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社戏 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5888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 1 社戏 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5888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新课,导学基础知识,导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叙事详略得当的方法。
2.理解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品味文中的细节,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巴尔扎克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三、导读理解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以“社戏”为题,写了“我”和伙伴们一起去赵庄看社戏前后的事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到赵庄看戏。
3.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事件?
明确:平桥概况(随母归省)—伙伴游玩(乡间生活)—无船出行(戏前风波)—夏夜行船—赵庄看戏(船头看戏)—停船吃豆(偷豆煮豆)—深夜返回(月夜归航)—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4.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明确: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5.课文第4—9段写戏前风波尤为精彩,标记出去看戏前的三次起伏,并思考这样行文的好处。
明确:(1)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3)好处:①“我”的心情变化描写突出了要付出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作铺垫。
②写波折及被解决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品质,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6.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哪些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明确:点一磕一退后一上前一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7.阅读10-13段,思考:找出“月夜行船”运用通感和比喻的语句。
明确: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8.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明确: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9.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明确: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自我检测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怠慢(dài) 皎洁(jiǎ) 凫水(fù) 欺侮(wǔ)
B.蕴藻(zǎ) 行辈(háng) 宛转(wǎn) 忌惮(dàn)
C.旺相(xiàng) 纠葛(gē) 踊跃(yǒng) 模样(mú)
D.潺潺(chán) 家眷(juàn) 归省(shěng) 弥散(mí)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隔水远望,山石重叠,嶙峋参差,宫殿巍峨,丹碧辉映,珠帘画栋,波光倒影,疑是仙山楼阁,蓬莱胜境。
B.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C.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月下的松树林里不时传来怪鸟的哀啼,令人不寒而栗。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第①段中加粗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请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这些动词对于刻画这群少年朋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第②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4)用四个字或一句简短的话概括这三段内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凫”应读fú;C项,“葛”应读gé;D项,“省”应读xǐng。
2.答案:C
解析:“滔滔不绝”意思是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不能用来修饰海浪。
3.答案:(1)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拔、点、磕、架。这些动词刻画了这群少年朋友驾船熟练敏捷、勤劳能干的特点和去看戏的愉快心情。
(3)侧面描写。写出船行之快,衬托出“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
(4)月夜行船(或月夜行船去看戏)。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第1课时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目标导学,自读课文,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精品导学案,文件包含1《社戏》第二课时导学案doc、1《社戏》第三课时导学案doc、1《社戏》第四课时导学案doc、1《社戏》第一课时导学案doc等4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 社戏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