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无锡景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无锡景教案,共3页。
(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习小调及民族五声调式,引导学生能富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并通过南北民歌的聆听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江南民歌《无锡景》以及欣赏其他民歌音乐,丰富学生的音乐常识,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有很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音乐课上的互动中表现的很积极,但是音乐最主要的实践内容之一就是歌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多时候只是机械的唱歌,对于演唱过程中的力度、速度、节奏都不能很准确的把握。所以在学唱《无锡景》这首歌曲时,我把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要注意波音、装饰音的演唱,感受南方小调音乐的独特韵味,同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小调和民族五声调式,并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表现音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情景导入
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歌曲的简谱旋律上,从而导入民族五声调式,并模唱五声音阶。
(二)、学唱新歌《无锡景》
1.聆听《无锡景》,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 关注歌词内容,介绍了江苏名城无锡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语气衬词?
(2)关注旋律特点,歌曲的结构,乐句旋律的走向怎样?
师生讨论:旋律---“音串”曲折下行的模进。
结构---四个乐句,起承转合。一曲多段词,分节歌形式。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体现地方民歌的风格。
师总结:《无锡景》歌词有很多版本,大体都是生动地介绍无锡城的历史、风光、特产与城市发展新面貌的,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2.学唱《无锡景》
(1)视唱歌曲简谱。(师两小节教唱,生学唱)
注意曲谱当中的装饰音、倚音、波音,以及切分节奏的唱法。
(2)学生自主随琴轻唱乐谱
(3)普通话学唱
注意在填词演唱时十六分音符一字多音的唱法。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学唱,注意运用气息的支持;女生用轻假声,男生低八度,并鼓励男生可以用假声演唱。
3.品味《无锡景》
(1)欣赏吴语方言演唱的《无锡景》
师:欣赏了方言演唱后,听觉上有什么不同感受?
生讨论:吴语方言的特点,并举例“我”“让”等字在方言中的发音
(2)聆听沂蒙山小调,通过对比,深化学生对民歌音乐的印象,并了解小调的定义、产生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
江南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而软、糯、甜、媚的吴语方言的演唱更让歌曲具有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
人们把这种小腔调,小结构的歌曲称为“小曲”、“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是民歌一种典型的体裁。地域性强,常用方言演唱。小调相对来说流传面较广,遍及城市和乡镇。因为有职业艺人与半职业艺人的传唱和加工,从而和曲艺、戏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鼓励各组学生至少用发言演唱一段歌曲。
2、各小组分别大胆展示歌曲,可借助打击乐器等为歌曲伴奏。
3、各组互评并打分,师做补充。
(四)、拓展延伸
欣赏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小调弹唱《秦淮景》,丰富学生的民歌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民歌。
(五)、结语(在歌声中下课)
江南的民歌和音乐体现了锦绣江南的风貌,表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今后多去接近和了解我国民间歌曲以及民间音乐,领略其中无穷的魅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无锡景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无锡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音乐七年级下册无锡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