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导入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导入新课】
实例导入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新授课阶段
作者简介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从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二、题解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
1.字音提示:
乘shènɡ 哂shěn 俟sì 甫fǔ 相xiànɡ 铿kēnɡ 莫(同暮)mù 冠ɡuàn 沂yí雩yú 喟kuì
句读: 由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2.课文初解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既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明确】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4.(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5.孔子问志:如 或 知 尔 ,则 何 以 哉?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唯求则非邦也与
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非诸侯而何
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莫(暮)
本文中“莫春者"的“莫”,现在写作“暮”。“莫”和“暮”是古今字。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等。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春”“暮年”了。
如
“如”作为连词,有好几种用法,本文中使用得较全面。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这是常见的用法。如:女或知尔,则何以哉?
(2).表选择或并列,可译为“或者”或“和”。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表提出另一话题,可译为“至于"。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也已矣 也与 也者
句子末尾连用两个或三个语气词,叫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时,一般地说,仍然各有各的作用,而又有所侧重。如: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也”表断定,“已矣”表限止语气,重点在“已矣”,可译为“罢了”。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表断定,“与”表疑问,重点在“与”,可译为“吗”。
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者”用在反诘句末,但反诘语气主要是由疑问代词“安”表示出来的,“也者”只是起着表示句子终结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夫子哂之
这个句子里“哂”是谓语,“微笑”的意思;“之”是宾语,代子路。“哂之”这种动宾关系在文言里是通畅的,但是按这种“动+宾”的顺序把句子译成“孔子微笑他”,就不通顺了。这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动词没有及物、不及物的区别,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宾语,所以“哂之”读起来很通畅。现代汉语里,动词有及物、不及物之分,不及物动词不可能带宾语,“微笑”是不及物动词,所以说成“微笑他”就不通顺。遇到这类动宾关系,可以用一个介词同原文的宾语组成介宾短语,作为状语,这句可译成“孔子对他微微一笑”。这样原文的宾语在译文里就通过介词的介绍和谓语相关联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句中的“为之小”“为之大”,都是文言里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不同于近宾指人远宾指物的那种双宾语。它的特点是动词和近宾的关系是“为动关系”,和远宾的关系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试将“为之小”拆成“为之”“为小”两组动宾关系加以分析,就可以理解得很清楚了。
为之——为(wèi)之为(wéi),替诸侯做。(这是为动关系)
为小——做小相。(这是一般的动宾关系)
合起来就是:替诸侯做小相。介词“替”是根据为动关系译出来的。整句可译为:(如果)公西赤(只能)替诸侯做小相,谁能替诸侯做大相呢?
7.相关链接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贤德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译文】孔子说:“我的大道在社会行不通,我要乘坐木簰漂流到海外。能够跟随我的人,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后非常高兴。孔子说:“仲由啊,你的勇猛果敢胜过我,但找不到做那么大的木材木簰啊。”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及答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资料链接,文本鉴赏,鉴赏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及答案,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关键问题,知识链接,学法提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古今异义,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活用现象,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