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第1页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第2页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出嘉峪关感赋①(其三)
    林则徐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
    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②入遥天。
    威宣贰负陈尸③后,疆拓匈奴断臂④前。
    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注)①林则徐在1840年9月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1842年10月抵达嘉峪关。嘉峪关为长城西端防守要塞,也是明清以来西北交通要道。②燕碛:代指关外西域之地。③贰负陈尸:贰负是古代神话中大逆不道的神,人面蛇身,因杀了自己的同类,受到黄帝惩罚,变成干尸。④匈奴断臂:汉武帝采用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计划,统一了西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思接古今,直接引出重镇敦煌和已废弃的旧塞阳关,营造了沉郁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叙中带议,嘉峪关绝不能与鸿沟相提并论,早在汉武盛世,西域即已列入华夏版图。
    C.颈联巧用典故,歌颂了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和汉武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业绩。
    D.作为客中赠别诗,诗人立马嘉峪雄关,追古思今,浮想联翩,悲怨陡生,艺术感染力强。
    2.本诗题为“出嘉峪关感赋”,诗中表达了哪些“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赠王太尉
    释宇昭①
    嫖姚②立大勋,万里绝妖氛。
    马放降来地,雕闲战后云。
    月侵孤垒没,烧彻远芜分。
    不惯为边客,宵笳懒欲闻。
    【注】①释宇昭:北宋时僧人。②嫖姚: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用“嫖姚”指称王太尉,是借霍去病出击匈奴、屡建奇功来赞美王太尉。
    B.战马在游荡,大雕在盘旋,战后悠闲景象反衬战况激烈,说明胜利来之不易。
    C.月光笼罩营垒,火烧后远草历历分明,月朗草明与马放雕闲有动静互衬之妙。
    D.全诗写景与议论、抒情相结合,从抒情角度看,巧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4.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概括。(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当窗织
    王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两句直接点题,表现了织妇因忙于纺织,不能照顾翁姑内心的痛苦。
    B.“水寒”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恼。
    C.“两日”句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语贴切,表现了诗人的乐府诗贴近生活的特点。
    6.本诗为新乐府名篇,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请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了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第五、六句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8.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霁夜①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9.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一项(3分)( )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称之“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10.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的?(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①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①本词当作于庆元六年,时稼轩罢居瓢泉。赵晋臣敷文:赵不遇,字晋臣,江西铅山人。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过从甚密,彼此多有唱和。赵曾为敷文阁学士,故称以“敷文”。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用“汝”称积翠岩,既赋予山石人的情味,又表现自己对积翠岩的了解怜惜。
    B.词中化用韩愈《石鼓歌》“牧儿敲火牛砺角”句,赋予了积翠岩田园生活的气息。
    C.全词用大半篇幅描绘积翠岩,最后由“细思量”转入议论,文脉通顺,一气呵成。
    D.这首词作整体语言风格流畅质朴,开篇用典,词末双关,浅白中兼有含蓄蕴藉。
    12.本词中词人如何托物寄意,劝慰友人?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和慎詹事述上元宵会之欢寄诸同舍之什
    杨亿
    休沐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
    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
    月上珠帘侵座白,霜飞碧瓦透衣寒。
    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题目明确点出了写作这首诗的情境和缘由,以及唱和酬赠的对象。
    B.在蜡烛上刻度数,烧烛以计时,诗中用“刻烛”来表现众人才思之敏捷。
    C.颈联中“侵”和“寒”两字直接表达了夜已阑珊、曲终人散的凄凉心情。
    D.尾联中诗人用“东方曙”“未尽欢”表达人们彻夜欢娱但仍未尽兴的遗憾。
    14.本诗是如何表现“欢”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唐]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江南人,终生漂泊,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诗人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
    D.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后四句重在议论,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
    16.这首诗蕴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新高考)2022届高三一轮单元训练卷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B)答案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D.“客中赠别诗”错误,由本诗的标题及全诗的内容来看,应为咏史怀古诗,且“悲怨陡生”的说法也不准确,这首诗的情感是昂扬高亢的,抒发的是真挚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故选D。
    2.
    【参考答案】①抒发深沉悠远的家国情怀,他驻足嘉峪关,抚今追昔,深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②礼赞华夏文明的悠久,他借用贰负作恶被诛的典故,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③缅怀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他引经据典,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④表达对国家中兴的殷切期待,他借古抒怀,期盼道光皇帝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重振国威。(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能力。首联“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中作者驻足嘉峪关,追述古今,由边塞之思,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作者虽然被革职问罪,充军伊犁,但仍心怀天下,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的感情。颔联“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燕碛入遥天”写嘉峪关绝非楚汉相争的鸿沟,把关内关外分成两半。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盛世,关外的土地——无论是浩瀚无际的戈壁,还是大雁停留的浅滩——全都属于中国辖管,表现作者对悠久的华夏文明的赞颂,歌颂华夏民族文治武功的文明气象。颈联“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作者此处用典,用具体史例,进一步歌颂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业绩。汉武帝不因李广利伐大宛,取“天马”,“尸首枕籍”,损失惨重而改变开疆宣威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张骞提出的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统一西域的计划。作者由此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治理成效。尾联“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在盛赞汉武帝重用贤臣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成效的同时,通过“何时此地罢防边”,借古喻今,含蓄地表达了盼望道光皇帝发扬汉武帝的精神,不因战事暂时失利而气馁,要重新振作起来,抗敌御侮,处变不惊,励精图治,宣扬国威的迫切心情。
    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错在“托物言志”,首尾两联是情语,中间两联是景语,从抒情角度看,表现手法是情景交融。故选D。
    4.
    【参考答案】①我不经常在边塞生活,懒得听边塞夜晚的胡笳声;②身为僧人的我更喜欢安闲宁静的生活;③我希望边塞永远和平安详,没有战争。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只是我这出家之人,不习惯边塞生活,夜晚笳声凄切,不忍多听。结合首联概述了大捷之后,中间两联笔势一转,进而描写战后的战场景观,使整首诗染上了一丝冷寂的色彩。这种意绪,在尾联进一步加深。诗人毕竟是一位借人,他不是军人,所以“不惯为边客”,而那惹来满地霜迹的宵笳的声音,也是诗人所不惯听闻的。从颈联开始的诗歌情感上的转换,与诗人的僧人身份有关:当最初的狂喜过去之后,诗人的情绪又归于静寂一路。他仿佛一位出世的僧人,偶然将情感伸触到世间,在经历了欣喜之情后,又重新回到了那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祥和。
    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凡”错误。曲解文意,“催”是指官府催着交纳之意,该句表现了官府催逼得急切。故选C。
    6.
    【参考答案】①比兴手法。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②对比。以贫家女的辛勤劳作与“富家”的不劳而获对比,表现了织妇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③烘托。“草虫促促机下啼”,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④心理刻画。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羡慕青楼娼女。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我叹息了又叹息,园中的枣熟了,却被过路人打食。我这个贫家女在为富家人织布,公婆隔着高墙帮不上任何的忙。水的冰凉的,手也冻僵了,丝线又发脆容易断。我将断了的丝接过来、理过去,弄得心肠焦愁烦乱。蟋蟀藏在织布机下不停地鸣叫,才两天便催我织成一匹半的布。织品在缴纳给官府后,还剩下一点点零碎的料子,却既不能给婆婆做一件衣裳,也不能做点东西自己穿在身上。在窗下织布的时候却羡慕起妓院的那些妓女来,她们十个指头从不劳动,穿的衣服却装满了箱子。《当窗织》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杂言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位为“富家织”的“贫家女”的遭遇,揭露了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开头二句托物起兴,言自己的劳动果实被人剥夺。三四句,点明主旨,“贫家女为富家织”。“水寒”八句,具体描绘了织妇织作的辛劳。“输官”二句,写出织妇辛勤织作的丝布全部输官,自己依然无衣可穿,揭示封建剥削的残酷本质。最后二句,以织妇羡慕青楼娼女十指不动却衣满箱作结,语至沉痛,写出了织妇的痛苦和辛酸。开篇两句,为下文起兴,且兴中有比,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贫家”两句,对比手法,凸现了穷人与富人的极大差别。这位织妇为“富家”以丝织布,“翁母隔墙不得力”,可见无人能出力相助她。“草虫”两句运用烘托,织妇织布,两日要赶织出一匹半,表明了劳动量大,以草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此处虽不言辛劳,语气却显得更为辛酸。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坐在窗前羡慕青楼的娼妓手指不动而衣箱里装满了衣服。织妇不是真的羡慕妓女,这只不过是对不劳而获的人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而已,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写诗人高兴的原因:田翁们不必再为收成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错误。第五、六句写诗人安心离去及对田翁的嘱托与祝福,并让田翁们不要挂念他。故选C。
    8.
    【参考答案】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人们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听那渠水汤汤,发出的阵阵声响正回荡在原野里,想来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在祭祀时一定能摆上鸡猪等祭品,祭祀结束后你们可以好好享用一番了。“流渠汤汤声满野”是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今年醉饱鸡豚社”是虚写秋社时人们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的情景。这诗人的想象,对田野情景和未来丰收景象的想象,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
    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原文先写“狂风送雨”虚写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景色阴沉,接着写“淡月笼云”,雨霁后视觉方面的朦胧月色,然后写“独将凉意伴流萤”,流萤闪闪发亮,整首诗景物安排由幽暗转向明朗。故选D。
    10.
    【参考答案】①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写“淡月笼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学生答虚写也可以得分。)④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亦可)以清泠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夜的清冷、寂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尾联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给人清爽之感。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赋予了积翠岩田园生活的气息”错误,韩愈《石鼓歌》:“牧儿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本词借用其意,是说牧童敲火(击石取火),牛羊磨角,积翠岩不胜骚扰之苦。故选B。
    12.
    【参考答案】此词托物寄意,既想象奇特浪漫,又植根现实,感情深厚。起处借神话传说,谓友人虽具擎天之材,终无补天之用。“霍然”以下,陡然振起,千丈翠岩大放异彩,终为时人赏识。结句妙语双关,一石三鸟:既概言古今怀才不遇之人事,复暗指友人赵不遇终有际遇之时,三则自叹今生未必有时遇。
    【解析】此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对于此类问题,首先要通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住诗歌中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同时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词是辛弃疾的一首唱和之作,当作于庆元六年,赵不遇,字晋臣,江西铅山人。庆元六年罢职家居。此词开篇写了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的典故,暗指积翠岩的是女娲补天遗漏之石,点出积翠岩的不凡之处,此处是以积翠岩指代赵不遇,说明友人赵不遇虽具擎天之材,但却无补天之用,指出了赵的怀才不遇之憾;“千古几风雨”一句,则指出赵不遇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不要被眼前的挫折所困扰;“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指出了积翠岩的卓尔不群,光彩照人,暗示赵不遇有着高超的才干,将来并将受到赏识;最后一句“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则是一语双关,既概言古今怀才不遇之人事,又借用赵不遇的名字来预言他将来一定终有际遇之时,而此句的言外之意则是暗示作者的际遇不佳,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1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凄凉心情”理解有误,“侵”和“寒”都含蓄地描绘了夜深天冷,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并没有表现曲终人散的清冷心境。故选C。
    14.
    【参考答案】①正面描写:前两联正面写元宵佳节,华屋欢聚,休假饮宴,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②侧面描写:后两联侧面写宴会一直延续到深夜直至天明,虽然夜深衣寒,但意犹未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联“休沭欣逢上元节,华堂高宴且盘桓”写放假碰上了元宵节,宴会持续了很久,叙述元宵佳节,休假饮宴的背景,“欣”是“高兴”的意思,表达了参加夜宴之前的愉快心情。颔联“峨冠屡舞人多醉,刻烛狂吟夜向阑”写了人们不停地跳舞,很多人都已经醉了,众人才思敏捷吟诗到黑夜将尽,正面描绘了饮酒歌舞、吟诗作赋的欢乐场景;颈联所写之景虽是夜深霜重,但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人们畅饮通宵的场景进一步突出宴会时的欣喜之情。最后两联“铜壶漏彻东方曙,归骑纷纷未尽欢”写天都快亮了,回来的人都没有玩的尽兴,描述宴会一直延续至天明,人们虽离去,但意犹未尽,侧面表现了聚会之欢。
    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A项,“首联上句描绘了早春景象”分析错误。首联上句“水流花谢两无情”,花已经谢了,描绘的是暮春景象。C项,“因而家中自己喜欢的书被别人翻动过,有寥落之意”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动”是“动辄”之意,“书”是书信之意。D项,“诗中前四句写的都是春夕实景”不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字外的家乡,写的是梦中之景。故选B。
    16.
    【参考答案】①春光易逝的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情怀及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之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年华老去之悲:写自己华发满镜,满含青春不再的悲伤、无奈之情。⑤归隐田园之意:暗用“五湖”的典故,表露归隐心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首联写了流水、落花、消逝的东风,这些都是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的伤春之情。颔联,“梦中家万里”,直接点出思乡之情,家在万里之外,自身自然是有羁旅之苦。“子规”“月”都是思乡怀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苦。颈联,“书动经年绝”,和家乡很少有书信往来,体现自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华发春唯满镜生”,满头白发,体现诗人对青春不再的感伤,对年华老去的悲叹。尾联,“自是不归归便得”,诗人说,假如自己能够回去,便能得到五湖烟景。“五湖”,是用典,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很明显是在表露归隐的心迹。诗人想归却不能归的,也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另外,也可以结合注释①进行分析。

    相关试卷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训练卷 B卷 学生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默写训练卷 B卷 学生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默写训练卷 B卷 学生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2022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古诗词阅读训练卷 B卷 教师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