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掌握文中有关的文言词句。
2.学会从人物对话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启发学生追求理想,塑造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的结构、表达,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人生的丰富多彩,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深层的哲理性,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注重朗读和背诵,掌握文中相关的文言词句,理顺文脉,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特征。
难点:
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解读文中孔子评志的部分。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句老话儿叫“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作者介绍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出身在没落地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他地弟子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四、题目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是指在尊长旁侍奉陪坐,体现了师生间关系亲密,四个学生陪着老师闲坐谈话,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全文分析
1.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明确: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行事准则。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侧重于富民。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朝见天子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想参与政治。而曾皙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2.请简析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所述之志的态度。
明确:
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述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让”,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其实他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官职。
3.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观点?
明确:
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的美好图景,点出了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同时,也暗含着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4.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①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5.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明确:
(示例1)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点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
(示例2)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如何刻画孔子的四位学生的?
明确:
文中出现的孔子的四位学生,性格各异。孔子话语刚停,子路便“率尔而对”,迫不及待中可见其直率刚正,遇事轻率、急躁和自负的特点。冉有的敦厚、谦虚,公西华的谦恭、温厚,曾皙的放达、洒脱和自得,在文章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冉有和公西华这两个人物,性格相近,但从语言的描绘中又能辨析出他们的微小差别。本文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和极为简洁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尺幅之内,就有如此多鲜活灵动的人物,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八、写作特点
①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蔓不枝,表现力较强。
③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九、补充资料
1.通假字
(1)毋吾以也
“以”同“已”,止
(2)鼓瑟希
“希”同“稀”,稀疏
(3)莫春者
“莫”同“暮”
2.一词多义
(1)方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②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
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方形,与“圆”相对)
④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正,正在)
⑤文远方正纯厚,有儒者风(正直)
(2)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表假设,如果,假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表选择,或者)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④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去)
⑤如泣如诉(如同,像)
(3)言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说、谈)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
③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④言出法随(命令,法令)
(4)与
①吾与点也(赞成)
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给予)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连词,和,同)
⑤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介词,和,跟)
(5)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于)
②风乎舞雩(介词,在)
③长铗归来乎,出无车(语气词,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
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②风乎舞雩(吹风)
③曾皙后(落在后面)
(2)形容词用作名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相 大相)
4.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2)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句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句
(4)尔何如? 宾语前置句
(5)为国以礼 状语后置句
(6)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句
布置作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成功地运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运用语言描写呈现一个场景,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特征,能推动情节发展。
课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对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相:宰相
B.吾与点也与:赞成
C.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2.下列各句中,“方”的含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端章甫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此处的“相”指诸候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2.答案:B
解析:例句与B项中的“方”均为“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A项,地方。C项,正。D项,方形。
3.答案:A
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A项,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
4.答案:B
解析:B项,饥馑:饥荒。A项,“一日”古义:一两天。今义:一天。C项,“会同”古义: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D项,“童子”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泛指儿童。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 1,学生活动 1,学习任务二,学生活动二,学生活动三,学生活动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温故而知新——导入解题,学而时习之——朗读明意,学而不思则罔——合作探究,三人行必有我师——总结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通读课文,文言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