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要求,基础知识,知识链接,达标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齐桓晋文之事》
【复习要求】
1.梳理文言知识点,在翻译的基础上读懂文本。
2.疏通文意,领略孟子循循善诱的说话艺术。
3.梳理全文内容,理清孟子论述的步骤。
【基础知识】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解题:
“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晋文”即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
这二者都是春秋五霸中的代表人物。
“事”指的是争霸之事。
(二)梳理知识点:
1.闻、徒、道、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王;
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谈论“王道”。
2.何如、王、保民而王、御、若、之、衅、觳觫、若、就、然则、与、易、识、诸、爱、固、诚、褊小、爱。
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肯定齐宣王能够做到。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且焉置土石。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徒劳无功。
3.徒手擒贼、家徒四壁、徒步前往。
若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4)天涯若比邻、安之若素、置若罔闻
(5)天若有情天亦老
(6)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之
(1)牛何之
(2)古之学者必有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3.异、恶、若、隐、择、宜乎,乃、仁术、庖厨、说、忖度、乃、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戚戚、复、钧、明、察、秋毫之末、舆薪、许、形。
剖析齐宣王未成王道的原因,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4.超、语、诚、折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寡妻、御、举、推恩、无以、妻子、所以、大过人、权、度、度。
为齐宣王指明努力的方向。
插入知识提问——考考你:
乃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家祭无忘告乃翁
(3)此乃大丈夫也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诚
(1)帝感其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②为长者折枝 (枝通“肢”,肢体)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
④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⑧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①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保:使动用法,使……安定)
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④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词类活用:
名作动
无以,则王矣。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动,称王
特殊句式: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
王见之,曰:“牛何之?”(宾语前置)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动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宾语前置)
夫子之谓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
【知识链接】
1.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
孟子是如何做到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的?
明确:
(1)发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对答——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追问——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对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追问——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对答——曰:“可。”霸道——王道
(2)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以羊易牛”事例——肯定齐宣王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条件(事例)
“百姓皆以王为爱”——为齐宣王辩解,进入谈话情境。
“牛羊何择焉”——为百姓辩解
取譬设喻——不能与不为(比喻)
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大欲的危害(反面)
“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具体措施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明确: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
——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
3.具体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结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体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4.学生再读课文,整合思路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红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褊(biǎn)小无以,则王(wàng)庖厨(pá)罔(wǎng)民
B.忖度(dù) 彼恶(wū)知之吾惛(hūn)衅(xìn)钟
C.便嬖(bì) 商贾(gǔ)庠(xiáng)序 鸡豚(tún)
D.赴恕(sù) 不赡(shàn) 孝悌(tì) 莅(lì)中国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 保民而王(安、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伤痛、哀怜)
C.明啼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情况)
D.天下之类欲疾君者(憎恨)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
3.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欲辟土地,朝秦楚
4.下列加红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吾力足以举百钧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D.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天下可运于掌
5.下列名问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B.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C.何由知吾可也? D.然则废衅钟与?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平?”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下列加红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
A.则王许之乎 许:答应 B.百姓之不见保 保:爱护、保护
C.何以异 异:区别 C.天下可运于掌 运:运转
2.下列加红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各组句中的加红字,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
A.今恩足以及禽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舆薪之不见 百姓之不见保
C.吾力足以举百钧 今恩足以及禽兽
D.是诚不能也 是不为也
4.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②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5.下列对这段文字内容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用巧妙的设喻的方法,说明君主不施行仁政、成就王业,是自己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目的是劝齐王推行仁政。
B.文章中间为了要分清“不为”和“不能”的区别,作者又运用设喻并结合对比的手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C.作者针对当时社会长幼无序的状况,竭力推崇尊老爱幼的崇高品质,认为只要做到这样就能把国家治理好。
D.这段文字多次运用设喻和对比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关键在于有所“为”的道理,说理明白晓畅,很有说服力。
答案与解析
一、基础练习
1.B 2.A 3.C 4.C 5.C
二、能力提高
1.A
2.A
3.B
4.①视力足可以看清鸟兽秋天生的羽毛(这样细小的东西),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薪。②所以大王不能施行王道,并不是挟着泰山超越北海这样不可能的事情啊。③尊奉自己的老人,要推及到尊奉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也要推及到爱护他人的小孩。④用秤称,这样以后才知道物体的轻重;用尺量,这样以后才知道物体的长短
5.C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复习过程,应用学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