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习题
展开(2020山西孝义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良好的家风能够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对家庭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风,流传着许多有关家风的感人故事。孟子成为一代旷世大儒,离不开孟母“三迁其家”“断机教子”的教育;陶侃一生清白做人、廉洁为官,离不开陶母“截发延宾”的用心。关于家风的典籍不知凡几,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等。这些中国古人留下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 )。诚然,如今的家庭模式与历史传统已相去甚远,但今天我们所推崇和坚守的家风,也正是那些不因时间流逝而失去现实价值的家风。近年来,家风建设被不同程度忽视,甚至出现了断层。这种家风断层现象的严重后果就是:一些手握公权之人缺失“勤政为民”情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普通民众对缺失“为人处世”基本操守的做法司空见惯。因此,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们更要努力抓好家风建设,让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留下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B.中国古人留下的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C.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D.这些中国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深受影响。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正家风也是现实的召唤
B.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现实也召唤着正家风
C.正家风是历史的启迪,也是现实的召唤
D.历史启迪我们要正家风,这也是现实的召唤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勤政为民”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马克思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B.究其实,他们仍旧是有理想的,这眼前的光景就正是他们的“理想”,或者说,他们正躺在自己的“理想”上睡觉哩。
C.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唆”。
D.一个“东洋婆”走过来了,拿莫温为着要在主子面前显出他的威风……
(2021新高考八省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儿童身高发育的影响因素中,父母的遗传占到60%~70%, ① ,营养、运动、睡眠、心理以及疾病、环境等因素也会使得儿童身高存在差异。所以,父母高, ② 。
民间有种说法,“二十三,蹿一蹿”。这让很多家长对孩子身高的增长采取等待态度。实际上,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孩子身高快速增长的年龄段比家长们想象的要早,有的甚至七岁就开始了。 ③ ,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这意味着,如果家长干预过晚,便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
研究表明,补充营养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高手段,于是一些家长就一味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其实,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5.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0个字。
6.微写作。
请以“选择”为话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三年模拟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孝是自然生发的一种情感。任何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在亲人时时刻刻的关照下,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本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而不是外力强加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逐渐成为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
孝使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父母会理会到孩子的需要,而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发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弟”。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弟”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弟”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弟”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为根本。
孟子也明确谈到把“孝弟”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孟子不仅把“孝弟”看作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思想。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弟则亡其所以生。”“无孝弟”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
在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孝与公忠之间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亲亲”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热爱他人、热爱祖国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地放在他人和社会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
(摘编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也是自然产生的,不用后天培养。
B.父母尽心尽力,让子女得以成长,而作为交换,子女也应对年老的父母尽自己的孝心。
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弟”是“仁”的基础,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
D.孟子认为,“孝弟”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应有的基本的德性,同时,还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从孝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的关系的阐述。
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将孝与公忠联系起来。
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弟”是仁、公忠等的基础。
D.文章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述逐层深入,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女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和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并非自然生成的。
B.为父母尽孝所体现出来的爱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
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
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社会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地爱他人、爱国家。
二、(2021福建莆田二十五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6分)
用一根头发做手术
刘庆邦
不知道您信不信,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母亲做手术,不用剪子,不用刀,也不打什么麻药,只从头上取下一根头发,就把手术完成了。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
母亲先是生了我大姐,接着生了我二姐。大姐出生时,奶奶还算高兴。又有了我二姐,奶奶就不大高兴。她不仅仅是不高兴,更是禁不住咧着嘴大哭起来。请不要笑话我奶奶,在我看来,传宗接代也许是奶奶认为的人生使命,也是她的价值观所在。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她担心自己临死前见不到孙子,一辈子都白活了。奶奶咬牙坚持着,不许自己死。她要求看病,主动吃药,是不见孙子誓不罢休的意思。我出生后,当奶奶确认我是一个男孩儿,她像是实现了自己的全部价值,达到了人生的最终目的,不久就高高兴兴地去世了。
对于像奶奶这样的传统观念,我母亲也未能避免。但母亲的表现不像奶奶那么明显。孩子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只是比较而言,母亲对男孩子更重视一些。作为母亲的第一个儿子,母亲对我的重视,是在我出生之际,首先对我进行了一番彻头彻尾的审视,发现多出了两个零件。多出来的两个零件是什么呢?是长在我左侧耳孔边的两个肉瘤子,其中一个肉瘤子还比较长,长得有些下垂。肉瘤子的形状也不好看,两头粗,中间细,像一个弹花锤。母亲大概觉得这样的肉瘤子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决定对肉瘤子实行减法,把“弹花锤”减掉。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因为附近镇上虽然有一个卫生院,但院里没有一个医生会做手术。母亲也不会送我去县医院,一是我们家离县医院太远了,二是母亲想到,医生要是对我的肉瘤子动剪子动刀,我的耳朵就要流血。母亲可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受那个罪。
世界上所有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很疼爱。然而要是不举例说出一些细节,就难以证明母亲对孩子疼爱到什么程度。这里请允许我说一个细节,看看母亲对我的疼爱是多么极端。我出生在天寒地冻的腊月,母亲怕冻着我,舍不得把我在被窝儿外面撒尿,宁可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更有甚者,我都一岁多了,母亲明明觉出我把尿撒到了她身上,她并不叫醒中断我,任我把一泡尿尿完。母亲说,我尿到半截,她要是叫醒我,害怕我突然憋尿,会憋出毛病来。有一个词叫溺爱,母亲对我的疼爱完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母亲对我如此疼爱,却要把我耳朵上的一个肉瘤子去掉,这就构成了矛盾。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我的母亲是有智慧、有耐心的,她的办法是从自己头上扯下一根头发,把头发系在肉瘤子中间最细的地方,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把头发勒紧。母亲后来告诉我,她都是趁给我喂奶的时候,趁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吃奶上,她才把头发给我紧一紧。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紧下来,肉瘤子的顶端部分开始变红,发肿,发紫。六七天后,直到顶端部分变得像一粒成熟的紫葡萄,便果熟蒂落般地自动脱落下来。我那时还不记事,连对疼痛的记忆能力都没有。或许母亲做的手术没有带给我任何疼痛,在我不知不觉间,和我的身体血肉相连的一个小肉瘤就永远离我而去。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它没有什么硬度,更谈不上锋利,但它以柔克刚,切断的是我的身体向瘤子顶端供血、供养的通道,起到了剪子和刀子同样的作用。
我耳朵上肉瘤子的残余部分如今还存在着,我抬手就能摸到,一照镜子就能看到,它仿佛一直在提醒着我整个手术的过程。但回忆起来,在母亲生前,我们母子并没有就这个事情进行过深入交流。母亲是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这个肉瘤子,却一次都没说过她为何要去掉这个肉瘤子。在我这方面呢,也从没有问过母亲为我勒掉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原因。事情的微妙之处就在这里。母子之间的有些事情心里明白就行了,没有必要说出来。在我们老家,男孩子的左耳上如果只长一个肉瘤子,会被说成是拴马桩。进而普遍的说法是,长有拴马桩的男孩子预示着有富贵的前程。那么,一只耳朵上长两个肉瘤子算什么呢?有什么样的解释呢?没听说过。我想,两个瘤子是二瘤子,二瘤子是二流子的谐音。而二流子指的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
养儿教儿,母亲这么做,其实是在塑造我。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当然,母亲对我的塑造不止这一项,我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亲的塑造。尽管母亲去世十多年了,她的在天之灵对我的塑造仍在进行之中。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所生的每个孩子,母亲都喜欢”说明母亲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但并没有影响她对子女的疼爱。
B.母亲因为“我”耳孔边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形状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所以下决心想把其中一个去掉。
C.母亲不会送“我”去医院的原因,主要是母亲不愿意让她刚出生的儿子承受手术之苦。
D.母亲生前从未说出为“我”去掉肉瘤子的原因,对此“我”也从不过问,这体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的“母亲,虽不是医生,却为我做过手术”,一方面点题,另一方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第二段用语风趣幽默、略带夸张,刻画了一个有着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奶奶形象。
C.文中母亲“让我把尿撒在被窝儿里”“并不叫醒中断我”,这些细节都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
D.文章写母亲多次讲过她如何去掉了“我”的一个肉瘤子却没说过为何要去掉,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意味深长。
6.()本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7.()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6分)
五年高考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021全国甲,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散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否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许。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篇》《结论篇》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答案全解全析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基础过关练
1.B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前文先举孟子、陶侃的故事,后举《颜氏家训》《家诫要言》等典籍,故应将“至理名言”和“感人故事”调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这些中国古人”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搭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是“中国古人留下的这些感人故事和至理名言”。故选B。
2.C 第二段侧重从历史的角度阐述“正家风”,第三段侧重从现实的角度谈“正家风”,括号位于第三段开头,故应填写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再结合第二段首句“正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分析可知,括号内的句子也应以“正家风”为主语,采用相同的句式。故选C。
3.C 文中“勤政为民”的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A项,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B项,标示反语;C项,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D项,标示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4.答案 (示例)①除此之外 ②孩子未必高 ③一般来说
解析 第①处,横线前的语句强调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后面的语句则列出了遗传以外的其他影响身高的因素。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是互补关系,没有重叠,故可填写“除此之外”。第②处,承接“所以,父母高”而来,这是第一段的总结性语句。这段告诉我们,遗传并非影响身高的唯一因素,故可填写“孩子未必高”。第③处,根据前文“十八岁以后还能显著长高的现象非常少见”,以及横线后的“孩子十八岁时身高已经基本定型”等信息,可判断这里要填入一个表示多数情况但并不绝对的状语成分,故可填写“一般来说”。此外,要特别注意字数限制。
5.答案 (示例)身高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家长不能干预过晚。增高不能只补充营养。
解析 这道题要求概括三个语段的段意,并且用否定句的形式,即作否定判断,运用有否定词的句子。首先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父母高,孩子未必高,遗传并非唯一影响(决定)因素。第二段:家长干预过晚,可能错过孩子身高的快速增长期。第三段:想要增高,光补充营养是不够的,锻炼身体、保证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根据“不超过10个字”的字数要求进行删减,且必须采用否定句。
6.【写作指导】
题目要求以“选择”为话题,所以必须围绕“选择”来立意,比如,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选择彰显不同的人生态度,同样的选择会有不同的人生,等等。同时,又要求“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可以在列举论据时进行正反对比;当然,也可以在提出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论证。此外,字数的要求也不可忽略。
三年模拟练
1.D A.“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也是自然产生的,不用后天培养”说法错误,原文为“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逐渐成为孝道”。B.由“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可知,选项说法错误。C.“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文无据。
2.A “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的关系的阐述”错误,第二段并未阐述孝和忠的关系。
3.B “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于文无据。
4.B “母亲因为‘我’耳孔边其中一个肉瘤子的形状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错误,原文只是说“母亲大概觉得这样的肉瘤子不好看,会影响我的形象”,其中的关键词“大概”,表明这个原因只是“我”的猜测。
5.D “体现了母亲的无奈与痛苦”于文无据。
6.答案 ①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抒发对母爱的理解,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如文中所写的事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感,让人感到亲切,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解析 从内容角度,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我”充分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爱的理解,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从读者角度,本文写的是“我”的故事,表达的是“我”的所思所感,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7.答案 (示例1)不可删去。①结构上,“至少没有成为一个二流子”紧承上段“两个瘤子……我母爱就是这么想的”,结构严谨;“打我一出生,母亲对我的塑造就开始了”照应文章开头的“母亲的手术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她预期的效果”,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②内容上,这一段中“在塑造我外形的同时,也在塑造我的内心”“好在我没有辜负母亲的心愿”,表明“我”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升华了感情,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示例2)可以删去。①内容上,上一段中“我的勤劳要强的母亲,可不愿意让她的儿子成为一个像二流子一样的人”已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良苦用心的理解,与最后一段的内容重复。②结构上,删去最后一段,文章在“我敢大胆断定,我母亲就是这么想的”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若回答不可删去,则可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保留该段的好处,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等;若回答可以删去,则可以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删去的好处,如令人回味、避免重复等。
五年高考练
1.B “《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
2.A “文章……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理解错误。原文并未将二者加以对比,举吕绍虞著作只是作为例证,意在论证“断代法”可用。
3.B “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于文无据。原文说“主题分述法”的“大患”是“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但有具体对策,即“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不能由此得出断代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的结论。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步骤
技法
解说
把握全文内容,理清段落大意
通读文本,对全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阅读时要勾画、圈点,标出关键词(顺序词、总结词等)、关键句(观点句、过渡等),在每个段落或每个层次中找到一个观点句(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段意、层意
分析结构特点,弄清内在逻辑
重点分析勾画出来的顺序词、总结词等标志性词语以及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在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过程中,把握某一段落与上下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某一段落中各个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对照选项,分析是否一致
在对原文的结构、思路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把各个选项与自己的分析结果相对照,看是否一致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语文必修4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语文必修4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20页。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3 *哈姆莱特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3 *哈姆莱特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