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10. 模仿画家画一画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0. 模仿画家画一画教案及反思,共3页。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1、 知识与技能 a、感受名家作品美妙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b、能用语言分析画家作品的特点、风格,并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借鉴作品特色进行联想构思及再创作的方法。
2、 情感与态度 感觉艺术之美,享受与他人探讨艺术作品的乐趣,体会再创作的快乐,懂得尊重和爱惜世界各地的艺术和文化。
3、 过程与方法 a、在欣赏中,感受画家作品的艺术美,找出感兴趣的部分;b、在比较中发现画家作品的美妙之处;c、在想象中,走进画家的心灵,大胆地联想;d、在创作中,使自己的联想、想象与画家作品完美结合。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基本的审美观,有一定的线描、着色、造型基础,但对于临摹创作画仍是初步接触,特别是细部的描绘还需要加强锻炼。
3重点难点
重点:模仿画家作品进行美术再创作表现。
难点:在感受画家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地联想再创作。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审美注意——观察体会
分段目标:
感受名家作品美妙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找出感兴趣的部分。 能用语言分析画家作品的特点、风格。
学生活动:
1课前带着问题预习:了解马克、顾闳中、张广三位画家的简介与作品; 2交流、感受、比较三位画家不同的艺术风格。 3通过简单小测试检测审美感受。
教师活动:
1预习问题:“我喜欢的作品,画家想告诉我什么?作品给了我什么感觉?哪些地方给我这种感觉?我最喜欢画面的哪部分?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并思考。
2通过小测试了解学生自己预习的理解情况。
信息技术整合点:通过集群网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发布测试题了解学生对画家作品的理解情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帮助老师扩大了了解面,也极好地了刺激学生感知兴趣。
活动2【活动】审美思维——欣赏感知
分段目标:
在比较中发现画家作品的美妙之处,感受如何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联想和再创作。
学生活动:
小组内讨论:对比画家作品与学生作品,了解学生是如何借鉴画家作品中的构图、色彩、造型和绘画表现手法进行联想、改变和再创作的。(抢答汇报)
教师活动:
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后,归纳、总结出再创作的方法。 1找切入点:线条、色彩、构图; 2创意手法:夸张表现;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的绘画材料。
信息技术整合点:学生使用电子书包欣赏作品并讨论后通过电子抢答器抢答激趣。
活动3【作业】审美创作——动手实践
分段目标:
培养细致描绘、大胆幻想与创作的能力与情感。
学生活动:
利用电子书包选自己喜欢的画家作品进行临摹创作。浏览画家作品并开始临摹创作。体会创作的快乐。
教师活动:
1提供课本三位画家与另外两位画家的作品给学生进行临摹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
2、作业要求: a基本要求:选一幅感兴趣的画家作品进行局部临摹; b较高要求:在临摹画家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大胆联想并表现出来; c个性探索:借鉴画家作品风格,大胆想象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表现。 随堂辅导。
信息技术整合点:
学生利用电子书包自主学习。电子书包的使用不仅可以提供多样化、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资源,也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自己的基础上朝目标的方向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使用电脑绘画的现手法,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使用不同材料和表现手法进行临摹的趣味。
活动4【活动】审美评价——拓展体验
分段目标:
1学习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2培养走出课堂感觉艺术之美,并享受与他人探讨艺术作品的乐趣。懂得尊重和爱惜世界各地的艺术和文化。
学生活动:
1拍摄自己的创作作品上传论坛并讲述自己的创作想法。
2 欣赏同学的作品,感知各种不同绘画造型的美感。
3懂得利用电子技术接触美、感受美,锻炼使用美术评价语言。 课后与家长一起感受和探讨世界各地的艺术和文化。
教师活动:
1带领同学们在网上平台共同探讨、点评同龄人作品。 自我评价与互评。(谁模仿得最好?谁的联想最丰富?谁的画面模仿与联想结合得最完美?谁最有创新表现?)
2提供课外学习的方法,提出课外拓展思考。
信息技术整合点:学生利用集群网相互评价。让老师和同学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美术评价的个性化。通过局域网,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美术五年级下册10. 变幻的色彩教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岭南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奇思妙想10. 奇思妙想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小学美术岭南版四年级下册10. 模仿画家画一画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