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生物同步备课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课件、教案、学案、分层练习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神经调节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神经调节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同步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2.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
A.树突→轴突 B.细胞体→轴突
C.细胞体→树突 D.轴突→树突
3.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
A.B.
C.D.
5.图甲为所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若S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反向偏转
6.图中c为肌肉,②为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肉接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有4个神经元,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B.a为传入神经,人体内兴奋在a上双向传导
C.刺激b引起肌肉收缩也属于反射
D.②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7.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去甲肾上腺素就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需要借助载体的运输
B. 去甲肾上腺素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去甲肾上腺素能够长时间作用于突触后膜使膜电位长时间发生改变
D.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
8.下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b点(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表②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①不偏转和肌肉收缩,可以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
C.兴奋由b传导到c时,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若肌肉收缩但电表②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10.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
B.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C.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
D.若减小模拟环境中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11.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B.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置
C.神经递质只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D.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
12.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由Na+、K+维持的,受到刺激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主要是( )
A.膜外Ca+流入细胞B.膜外Na+流入细胞
C.膜内K+流出细胞D.膜外K+流入细胞
13.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C.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中无递质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拮抗作用
14.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突触的突触后神经元不能进行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
B.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神经递质起作用后如果被降解,则是在内环境中被有关蛋白酶降解
D.神经递质可被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15.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方式和特点是( )
A.神经冲动,单向传导
B.神经冲动,双向传导
C.神经递质,单向传递
D.神经递质,双向传递
16.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要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经自由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后能作用于肌肉或腺体
B.神经中枢既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C.在神经元中,兴奋只能在树突产生,传导到轴突
D.膝跳反射中,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
17.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表示从细胞体到轴突及末梢),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接受刺激后,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再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发生1次偏转
C.该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8.如图是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受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情况(箭头表示电流方向)。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电位变化的现象依次是( )
A.④、②、①、④
B.④、②、③、④
C.④、①、③、④
D.④、③、①、④
19.下列关于突触及其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B.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以及向突触后膜转移都需要消耗
C.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快速降解或回收再利用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不一定变为外负内正
20.如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刺激a点,电流表①可能偏转1次,电流表②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B. 若刺激c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均可能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C. 若刺激d点,电流表①、电流表②可能都不发生偏转
D. 若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
二、填空题
21.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所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剌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__________,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__________。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__________不同;不同强度的剌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__________,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__________。
22.当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会触发突触前膜中的Ca2+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使更多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回答问题:
1.神经元未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原因是_______
__ ___。
3.在正常生理条件的基础上,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流入,将会使____________,从而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4.使用一定浓度的Mg2+处理突触小体后,检测到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迅速减少,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也需要消耗能量。缺氧会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影响能量的供应,进而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错误。传出神经末梢和肌肉细胞的细胞膜间会形成类似突触的结构,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从而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完成兴奋的传递,D正确。
2.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所以选D。
3.答案:B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选:B。
4.答案:A
解析:
5.答案:C
解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图中有3个神经元,肌肉c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A项错误;由神经节的位置判断,a为传入神经,人体内兴奋的传导,只能从感受器到效应器,因此奋在a上单向传导,B项错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刺激b发生的肌肉收缩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项错误;分析题干信息可知,②类似于突触,因此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化,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A、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其释放属于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
B、去甲肾上腺素识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
C、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就被立刻灭活或运走,同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C错误;
D、去甲肾上腺素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细胞膜对钾离子图象增大,钾离子外流增加,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解析: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又知b点为电表②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所以刺激b点电表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A项错误。刺激b点,若①不偏转,说明兴奋不能通过b点左侧的突触;肌肉收缩,说明兴奋能通过b点右侧的突触向右一直传递到肌肉,综合分析可以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项正确。兴奋由b传导到c时,要通过突触结构,所以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项错误。若肌肉收缩但电表②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K+外流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B错误;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刺激引发动作电位速度加快,C正确;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
11.答案:D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量,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作用的位置,B错误。肌肉或腺体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因此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C错误。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D正确。
12.答案:B
解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因此受到刺激时,打破这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Na+内流,故B正确,ACD错误。
13.答案:C
解析:A、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
B、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B正确;
C、神经递质位于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即使是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仍然有突触小泡,所以其内也有神经递质,C错误;
D、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某突触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神经元,因此也有可能合成、储存和释放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B错误;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因此降解神经递质的不一定是蛋白酶,C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后,会迅速被降解或被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通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后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如肌肉或腺体,A错误;神经中枢如下丘脑既能发出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如TRH、抗利尿激素等)来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B正确;在神经元中,兴奋可以在树突产生,也可以由细胞体产生,C错误;膝跳反射中,反射弧只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个神经元,D错误。
17.答案:D
解析:a点受刺激时先产生动作电位,导致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后恢复静息电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但兴奋能传至最左边的神经元,电表①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正确;电表①会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正确;电表②只发生一次偏转,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18.答案:B
解析:静息时的电位是外正内负,为④图所示;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兴奋先传导到左边a部位,a部位变为外负内正,膜外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指针向左偏,如图②所示;如果兴奋传至右侧的b处,b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膜外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指针向右偏,如图③所示,然后指针重新恢复静息电位。
1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A项,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
B项,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运输至突触后膜为扩散作用,不需要消耗能量,故B项错误;
C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快速被相应的酶降解或回收到前膜内被再利用,故C项正确;
D项,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中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因此后膜上的电位仍为静息电位,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答案:D
解析:A、刺激a点,由于a位于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同时到达电流表①的两个电极,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A错误;
B、刺激c点,由于突触存在,兴奋不能到达电流表①,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B错误;
C、刺激d点,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发生偏转,C错误;
D、刺激e点,电流表①不发生偏转,电流表②仅偏转1次,D正确。
故选:D。
21.答案:1.外正内负; 神经冲动; 2.感受器; 频率; 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2.感受器不同,导致不同类型的剌激引起不同的感觉。表格信息显示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出现感觉强度的差异。
3.在整个热刺激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而未产生感觉,则说明机体受损部位可能是位于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22.答案:1.外流
2.神经递质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神经递质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3.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增加
4.可能使通道关闭,从而抑制了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或“可能抑制了的作用,从而抑制了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
解析: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剌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剌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课后作业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1节 植物生长素复习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