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博罗县惠州市博罗县龙华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61995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广东博罗县惠州市博罗县龙华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61995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广东博罗县惠州市博罗县龙华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261995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年广东博罗县惠州市博罗县龙华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年广东博罗县惠州市博罗县龙华中学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共40分)
1. 甲、乙两列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错车时,坐在甲车上的乘客觉得自己的车速突然提高了。这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 车站B. 地面C. 甲车D. 乙车
2.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
A. 音调不同B. 响度不同C. 音色不同D. 强弱不同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 空气B. 真空C. 大地D. 水
4. 实验室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 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 1 mm 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 2.35 cm 、 2.36 cm 、 2.3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A. 2.36 cm B. 2.357 cm C. 2.35 cm D. 2.4 cm
6.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7. 一短跑运动员沿直线跑了 5 s,前 2 s 内通过 16 m 的路程,后 3 s 通过了 30 m 的路程,这个运动员在 5 s 内的平均速度是
A. 8 m/sB. 10 m/sC. 9 m/sD. 9.2 m/s
8. 在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杯放在阳光下,一杯放在阴凉处,此时,对两杯水的温度进行比较,判断正确的是
A. 在阳光下的水温度高B. 在阴凉处的水温度高
C. 两杯水温度一样高D. 无法比较
9. 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 10 m 的路程时,用了 5 s 的时间,那么它前 2 s 内的速度是
A. 0.5 m/sB. 1.5 m/sC. 2 m/sD. 3 m/s
10.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选项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共5小题;共28分)
11. 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 .
12. 考试前,“请考生进入考场”指令是播音员的声带 产生的,经扬声器传出后再通过 传到考生耳中,考试过程中,考场周围禁止建筑工地施工和车辆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
13. 有一种碳纳米管的直径只有 1.4 nm,5 万个这种碳纳米管并列排起来的宽度只有一根头发丝的直径那么粗,则这种碳纳米管的直径等于 m;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为 m= μm= mm。
14. 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从图形可知 图响度大, 图音调高;丙、丁是另外两种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图 是噪声的波形。
15. 在抗击疫情中,多地防疫站经常用洒水车在路面上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某洒水车沿平直街道匀速行驶 3 分钟前进了 900 m,该车的速度是 m/s。
三、解答题(共5小题;共65分)
16.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粒正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17. 小明在跑百米时前 50 m 用时 6 s,后 50 m 用时 7 s,小明前、后 50 m 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18. 在用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时,将声呐系统装在船边的水面上,垂直水面向海底射一束超声波,经过 4 s 后接收到这个超声的回声信号,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 1500 m/s,则此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请你结合相关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为贵阳市创建宜居城市,提出两条减弱噪声的合理措施。
20.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 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 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 是正确的。此实验过程用到的一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是 。
四、实验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在探究甲和乙两种物质熔化规律时,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02468101214161820甲的温度/∘C3639424548484848515457乙的温度/∘C3639404243444547505255
(1)这两种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甲
B.乙
C.甲和乙都是晶体
(2)该晶体在 46∘C 时,它处于 态;
A.固液共存
B.液态
C.固态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热量。
A.放出
B.吸收
C.不吸收不放出。
2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的读数和是必 不可少的。
(1)如图中,寒暑表(图 1)的读数是 ∘C,小球的直径(图 2)是 mm, 秒表的读数(图 3)为 s。
(2)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 理制成的。根据图 4 所示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情况,提出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中的两项:① 。② 。
23.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4. 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加热时间( min)0246810121416182022温度(∘C)646872768080808084889296
则由上表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 体(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 ,开始加热 10 分钟时,物质处于 态。
(3)在下图中用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2. C
3. B
4. D
【解析】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故A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侧壁。故B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未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故C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没有接触容器底或容器壁。故D正确。
5. A
【解析】物体的长度为 L=L1+L2+L33=2.35 cm+2.36 cm+2.36 cm3≈2.36 cm。
6. A
7. D
【解析】运动员的路程 s=16 m+30 m=46 m,运动员的运动时间 t=5 s,运动员的平均速度 v=st=46 m5 m=9.2 m/s;故选D。
8. C
【解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两杯水中都有没熔化的冰块,只要有冰,杯中就是冰水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 0∘C;故两杯水的温度一样高,即 0∘C;只是阳光下的冰熔化得快些。
9. C
【解析】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 10 m 的路程时,用了 5 s 的时间,那么运动的速度 v=st=10 m5 s=2 m/s;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所以它前 2 s 内的速度还是 2 m/s。
故选:C。
10. D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是 s=vt,式中 v 是常数,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t 轴)的直线,如图 ① 所示;s−t 图象是正比例函数,如图 ② 所示。
第二部分
11. 空气;能量
【解析】当扬声器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扬声器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烛焰处,烛焰的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2. 振动;空气;声源处
【解析】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请考生进入考场”指令是播音员的声带振动产生的,经扬声器传出后再通过空气传到考生耳中;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入手: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考试过程中,考场周围禁止建筑工地施工和车辆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13. 1.4×10−9;7×10−5;70;0.07
14. 甲,乙,丙,丁
【解析】甲图的振幅大,响度大;频率小,音调低;
乙图的振幅小,响度小;频率大,音调高。
丙图的波形是有规则的,是乐音;丁图的波形是无规则的,是噪音。
15. 5
第三部分
16. 因为高速运动的飞机驾驶员与子弹一起飞行,子弹相对于飞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子弹相对于飞机是静止的,这也是飞机驾驶员伸手抓到一颗子弹的原因。
17. 小明前、后 50 m 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 8.3 m/s 、 7.1 m/s 、 7.7 m/s。
【解析】 ① 前 50 m 的平均速度为:v1=s1t1=50 m6 s≈8.3 m/s;
② 后 50 m 的平均速度为:v2=s2t2=50 m7 s≈7.1 m/s;
③ 百米全程用时:t=t1+t2=6 s+7 s=13 s,
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100 m13 s≈7.7 m/s。
18. 此处海水的深度为 3000 m。
【解析】因为声音传播到海底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
所以 t=12×4 s=2 s,
因为 v=st,
所以 s=vt=1500 m/s×2 s=3000 m。
19. 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植树造林;高速公路两旁修建隔音墙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解析】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方法,难度较小。减弱噪声的方法为: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故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植树造林、在公路两旁修建隔音板等。
20.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析】大声讲话时喉头振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
【解析】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 小;①;理想实验法
【解析】瓶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因此猜想 ① 是正确的;实验过程中烧瓶内的气体不能完全被抽出,形成不了真空,所以是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用到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方法。
第四部分
21. (1) A
【解析】分析数据可知,甲在一段时间内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说明它有一定的熔点,因此,甲是晶体;
(2) C
【解析】甲晶体在 46∘C 时,还没有达到熔点,故为固态;
(3) B
【解析】由实验可知晶体熔化的条件是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2. (1) 23;12.0;337.5;
【解析】由图 1 所示寒暑表可知,所测温度是正的,寒暑表分度值是 1∘C,寒暑表示数为 23∘C;
由图 2 知小球的直径是 9.20−8.00 cm=1.20 cm=12.0 mm;
小盘的分度值是 0.5 min,指针在 5 min 和 6 min 之间,所以时间大于 5 min;大盘的分度值为 0.1 s,指针所在位置为 37.5 s,秒表示数为 5 min37.5 s=337.5 s;
(2) 热胀冷缩;① 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② 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
【解析】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原理制成的;对比图中操作可知: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必须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
23. (1) v=st
【解析】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st。
(2) 刻度尺;秒表
【解析】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3) 小
【解析】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是为了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计时。
(4) 0.18;0.225
【解析】全程长 s1=90 cm=0.9 m,
通过全程的时间 t1=10:35:05−10:35:00=5 s,
全程的平均速度 v1=s1t1=0.9 m5 s=0.18 m/s,
下半段路程为 s2=12×0.9 m=0.45 m,
时间为 t2=10:35:05−10:35:03=2 s,
则 v2=s2t2=0.45 m2 s=0.225 m/s。
(5) 变速
【解析】由 (4) 知,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变速运动。
24. (1) 晶体
【解析】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为晶体。
(2) 80;固液共存
【解析】该晶体熔化时稳定在 80∘C,所以其熔点为 80∘C;
在第 10 分钟,此物质仍处于熔化过程,所以为固液共存态。
(3) 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中考物理二模试卷,共26页。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村中学中考物理一模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中考物理一模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综合能力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