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六年级课外阅读专项训练PPT课件(1)
六年级课外阅读: 怒吼吧,黄河(上)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六年级课外阅读: 怒吼吧,黄河(上)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括主要内容,短文理解与问题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文阅读教学而言的,是指拓展学生在课内学习之外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习短文中的字、词,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学习短文内容的把握,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会发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认真揣摩上下文意,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
怒吼吧,黄河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华民族的抗争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 第二年初春,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吕(lǚ)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tā)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tā)骇(hài)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船工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心潮澎湃:那降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xuānyuán)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yǔ)精神吗?他脑诲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抗敌演剧三队来到延安后,光未然见到了作曲家冼(xiǎn)星海。这对在创作上曾两度成功合作的老朋友,如今重逢,他们的兴奋之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畅谈中,光未然倾诉了自己在黄河边上行军的深切感受,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两位挚(zhì)友同诉心曲,希冀着再度合作。
1939年3月11日晚上,皎(ji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在一间宽敞的窑(yá)洞里,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ǎi)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壮,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一片寂静。随即,掌声响彻窑洞。 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在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就在六天后,冼星海竟然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
4月13日晚上,抗敌演剧三队正式演出《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意气风发的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色斗篷,站在舞台中央,担任朗诵人。他充满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向着全世界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队员们唱得那么投入,忘记了舞台,忘记了听众。 演出一结束,台下立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延安的军民完全被这深沉、激昂的歌声打动了,完全被这部作品伟大的气魄感染了。因为这部作品,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
窑(yá jià) 惊 涛 骇 浪(hài hè)
运用:曾(zēng)老师曾(céng)经在这所小学任教。
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如雷贯耳:竭尽全力:
涛,大波浪;骇,惊吓。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造句:在黄河边,看着眼前的惊涛骇浪,我不禁心潮澎湃。 虎龙吼叫,本课比喻滚滚黄河波涛轰鸣的声音很大。造句:水流倾泻潭中,发出剧烈的声响,似虎啸龙吟。贯穿,进入。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造句:那个年轻作家的名字在读者群中早已是如雷贯耳。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造句:小明竭尽全力冲过终点线,拿到了百米赛跑的第一名。
心潮澎湃:披荆斩棘:所向无敌:挚友:
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造句:听着这气势磅礴的音乐,我心潮澎湃,不能自抑。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造句:这一路我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终于到了目的地。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造句:这是一支所向无敌的常胜之师。亲密的朋友。造句:谢谢那些挚友对我一贯的支持。
抑扬顿挫:斩钉截铁:刮目相看:意气风发: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造句:杨老师朗诵诗歌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感染了在场的人。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造句:团长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定要平安撤离这里。”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他的球技令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像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造句:运动场上的运动员个个意气风发。
震撼 震荡
都是动词,都有“震动”的意思。
1.一列火车带着震撼人心的气势呼啸而过。2.在山谷中呐喊,音调雄壮,回声震荡,山鸣谷应。
“震撼”着重于因强大外力而摇动,也用于抽象的事物;“震荡”指动荡,多指巨大声响而引起的震动。
学习对短文内容的把握,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能力。
阅读短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
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起因。
《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
《黄河大合唱》的表演效果。
光未然(1913—2002),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市)人。1927年参加大革命,1935年创作歌词《五月的鲜花》。1940年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1942年去云南,从事民主运动,并整理彝族民间叙事诗《阿细的先基》。其他作品还有诗集《五月花》、歌词《三门峡大合唱》、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等。
冼星海(1905—1945),现代作曲家。先后在岭南大学预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1935年归国后,参加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40年赴苏联考察。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作品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四部,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等五百首左右(现存250余首),交响曲《民族解放》和《神圣之战》。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曲,光未然词。全曲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第②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黄河的气势的?
作者运用叠词、成语和比喻的手法,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那令人震撼的气势。 隆隆的巨响如战车轰鸣,滔滔黄河水,滚滚东流,浪大滩深,声音如雷贯耳,具体表现了黄河雄壮的气势。 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这一方面表现了黄河的气势之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
赏析第④段中描写光未然朗诵歌词的句子。
这是一组排比句,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我们民族发源地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为什么在“一片寂静”之后又出现了“掌声响彻窑洞”的情形呢?
“一片寂静”说明队员们还沉浸在光未然的朗诵之中,回味着歌词的意境。紧接着,爆发出的响彻窑洞的掌声,则是队员们万分激动心情的最好表达。
分析这一“奇迹”创造成功的原因。
这一成功,一是因为冼星海早就有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二是因为他有一颗抗日报国的赤诚之心,以及被歌词所激起的满腔热情。
简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和成功演出的重大意义。
这部作品深沉、激昂、气魄伟大,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共同心声,它不仅在延安军民中产生了巨大反响,而且很快传遍中国,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决心,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进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六年级课外阅读:野草 (上)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预告,概括主要内容,短文理解与问题思考,阅读短文,字词积累,纷纭致密阻挡,韧性磨炼傲然,顽强不屈能屈能伸,特殊特别,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下)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预告,段的语言,阅读积累,阅读短文,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句段赏析,整体回顾,黄河大合唱,磅礴气势昂扬斗志,语言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六年级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上)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括主要内容,短文理解与问题思考,雄浑雄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