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单元检测题能力提升A卷含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
1.野生猕猴桃是一种多年生的富含维生素C的二倍体(2N=58)小野果,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子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来实现
B.若④是自交,则产生AAAA的概率为1/16
C.③过程的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D.若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87
2.下列配子的产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异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是( )
A.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的配子
B.基因型为的雄性个体产生的异常精子
C.基因型为的雌性个体产生的异常卵细胞
D.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四种配子
3.生物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时间长短的控制非常关键。下面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②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③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④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A.①中植物的暗处理时间过短,导致实验结论不科学
B.②中漂洗的时间过短,引起染色体着色不深,进而影响观察
C.③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强度较高或较低
D.④中低温诱导的时间过短,导致视野中很难找到染色体加倍后的中期细胞
4.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的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如表显示酶A与酪氨酸酶相比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导致染色体变异
B.①④可能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
C.①使tRNA种类增多,④使tRNA数量减少,②③中tRNA的数量没有变化
D.②③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
5.5-溴尿嘧啶是一种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在基因复制时可以取代基因中一部分胸腺嘧啶,且能与腺嘌呤和鸟嘌呤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把大肠杆菌置于含5-溴尿嘧啶的培养液中,可得到突变的菌体,而且将已发生突变的菌体换到不含5-溴尿嘧啶的培养液中多次培养,仍旧保持突变的性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最快分裂3次后可以使碱基对G-C变为A-T
B.发生突变的大肠杆菌DNA分子中共有6种碱基配对方式
C.碱基对种类发生改变对大肠杆菌的生存是有害的
D.保持突变性状的细菌说明突变后的基因不能再次突变
6.研究人员利用60C-γ射线处理某品种花生,获得了高油酸花生突变体。研究发现,该突变与花生细胞中的M基因有关,含有MA基因的花生油酸含量与原花生品种无显著差异,含有MB基因的花生油酸含量较高,从而获得了高油酸型突变体(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60C-γ射线处理花生的方法属于人工诱变,具有可在短时间内提高突变率等优点
B.MA基因和MB基因都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两基因中的嘧啶碱基所占比例相同
C.MB基因中“A-T”碱基对的插入使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可能导致具有活性的某种蛋白质无法合成
D.若直接在M基因的第442位插入一个“A-T”碱基对,则也可获得高油酸型突变体
7.作物育种技术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选择的作物新品种不一定是适应环境的
B.对三倍体无子西瓜进行组培获得的子代植株不能表现无子性状
C.要快速获得纯合子,可选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D.我国科学家通过诱变育种成功培育出“黑农五号”大豆
8.某植物的基因M控制M蛋白质的合成,在基因M中插入2个碱基对后,引起植物性状发生改变。下列关于该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M基因突变后形成了它的等位基因
B.M基因突变后基因的热稳定性升高
C.M基因突变可能会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D.M基因突变使该植物种群进化方向发生改变
9.已知闭花受粉植物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现有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幼苗(甲)若干,研究人员对部分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得到四倍体植株(乙),而甲成熟后取其部分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成熟后白然繁殖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乙自交后代全为显性性状
B.由甲培育乙的过程叫多倍体育种由甲培育两的过程叫单倍体育种
C.理论上获得的丙有两种比例相等的基因型,且它们是高度不育的
D.若将甲、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10.实验发现,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的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瓜少籽;再将萘乙酸(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可促进果实发育)涂抹在四倍体植株木经受粉的雌化上,之后套袋处理,子房发育得到的西瓜完全无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倍体植株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联会正常,少籽一定是实验条件受限所致
B.萘乙酸处理后,得到的西瓜完全无籽应是植株未受粉,子房直接发育所致
C.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其在细胞分裂时阻止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两极
D.萘乙酸处理四倍体西瓜雌蕊使相关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导致果实无籽
11.研究证实,位于小鼠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突变会使小鼠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丧失运动控制能力。进一步实验发现,患病小鼠神经系统中控制躯体运动的基因结构是正常的,但其表达产物却检测不到。当给患病小鼠注入MECP2基因的表达产物后,小鼠恢复了正常活动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鼠的MECP2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只在生殖器官甲表达
B.根据题意判断,MECP2基因可以直接控制小鼠的躯体运动
C.患病小鼠因为MECP2基因突变影响了肢体发育导致不能运动
D.通过导入能正常表达的MFCP2基因的方法可望治疗患病小鼠
12.小麦的易倒伏与抗倒伏受D、d基因的控制,抗锈病与易感锈病受T、t基因的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欲利用基因型为DdTt的易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培育出基因型为ddTT的抗倒伏抗锈病的小麦品种,甲同学设计了逐代自交并不断筛选的方案,乙同学设计了单倍体育种的方案。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逐代自交与筛选过程中,d与T基因的频率逐代增大
B.甲、乙两同学的育种方案所遵循的遗传学原理不同
C.与甲同学的方案相比,乙同学的方案可缩短育种年限
D.单倍体育种过程表明小麦花粉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13.如表为部分基因与细胞癌变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基因突变而来的
B.原癌基因失活和抑癌基因活化是导致细胞癌变的原因
C.癌细胞转移与"其他基因"的正常表达有关
D.表中信息表明细胞癌变受多种基因的共同影响
14.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超深渊狮子鱼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C. 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
D. 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15.线虫的npr-1基因编码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受限,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pr-1基因发生的上述突变属于碱基替换
B.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的基因频率会提高
C.新基因的产生为线虫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这两种觅食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线虫适应变化的环境
16.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17.在科学界,进化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基石之一,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许多有关进化的争论实际上都源于对这一理论的误解,下列与进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进化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而是阐释了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的发展
B.个体会出现一些适应环境的改变,因自然选择而发生进化
C.进化是基因库中等位基因分布的变化
D.进化不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与生物的繁殖时间相关
二、多选题
18.2019年3月28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单基因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取出体外放置一段时间或受精后一段时间,出现退化凋亡的现象,从而导致女性不孕,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研究发现,“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一种细胞连接蛋白(PANX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且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卵子死亡”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父方
B.“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
C.产前诊断可以确定胎儿是否携带“卵子死亡”的致病基因
D. PANX1基因存在不同的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19.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B.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
D.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0.蔗蟾蜍曾被某国引入,用来控制甘蔗园中的害虫,但除控制害虫外,蔗蟾蜍还能捕食多种动物。蔗蟾蜍本身有毒,在当地鲜有天敌,且繁殖速度快,变异率高,几十年来迅速扩散,已成为入侵物种,造成了生态灾难。研究发现,它们的进化速度惊人,已经进化出长而有力的后腿,生存能力剧增。对上述材料的分析,错误的是()
A.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
B.蔗蟾蜍的变异主要来自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导致蔗蟾蜍种群长腿基因频率增加
D.当地蔗蟾蜍种群的增长不受任何因素制约
三、填空题
21.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6‰盐度下培育出亩产超600千克的品系,预计2020年中国第一批耐盐碱水稻(即海水稻)就可以大范围种植。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海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用纯合高秆抗病品种和矮秆感病品种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
①将F1植株细胞中基因D和R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标记(d、r不做标记),则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_________个荧光点,也可能不含荧光点。不含荧光点的细胞是如何产生的?_________。
②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矮秆抗病植株的概率是_________。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则可以选用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
(2)“海水稻”可种植在各类盐碱地上,其耐盐性是由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的,当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耐盐,其他情况表现为不耐盐。
①让两种不耐盐的纯种水稻植株相互授粉,子代(F1)表现为耐盐,则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
②假设Aa和Bb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如何选用以上水稻植株设计实验验证该假设?请简要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_________。
22.据媒体报道,数十年前小龙虾因人为原因进入苏格兰,但因为缺乏天敌,近年来在苏格兰泛滥,已成为入侵物种。
(1)被带到苏格兰的小龙虾与原产地的小龙虾形成_______,这样不同的小龙虾种群就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由于两地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_______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旦形成_______,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小龙虾就成了不同物种。
(2)在对引入苏格兰的一个小龙虾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小龙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再对该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填“是”或“否”)。
23.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从未停止过对自身起源的探索与争论。
(1)19世纪中叶,达尔文在大量观察和证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们对______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研究对象由______发展到______,从而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地球上的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均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由于分布的区域有所差异,各个区域的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______;不同地域中生存条件不同,______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且不同地域间由于海洋、高山等的阻隔所引起的______(填“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在进化过程中也起到了必要的作用,最终形成了表型上差异较大的三大人种。
(3)1987年,Allan C.Willsn首次通过分析来自五大洲人群的147份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绘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人mtDNA系统发育树,表明全世界的现代人都是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的后代。通过对样本mtDNA的研究能够追踪人类母系起源路径的原因是______。
(4)1995年,道瑞特等科学家测定了分处世界各地的38名男性的Y染色体,结果发现:在他们检测的ZFY基因区中,38人的DNA序列包含的729个DNA字符完全相同。由此,他们断言现代人有一位共同的男性祖宗。通过对样本Y染色体序列的研究能够追踪人类父系起源路径的原因是______。
24.农业上常用的育种方法如下:
a.甲品种×乙品种→F1→F1自交→F2人工选择(汰劣留良)→自交→F3→人工选择→自交……→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
b.甲品种×乙品种→F1→F1花粉离体培养得到许多单倍体小苗→秋水仙素处理→若干植株→ F2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c.正常幼苗→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d.种子搭载人造卫星到太空→返回地面种植→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e.获得甲种生物的某基因→通过某种载体将该基因导入乙种生物→性状稳定的新品种
(1)a方法属于常规的__________育种,一般从F2代开始选种,这是因为__________。
(2)b方法与a方法相比,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
(3)通过c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属于__________倍体,它们的优点是__________;育种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目的是__________,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
(4)d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
(5)e方法是__________育种,其优点是__________。
四、实验题
25.某植物雌雄异株(XX为雌性,XY或YY为雄性),花瓣有无与花瓣颜色分别受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花瓣红色对白色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甲(红瓣雌性)、乙(白瓣雌性)、丙(无瓣雄性)三个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1)控制花瓣颜色的基因在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2)在自然条件下,该种作物的无花瓣个体的基因型共________ 种,丙产生配子基因型为________。
(3)让组合二中的F1个体自由授粉,所得子代中红瓣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以F1中的个体为材料,尽快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红瓣雌性植株,请设计最佳育种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只需写出相关植株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加以简要的文字说明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
2.答案:B
解析: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型为的雄性个体产生的异常精子,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和没有分离,而是同时进溶入到次级精母细胞中;基因型为的雌性个体产生的异常卵细胞,是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X染色体同时进入到卵细胞中;基因型为的个体产生、、、四种配子是正常的情况。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中的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实验、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萨克斯的实验中,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再让植物叶片一半遮光另一半曝光,然后用碘蒸气处理这片叶,证明光合作用可产生淀粉,若在实验前暗处理时间过短,植物原有的淀粉未全部消耗掉,会干扰实验结果,A正确;若②中用清水漂洗时间过短,可使染色体着色浅,影响观察,B正确;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若保温时间过长,可能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强度较高,若保温时间过短,则大部分噬菌体未来得及将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强度较高,C错误;④中若低温处理的时间过短,可能只有少部分细胞的纺锤体形成受抑制,故低温诱导的时间过短,将导致视野中很难找到染色体加倍后的中期细胞,D正确。
4.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基因表达过程及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途径。理解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相应mRNA、氨基酸数目、酶的种类和生物性状发生改变。①、④中某些碱基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A项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①、④对应基因突变导致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改变,说明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了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B项正确。基因突变通常不改变tRNA的种类,C项错误。②、③中酶A氨基酸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患者白癜风的面积比例改变,表明基因控制合成的酶的种类发生变化,则对应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
6.答案:D
解析:
7.答案:B
解析: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一定相同,因而人工选择的作物新品种虽然符合人类的需求,但不一定适应环境;三倍体无子西瓜进行组培获得的子代植株仍为三倍体,将表现无子性状;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能快速获得纯合子;“黑农五号”大豆是我国科学家通过诱变育种培育而成的。
8.答案:D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D
解析:
12.答案:A
解析:逐代自交与筛选过程中基因频率不会逐代增大;甲过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乙过程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乙同学是单倍体育种,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单倍体育种过程中,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过程体现了细胞全能性。
13.答案:D
解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存在,不是由正常基因突变而来的,A错误;原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内因,B错误;癌细胞的转移与“其他基因”异常表达有关,C错误;表中信息表明细胞的癌变受多种基因的共同影响,D正确。
14.答案:D
解析: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npr-1基因突变成NPR-1基因后,其编码的蛋白质有1个氨基酸发生了变化,所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碱基替换,A正确;突变基因NPR-1控制的性状在食物匮乏季节对线虫的生存有利,所以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的频率会下降,B错误;新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生物的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变化的环境,D正确。
16.答案:B
解析:由昆虫翅的性状类型可知,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种群的基因库是由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的,B错误;环境因素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使得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的更易生存,C正确;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长此以往,岛上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D正确。
17.答案:B
解析:进化确实涉及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的想法和证据,但进化并不能解释生命的起源,而是阐释了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是如何发展的,A正确;生物先出现变异,适应环境的被保留下来,B错误;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进化与生物的繁殖时间相关,有些生物繁殖时间短,因此进化不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D正确。
18.答案:BD
解析:
19.答案:ACD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可知,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适应新环境,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A正确;狮和虎交配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丢失从而发生改变,C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正确。
20.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共同进化、可遗传变异来源、自然选择。共同进化指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蔗蟾蜍与害虫等当地动物会发生共同进化,A正确;生物体变异来自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蔗蟾蜍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主要来自基因重组,B错误;自然选择使腿长的蔗蟾蜍生存能力强,所以长腿基因频率增加,C正确;种群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天敌等因素的限制,D错误。
21.答案:(1)①1、2、3或4(需答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基因d和基因r进入同一个细胞;②5/6;单倍体育种
(2)①AAbb×aaBB;②让F1(耐盐水稻)植株自交,鉴定并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F2表现型及比例为耐盐植株:不耐盐植株=9:7,说明Aa和Bb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1)纯合高秆抗病品种和矮秆感病品种的基因型分别为DDRR和ddrr,F1基因型为DdRr。①将F1植株细胞中基因D和R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标记,则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细胞中可能含有1、2、3或4个荧光点,也可能不含荧光点;不含荧光点的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基因d和基因r进入同一个细胞。②F1(DdRr)自交后,F2中矮秆抗病ddR_植株中ddRR占1/3,ddRr占2/3,自交后,后代出现矮秆不抗病植株的概率是2/3×1/4=1/6,矮秆抗病植株的概率为1-1/6=5/6;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2)由题意可知,耐盐植株为A_B_,不耐盐植株为A_bb、aB_、abb。①两种不耐盐的纯种水稻植株杂交,F1表现为耐盐,即F1为A_B_,推出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②为验证Aa和Bb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可让F1(耐盐水稻)植株自交,鉴定并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F2表现型及比例为耐盐植株:不耐盐植株=9:7,说明Aa和Bb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22.答案:(1)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频率;生殖隔离
(2)否
解析:(1)被带到苏格兰的小龙虾与原产地的小龙虾形成地理隔离,这样不同地域的小龙虾种群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两地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旦形成生殖隔离,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小龙虾就成了不同物种。
(2)第一年种群中的AA和aa分别占10%和70%,说明Aa占20%,此时种群中A的频率为20%,a的频率为80%;第二年种群中AA和aa分别占4%和64%,说明Aa占32%,此时种群中A的频率为20%,a的频率为80%。由于前后两年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说明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23.答案: (1). 遗传和变异生物个体种群
(2).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3). 线粒体DNA只来自母方
(4). 男性的Y染色体来源于父辈
解析:
24.答案:(1)杂交;从F2代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2)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多;茎秆粗壮,叶、果实、种子较大,营养丰富;使得染色体数目加倍;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基因突变
(5)基因工程;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克服远远杂交不亲和障碍
解析:(1)本题考查生物育种的过程、方法、优点、原理等内容。a方法属于常规的杂交育种,由于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
(2)b方法属于单倍体育种,与a方法杂交眘种相比,其突出的优点是明缩短育种年限。
(3)c途径是多倍体育种,通过该途径获得的新品种多于多倍体,它们的优点是茎秆粗壮,叶、果实、种子较大,营养丰富;育种中使用秋水仙素的目的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d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5)e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其优点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5.答案:(1)X和Y 组合一的F1中雄性全为红瓣,雌性既有红瓣又有白瓣(或组合二F1有花瓣植株中雄性全为红瓣,雌性全为白瓣)(其它合理也可)
(2)7aXb、aYB
(3)7/32
(4)
或
解析:
比较指标
①
②
③
④
患者白癜风面积
30%
20%
10%
5%
酶A氨基酸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
1.1
1
1
0.9
基因种类
基因状态
结果
抑癌基因APC
失活
细胞突变
原癌基因K-ran
活化
细胞快速增殖
抑癌基因DCC
失活
癌细胞形变
抑癌基因p53
失活
肿瘤扩大
其他基因
异常
癌细胞转移
杂交组合
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一
甲×丙
红瓣雌性∶白瓣雌性∶红瓣雄性=1∶1∶2
二
乙×丙
白瓣雌性∶红瓣雄性∶无瓣雌性∶无瓣雄性=1∶1∶1∶1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生物的育种能力提升B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第22讲生物的育种能力提升B卷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 能力提升B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 第2课时 能力提升B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2讲 生物的育种 能力提升A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检测: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2讲 生物的育种 能力提升A卷,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