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文本对应练16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文本对应练(十六)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
( )。《资本论》是一本最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全书160万字,马克思为它耗费了40年的心血,为了写作,前后研究书籍达1 500种。在这之前谁也没有像他这样讲清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不只是这本书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经济,组织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
《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22展室在三楼,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B.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收藏和展出《资本论》的
C.《资本论》的专门收藏和展出是在三楼的22展室
D.三楼的第22展室是专门展出和收藏《资本论》的
B [由上文“这座楼(马克思故居)里保存最多的资料是马克思的各种手稿和著作的版本”可知,是在讲“这座楼”,需要填写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承接上文的“这座楼”,据此排除C项;先“收藏”,再“展出”,据此排除D项;B项和A项比较,B项以“三楼”开头,更符合原文意思。故选B项。]
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B.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C.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C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籍《资本论》比喻成了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资本论》内容的丰富。A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人身上的器官“红眼睛”来代指人。B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波浪时,用“歌唱”“迎接”来形容。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喻成了舞女的裙子。D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铜牌好像也要晒化”含有夸张成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这本书”,故“这本书”应放在关联词“不只是”之前。“组织经济”是手段,“发展经济”是目的,故“组织经济”应放在“发展经济”之前。
[答案] 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B.本文是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
C.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
D.我们阅读这篇经典,不仅可以感受到思想和理论的独特逻辑,也能品尝到丰盛的语言“佳肴”和文化“美酒”。
C [“民主革命”与“1848年革命”中间应加破折号。]
5.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② ,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压倒, ③ 这是为全人类所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__⑤__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A | 尽管 | / | 因为 | 因而 | 却 |
B | 如果 | 那么 | 因为 | / | 但 |
C | 若 | 那么 | / | 同时 | 并 |
D | / | 于是 | 因为 | 因为 | 然而 |
B [①处表假设,③处表原因,⑤处表转折。据此即可确定答案。]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① ,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 ② ,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 ③ ,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材料从南极雪变色现象说起,介绍了变色的原因,最后指出这种现象的警示意义。从括号前后内容来看,括号内的句子应为对前面雪变色现象的分析,并能引出雪衣藻这一后文叙述对象,A、B两项的叙述对象是“雪变色”,C、D两项的叙述对象是“雪衣藻”,因此排除C、D两项。再比较A、B两项,前者说“雪变色是……的结果”,后者说“雪变色是因为……”,前者与括号前的句子衔接更紧密。由此确定答案为A项。]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与“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形成转折关系,从“一旦阳光足够温暖”反向推理可以得出此处答案为“在寒冷的冬季”。②处,由“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可推知答案为“生长期呈绿色”。③处,是“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的结果,再联系后句“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以推出此处答案为“加快融雪速度”。
[答案] ①在寒冷的冬季 ②生长期呈绿色
③加快融雪速度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德]恩格斯
朋友们:
我们现在安葬的这位品德崇高的女性,在1814年生于萨尔茨维德尔,她的父亲冯·威斯特华伦在特里尔城时和马克思一家很亲近;两家的孩子在一块儿长大。当马克思进大学的时候,他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已经知道他们的生命永远连在一起了。
1842年,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在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以后,他们就结婚了。此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这对新婚夫妇动身前往巴黎,自愿出境很快变成了被迫出境。甚至在巴黎,马克思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迫害。我必须遗憾地指出,像亚·洪堡这样的人竟卑鄙到和普鲁士政府合作,怂恿路易·菲利浦政府把马克思逐出了法国,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二月革命爆发了,布鲁塞尔也随之动荡不安,比利时警察局不仅逮捕了马克思,而且毫无理由地把他的妻子也监禁起来。
1848年的革命高潮,到第二年就低落了。又一次驱逐开始了,起初到了巴黎,后来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便搬到伦敦。这次驱逐历尽了重重艰难。尽管这次驱逐使她的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男孩)死亡,她还是决心忍受被驱逐者通常遭到的一切苦难。但是看到一切政党,不管是执政的还是在野的(封建派、自由派、所谓民主派),都联合起来反对她丈夫,对他进行最卑鄙下流的诬蔑,看到所有报刊都不登载他的文章,让他在敌人面前陷入孤立无援和手无寸铁的境地,他们两人用来对付敌人的就是蔑视——这一切对她却是莫大的痛苦。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
但这不是没有尽头的。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了。它使文明国家相继参加斗争,在这个斗争中最先参加战斗的是她的丈夫。开始补偿她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她生前终于看到,曾经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完全烟消云散;她生前终于听到,各国反动派曾经企图扼杀的她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用各种优美的语言公开地胜利地传播了;她生前终于看到,充满胜利信心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国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她在临死前得知德国工人阶级不顾一切镇压法令,在最近一次选举中光辉地显示了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
她的一生表现了极其明确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干、充沛的精力、伟大的忘我精神;她这一生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事情,是公众看不到的,在报刊上也没有记载。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过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大胆而不吹嘘、合理而不失尊严的意见)而感到遗憾。
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这是她的朋友们都知道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
1881年12月5日
(选自《中外名人演讲精粹》)
8.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妮生前承受了苦难,也得到了“补偿”: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和美洲。
B.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马克思最先参加了斗争,开始补偿燕妮所经受的种种苦难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C.本文对燕妮·马克思这位杰出的女性崇高的品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情赞颂了她为革命运动所做的一切贡献。
D.马克思第一次走上社会舞台是在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后,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与燕妮结婚,从此两人患难与共,共同抗争。
B [“欧洲的工人阶级活动进入高潮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错误,原文是“欧洲的工人阶级逐渐处于稍微可能进行活动的政治条件下”,并不是进入高潮时。]
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回顾燕妮·马克思与马克思两家的关系入手,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意在回顾燕妮·马克思的生平。
B.文中大量文字写马克思的工作与遭遇,这是因为两人始终生活战斗在一起,可以侧面表现燕妮的工作与精神。
C.本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燕妮对革命运动的积极投入,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悼念和惋惜之情。
D.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融为一体,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赞美、悼念和惋惜之情。
C [以“抒情”为主错,应该是以记叙为主。]
10.这篇讲话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相比,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重在评价死者对社会的贡献,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社会意义较强,手法上以议论为主。《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重在写燕妮对马克思的支持,以记叙为主。
11.这是一篇悼文,这类文章应该赞美逝者的品德,从而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意。文章却说“我用不着说她的个人品德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悼文纪念的对象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卡尔·马克思的夫人,因此,作者从燕妮·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这个角度追忆了她艰难而又坚强的一生。“个人的品德”已从其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且它与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贡献相比,显然要作为次要的内容,因此作者只是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