋后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②处,由前文“其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可知,立秋只是表示季节转换。③处,由前文“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以及后文“人们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凉爽……”可知,立秋当天并不是酷热与凉爽的分界线。
6.【写作指导】
可以仿照《故都的秋》里的文字来写,在仿写时要注意题干要求。题干明确要求在描写有关“故乡春天的雨”的画面时,要借助《故都的秋》一文的写法,即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并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情思。还要注意文字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年模拟练
1.D “并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错误。本文只是在第二段用几句话对秋虫进行了描写,没有“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
2.答案 (1)①照应标题,引起下文。开篇写秋,呼应题目,并引出下文对秋的详细描写。②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以及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把秋比作“精修的音乐师”和“绘画的素手”,赋予西风“扑”的动作,化无形的秋凉为可以携带在衣襟上的有形之物,形象生动。
解析 (1)分析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内容方面,这段文字对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喜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方面,要根据其位置,分析其和标题、下文等的联系,文章首段既照应了标题,又引起了下文。(2)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作者借此写出的秋的特点。文段中有比拟,有比喻,还将秋凉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
3.答案 ①萧索凄凉(或悲凉萧索):作者笔下八年前的秋天,秋风萧瑟,尘沙飞扬,落叶堆积,秋虫哀鸣,呈现出萧索凄凉的特点。
②遒劲灵动(或如诗如画):作者描绘四年前的秋天时,主要选取了溪边的芦花这一意象,通过凸显其在暗淡的天空下“摇摆着啊摇摆着”的样子,表现了心中秋日遒劲灵动的特点。
③温馨梦幻(或梦幻朦胧):作者描绘昨夜梦中的秋天,芦花满床,绵软舒适,梦中的溪畔,水天澄澈,星光点点,芦荻声更增添了梦幻感。
解析 作者在文中写了八年前的秋天、四年前的秋天和昨夜梦中的秋天。根据每一部分对秋的描绘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即可。八年前的秋天在第二段,其中“落叶”“萧索”等是概括的关键;四年前的秋天在第三、四段,其中“极淡极淡”“遒劲”等词语及对芦花的描写是概括的关键;昨夜梦中的秋天在第五段及之后的文字中,“幻想”“舒适”“朦胧”“芦荻”等是概括的关键。
4.C “不讲究文采”说法错误,本文语言平实简练但也不乏文采,如“碧茵茵”“红漫漫”等词语生动形象,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表达富有气势和韵律。
5.答案 (1)“夕阳红到无边”是作者从小喜欢的一句歌词,它激励作者突破旧礼教的束缚,投身漫漫革命征程。
(2)红色的夕阳是老年生命的象征,作者从中感受到澄静安宁的意境,激励自己在孤独中不断创作。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夕阳红到无边”,表层意蕴指的是歌词,但其还有深层意蕴,即第⑤段中提到的“也许正是一个年过古稀的生命的象征”。
6.答案 (1)以“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吸引读者。
(2)第⑤段指出“袅袅的秋声”实为歌声,引出对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感悟,深化文意,呼应开头。
(3)以“一阵袅袅的秋声……”结尾,总结全文,突出歌声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文章以“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开头,从第②段开始回忆“我”的人生经历,可见开头的“袅袅的秋声”起到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的作用。第⑤段中,作者忽然听到熟稔而又爱昵的袅袅的秋声,寻找声音从何而来,想到了在小学课堂上,一位音乐老师教的一首歌,歌词中的第一句是“夕阳红到无边”,由此可知,此处交代“袅袅的秋声”实为歌声,引出对人生经历的回忆和感悟,深化文意,呼应开头。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一阵袅袅的秋声在我记忆中回响,也在现实生活中回响”,说明歌声对作者人生的影响之久;以此作结,总结全文,突出歌声对作者一生的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