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字词,层次结构,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2.理解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品味文中的细节,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巴尔扎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四、检查字词
1.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①学生快速默读全文,解决生字词,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大意,提高语言概括能力。
说明:因为课文篇幅较长,课前要布置学生充分朗读、预习,课上为不影响后面的教学,整体选取默读的方式。一些精彩的语段可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朗读品味。
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文段的内容可以用下列形式:a用文段的中心句;b.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连缀成句子;c.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完全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处理生字词。本课字词较多,课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掌握时间。
2.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惮( dàn ) 钳( qián )
蹿( cuān ) 撺掇( cuān du )
嘱咐( zhǔ fù ) 絮叨( xù da )
凫水( fú ) 屹立( yì )
家眷( juàn ) 怠慢( dài )
纠葛( jiū gé ) 欺侮( wǔ )
3.解释下面的词语。
归省:这里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絮叨:这里指来回地说。
怠慢:这里指冷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看戏前:写“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我”对看社戏的盼望。
第二部分(4—30):看戏中: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31—40):看戏后: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
对社戏的怀念。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以“社戏”为题,写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的事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到赵庄看戏。
3.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
明确: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无船出行(戏前风波)—夏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偷豆煮豆)—深夜返回(月夜归航)—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5.课文第4—9段写戏前风波尤为精彩,标记出去看戏前的三次起伏,并思考这样行文的好处。
明确:(1)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3)好处:①“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②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6.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哪些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明确:点一磕一退后一上前一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7.阅读10-13段,思考:找出“月夜行船”运用通感和比喻的语句。
明确: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8.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明确: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9.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明确: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七、人物形象(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双喜的性格
明确:(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徜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考虑事情周到
(5)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做事有始有终
(6)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反应灵敏
2.六一公公的性格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香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八、本文主旨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九、文本特色
1.景物描写,立体可感
文中描写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返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写景时,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视觉方面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谈黑的起伏的连山”等:听觉方面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等:嗅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等。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样就把景物写活了。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其中,重点塑造了双喜这一形象,他聪明、富有同情心、考虑周到、办事能力强、具有组织能力。六一公公是乡民形象的代表。他纯朴厚道、热情好客、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文章中既有对群像的刻画,又有对重点人物的描写,这些人物形象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3.语言平实而有情味,场景生动而有画面感
如文中描述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里用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农村,平时交往时礼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十分和睦、快乐。课文中有些场景描写得很生动,例如:“母亲送出来吩附‘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声音描写,画面感极强。
课后作业
课余时间阅读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祝福》,感受作者的乡村情结。
你参加过哪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民俗活动?试仿照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把握,讨论探究,比较阅读,加深体味,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第一单元1 社戏/鲁迅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预习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 社戏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