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试卷同步训练题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5 杜甫诗三首-2022版语文必修3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5 杜甫诗三首-2022版语文必修3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6页。
5 杜甫诗三首
基础过关练
(2021河北唐山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 、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引导人们像诗词作者那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词可以暂时排解内心的忧愁。《中国诗词大会》以 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让人们在充满美感的诗词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之中,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野。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羁旅情思的句子是: , 。
(2)《秋兴八首》(其一)中,借捣衣声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3)《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形象的句子是: , 。
(4)《咏怀古迹》(其三)中,揭示造成王昭君悲剧的根源,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5)杜甫《登高》中,“ ”一句,写出了落叶纷纷下落的场景;“ ”一句,表明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
(6)杜甫《登高》中,“ , ”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了秋天的凄凉景象。
(7)杜甫《登高》中,“ , ”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8)杜甫《登高》中,“ ”一句点出国难家愁催生白发,而“ ”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9)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句子是: , 。
5.微写作。
(1)吟诵古典诗歌时,脑海中会呈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即所谓的“诗中有画”。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的诗句描绘成一幅画面,150字左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雪后的校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更带给我们一段美好的记忆。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一段雪中或雪后(雪未化时)校园内课间休息时的场景,150字左右。
请从上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三年模拟练
一、(2021湖北应城一中高二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野 老
杜 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注]?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 琴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处代指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C.这首诗的后四句表明诗人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
2.()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二、(2021江苏盐城中学等四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伤春五首(其一)①
杜 甫
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
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②
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
[注] 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逃奔陕州,百官奔散,次年春杜甫于蜀地听闻此消息,为此写了这组诗。②“殷复”句语出《史记·殷本纪》:“武丁修改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周迁”句语出《史记·周本纪》:“平王立,连迁于雒邑,辟戎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与《春望》开头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的凄凉与自然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
B.“西京疲百战”一句批评了官军面对叛军时孱弱的战斗力,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C.“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面对战乱的感伤,并与诗歌开头形成照应。
D.“御宿且谁供”一句表达了对“蒙尘”之中的皇帝的挂念与关切,诗人“忠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4.()诗歌最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2021湖北石首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时,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6.()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
一、(2021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注]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注] 瘿尊: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 。下片中“ ”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2分)
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6分)
二、(2020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4.“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5.“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三、(2017山东,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6.“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7.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①“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境是说节目中用的诗词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用“耳熟能详”更恰当。②“朗朗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根据前文“诗词大都比较凝练”和后文“阅读诗词”“语言美感”可知,用“朗朗上口”衔接更紧密,强调诗词凝练便于诵读。③“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修饰“形式”,用“引人入胜”更恰当。④“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根据下文“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之中,发现诗意,才能……”可知,用“自然而然”更恰当。故选D。
2.A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享受”与“思想”不搭配,应在“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前加上“感知”;二是“增加”与“视野”不搭配,可将“增加”改为“拓展”。只有A项修改得完全正确。
3.C 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在探究“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的原因,“还因为”能够照应上段的“是因为”,据此排除B、D两项;括号后的内容是“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与C项中的“生活节奏较快”联系紧密,据此排除A项。故选C。
4.答案 (1)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2)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3)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4)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5)无边落木萧萧下 艰难苦恨繁霜鬓 (6)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8)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9)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写作指导】
(1)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用添加修饰语或者运用修辞的方法描述画面,要注意语言的美感。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凄冷的江上雪景、孤寂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寄托自己内心的清高孤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天地一片孤寂的背景下,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诗人通过刻画远离尘世的渔翁形象,来表达自己摆脱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描绘即可。
(2)此题要求描写一段雪中或雪后(雪未化时)校园内课间休息时的场景。描写时可以先描写雪中或雪后(雪未化时)校园的美景,然后着重描写校园内课间休息时的场景。注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
三年模拟练
1.B “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错。后四句中的“片云”“城阙”等都是景物描写,都浸染了诗人哀痛的感情色彩。
2.答案 ①“片云”用以自喻,写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②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却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③运用疑问语气,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痛苦。
解析 颈联中“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剑阁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片云”,不禁感慨自己因兵戈阻绝,如浮云般漂泊,留滞蜀中的情景。“片云何意傍琴台”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片云”,说自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漂泊,只身滞留蜀中。诗人借云抒情,云“傍琴台”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何意”二字运用疑问语气,深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惘、无奈与迷乱之情。
3.B “批评了官军面对叛军时孱弱的战斗力”错误,“西京疲百战”的意思是官军抵抗吐蕃入侵时,疲于应战,长安屡陷敌手。
4.答案 (1)情感:①对皇帝避乱后励精图治实现中兴的期待;②对群臣百姓追随效忠皇帝的希望之情。
(2)手法:“殷复……国容”两句用典,用商王武丁复兴殷商、周平王东迁的典故;“蓬莱……从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云气”“从龙”的现象比喻群臣百姓对皇帝的追随效忠。
解析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两句运用典故。“殷复”句:殷商在盘庚为国君时,国势强盛。盘庚死后,国势衰微。武丁(盘庚弟小乙之子)即位后,勤修政事,殷商又趋强盛。这里借武丁复兴殷商之事来寄希望于唐代宗能振兴国家。“周迁”句:周平王东迁于雒邑,以避戎寇。因在此前,周公(文王之子,成王时摄政)曾营建雒邑,故句中称“旧国”。这里是借周平王迁都以比唐代宗奔陕,也是期望能尽快恢复国家从前的强盛之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避乱后励精图治以实现中兴的期待之情。“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蓬莱殿上的云气还很充足,相信不久皇帝应当返驾回宫,让这祥瑞的云气缭绕跟随着他。用“云气”“从龙”的现象比喻群臣百姓对皇帝的追随效忠,表达了诗人对群臣百姓追随效忠皇帝的希望之情。
5.C “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草入荒城都是诗人的所见之景。
6.答案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鸦、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落木、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析 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鸦、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拘泥呆板;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采用惯常方式,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清晰。
五年高考练
1.答案 隐士(农夫) 烂漫
解析 第一空,上片中的“文木几,小窗纱”“百树梅花”写出了在衰翁家中所见,即室内陈设着文木几案,小巧的窗户上糊着窗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却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雅士。下片中的“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等描写了衰翁的山中生活。根据以上分析可判断出衰翁是一位有情趣的隐士。第二空,下片总括山家生活状态的句子是“烂漫生涯”,可知“烂漫”是词眼。
技法点拨
确定诗(词)眼四个思考角度
情感上
能够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凉”“冷”“孤”[这类字常常一语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词)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词性上
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这类字(词)常有“多重含义”,以较少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结构上
能够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词)都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
技巧上
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是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等。
2.答案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 首句“村坞云遮”写由山下仰望山上,山村在白云缭绕中隐约可见。接着写稍近些看到的枯藤、老树、修竹、白沙,色彩鲜明。渐行渐近,就可以看到一幢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一条生满青苔的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文木几,小窗纱”又详写山家室内景象。据此可知写景运用了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手法,移步换景,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景物和室内环境。而“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两句一共列出四种景物,言简义丰;同时以形容词“苍、老、翠、明”修饰意象,色彩鲜明。“苔径逐篱斜”中的“逐”字以动写静,使静物有动态之美。下片写隐士待客,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衰翁是个苍老体弱的隐士,却出人意料地食量大,食欲好。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中的“高话”传达了人物的神采。“高话”以下以铺陈写实的笔法叙写老翁“高话桑麻”的具体内容。“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以农家话写老翁的日常劳作。 “霜后橘,雨前茶”是说橘经霜味更甜美,谷雨前的新茶尤其滋润,所以说“这风味清佳”! 这一口语化的赞语使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3.B “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分析错误。从“果烂”“稻熟”可知,此时应是农忙时节。尾联中的“饷田”也可证明这一点。
4.答案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应先对诗句意思进行解读,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等进行赏析,写出其描绘的乡村场景的特点即可。
5.答案 (示例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内容阐明理由。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理由则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一声”或“数声”在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技法点拨
诗歌鉴赏之“炼字”三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字(词)。
对题干中已明确关键字(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字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等,这些词语都是作者炼字的重点。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其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可从以下4个角度分析其效果(作用):
①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效果(作用);
②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效果(作用);
③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效果(作用);
④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作用)。
6.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7.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诗人报友心切,二是蜀道沿途景色优美。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5 杜甫诗三首
基础过关练
(2021河北唐山一中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 、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引导人们像诗词作者那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词可以暂时排解内心的忧愁。《中国诗词大会》以 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让人们在充满美感的诗词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之中,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视野。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兴八首》(其一)中,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羁旅情思的句子是: , 。
(2)《秋兴八首》(其一)中,借捣衣声来寄托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3)《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形象的句子是: , 。
(4)《咏怀古迹》(其三)中,揭示造成王昭君悲剧的根源,表现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5)杜甫《登高》中,“ ”一句,写出了落叶纷纷下落的场景;“ ”一句,表明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
(6)杜甫《登高》中,“ , ”两句借风、猿、飞鸟等意象写出了秋天的凄凉景象。
(7)杜甫《登高》中,“ , ”两句,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8)杜甫《登高》中,“ ”一句点出国难家愁催生白发,而“ ”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9)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的句子是: , 。
5.微写作。
(1)吟诵古典诗歌时,脑海中会呈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即所谓的“诗中有画”。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的诗句描绘成一幅画面,150字左右。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雪后的校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更带给我们一段美好的记忆。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一段雪中或雪后(雪未化时)校园内课间休息时的场景,150字左右。
请从上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三年模拟练
一、(2021湖北应城一中高二开学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野 老
杜 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注]?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 琴台,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处代指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宁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C.这首诗的后四句表明诗人看似平静的心中却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
2.()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二、(2021江苏盐城中学等四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伤春五首(其一)①
杜 甫
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
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
蒙尘清路急,御宿且谁供。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②
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
[注] 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逃奔陕州,百官奔散,次年春杜甫于蜀地听闻此消息,为此写了这组诗。②“殷复”句语出《史记·殷本纪》:“武丁修改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周迁”句语出《史记·周本纪》:“平王立,连迁于雒邑,辟戎寇。”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自浓”与《春望》开头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实的凄凉与自然的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
B.“西京疲百战”一句批评了官军面对叛军时孱弱的战斗力,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C.“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面对战乱的感伤,并与诗歌开头形成照应。
D.“御宿且谁供”一句表达了对“蒙尘”之中的皇帝的挂念与关切,诗人“忠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4.()诗歌最后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2021湖北石首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 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时,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雨后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6.()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年高考练
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
一、(2021浙江,19—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注]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注] 瘿尊: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 。下片中“ ”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2分)
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6分)
二、(2020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4.“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5.“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
三、(2017山东,1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6.“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7.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①“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语境是说节目中用的诗词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用“耳熟能详”更恰当。②“朗朗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根据前文“诗词大都比较凝练”和后文“阅读诗词”“语言美感”可知,用“朗朗上口”衔接更紧密,强调诗词凝练便于诵读。③“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修饰“形式”,用“引人入胜”更恰当。④“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根据下文“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之中,发现诗意,才能……”可知,用“自然而然”更恰当。故选D。
2.A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享受”与“思想”不搭配,应在“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前加上“感知”;二是“增加”与“视野”不搭配,可将“增加”改为“拓展”。只有A项修改得完全正确。
3.C 第二段和第三段都是在探究“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的原因,“还因为”能够照应上段的“是因为”,据此排除B、D两项;括号后的内容是“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与C项中的“生活节奏较快”联系紧密,据此排除A项。故选C。
4.答案 (1)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2)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3)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4)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5)无边落木萧萧下 艰难苦恨繁霜鬓 (6)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8)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9)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写作指导】
(1)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用添加修饰语或者运用修辞的方法描述画面,要注意语言的美感。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诗人通过描写凄冷的江上雪景、孤寂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寄托自己内心的清高孤傲。“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天地一片孤寂的背景下,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诗人通过刻画远离尘世的渔翁形象,来表达自己摆脱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描绘即可。
(2)此题要求描写一段雪中或雪后(雪未化时)校园内课间休息时的场景。描写时可以先描写雪中或雪后(雪未化时)校园的美景,然后着重描写校园内课间休息时的场景。注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描写。
三年模拟练
1.B “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错。后四句中的“片云”“城阙”等都是景物描写,都浸染了诗人哀痛的感情色彩。
2.答案 ①“片云”用以自喻,写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②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却正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③运用疑问语气,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痛苦。
解析 颈联中“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剑阁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紧张危急,使诗人忧念日深。在这迷惘痛苦之中,诗人仰头见到“片云”,不禁感慨自己因兵戈阻绝,如浮云般漂泊,留滞蜀中的情景。“片云何意傍琴台”中,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片云”,说自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漂泊,只身滞留蜀中。诗人借云抒情,云“傍琴台”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何意”二字运用疑问语气,深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惘、无奈与迷乱之情。
3.B “批评了官军面对叛军时孱弱的战斗力”错误,“西京疲百战”的意思是官军抵抗吐蕃入侵时,疲于应战,长安屡陷敌手。
4.答案 (1)情感:①对皇帝避乱后励精图治实现中兴的期待;②对群臣百姓追随效忠皇帝的希望之情。
(2)手法:“殷复……国容”两句用典,用商王武丁复兴殷商、周平王东迁的典故;“蓬莱……从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云气”“从龙”的现象比喻群臣百姓对皇帝的追随效忠。
解析 “殷复前王道,周迁旧国容”两句运用典故。“殷复”句:殷商在盘庚为国君时,国势强盛。盘庚死后,国势衰微。武丁(盘庚弟小乙之子)即位后,勤修政事,殷商又趋强盛。这里借武丁复兴殷商之事来寄希望于唐代宗能振兴国家。“周迁”句:周平王东迁于雒邑,以避戎寇。因在此前,周公(文王之子,成王时摄政)曾营建雒邑,故句中称“旧国”。这里是借周平王迁都以比唐代宗奔陕,也是期望能尽快恢复国家从前的强盛之势。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避乱后励精图治以实现中兴的期待之情。“蓬莱足云气,应合总从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蓬莱殿上的云气还很充足,相信不久皇帝应当返驾回宫,让这祥瑞的云气缭绕跟随着他。用“云气”“从龙”的现象比喻群臣百姓对皇帝的追随效忠,表达了诗人对群臣百姓追随效忠皇帝的希望之情。
5.C “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草入荒城都是诗人的所见之景。
6.答案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鸦、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落木、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析 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鸦、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拘泥呆板;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采用惯常方式,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清晰。
五年高考练
1.答案 隐士(农夫) 烂漫
解析 第一空,上片中的“文木几,小窗纱”“百树梅花”写出了在衰翁家中所见,即室内陈设着文木几案,小巧的窗户上糊着窗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却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雅士。下片中的“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等描写了衰翁的山中生活。根据以上分析可判断出衰翁是一位有情趣的隐士。第二空,下片总括山家生活状态的句子是“烂漫生涯”,可知“烂漫”是词眼。
技法点拨
确定诗(词)眼四个思考角度
情感上
能够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凉”“冷”“孤”[这类字常常一语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词)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词性上
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这类字(词)常有“多重含义”,以较少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
结构上
能够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词)都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
技巧上
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是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等等。
2.答案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 首句“村坞云遮”写由山下仰望山上,山村在白云缭绕中隐约可见。接着写稍近些看到的枯藤、老树、修竹、白沙,色彩鲜明。渐行渐近,就可以看到一幢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一条生满青苔的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文木几,小窗纱”又详写山家室内景象。据此可知写景运用了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手法,移步换景,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景物和室内环境。而“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两句一共列出四种景物,言简义丰;同时以形容词“苍、老、翠、明”修饰意象,色彩鲜明。“苔径逐篱斜”中的“逐”字以动写静,使静物有动态之美。下片写隐士待客,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衰翁是个苍老体弱的隐士,却出人意料地食量大,食欲好。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中的“高话”传达了人物的神采。“高话”以下以铺陈写实的笔法叙写老翁“高话桑麻”的具体内容。“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以农家话写老翁的日常劳作。 “霜后橘,雨前茶”是说橘经霜味更甜美,谷雨前的新茶尤其滋润,所以说“这风味清佳”! 这一口语化的赞语使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3.B “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分析错误。从“果烂”“稻熟”可知,此时应是农忙时节。尾联中的“饷田”也可证明这一点。
4.答案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应先对诗句意思进行解读,然后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等进行赏析,写出其描绘的乡村场景的特点即可。
5.答案 (示例1)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示例2)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内容阐明理由。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均可,理由则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一声”或“数声”在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技法点拨
诗歌鉴赏之“炼字”三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字(词)。
对题干中已明确关键字(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字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等,这些词语都是作者炼字的重点。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其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可从以下4个角度分析其效果(作用):
①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效果(作用);
②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效果(作用);
③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效果(作用);
④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作用)。
6.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7.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诗人报友心切,二是蜀道沿途景色优美。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