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展开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知识与能力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原因、表现及意义。
难点
如何辩证地看待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件课堂导入环节,展示《盛世滋生图》局部,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的情况如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概况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3.6亿。
材料二 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在当时已成为商品。
材料三 乾隆年间,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分之八九。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广东一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芦苇一样。
材料四 康熙帝对兴修水利极为重视。亲政以后,他把“三藩”、河工和漕运列为首先要解决的三件大事。康熙帝曾六次南巡,其主要目的是督察对黄河的治理,提出可行的治理方案,参与治理黄河达30多年,收到显著成就。不仅畅通了漕运,而且大大减轻了黄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区的水患威胁。康熙时,还组织民工修竣永定河,为了防止海潮侵害农田,还多次修筑海宁、海盐的海塘。
教师: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得出)材料一反映了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增长。
材料二反映了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材料三反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材料四反映了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2.农业发展的原因
教师: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得出。
材料一 清军入关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为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材料三 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材料四 清代的经济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材料五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学生:(讨论得出)
材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材料二: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三: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材料四:前代的基础。
材料五:人民的辛勤劳动。
3.农民生产的发展影响
学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教师:(过渡)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发展的前提。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7-99页内容,归纳总结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清朝前期的手工业生产比明朝更加发达
表现在:(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教师:(补充)(1)鼓励商人开矿。顺治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乾隆时,政府鼓励商人开矿,矿冶业迅速发展。云南的铜矿,数量多,规模大,乾隆年间有500余处。(2)南京、广州等地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了苏州。广州的丝织业发展也很迅速,到乾隆时有织工数万人,所产纱绸之精良已远胜于南京及苏州,博得了“广纱甲天下”的盛誉。(3)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扩大。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末清初曾遭到严重破坏,后来逐步恢复,到雍乾时期该镇已“广袤数十里,业陶数千户”,重新恢复了全国制瓷业中心的地位。(4)边疆少数民族的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2.清朝前期商业发达的表现
(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2)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与晋商相匹敌的是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教师:(补充)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清朝前期,两个世纪之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它遇到了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三、人口的增长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9-100页内容,找出人口增长的原因、概况和带来的问题。
学生:(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概况: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带来的问题:①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②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域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材料二 乾隆四十六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教师:(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3)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得出)
(1)材料一反映了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耕地的增长速度,粮食问题突出。材料二反映了人地相争的现象。
(2)清初采取了恢复经济的措施,后又实行摊丁入亩;人口增长过快。
(3)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但要注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清朝前期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发展生产,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使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到乾隆时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任何时期国家的强盛,都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要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eq \a\vs4\al(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初中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人口的增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人教部编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部编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人口的增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