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第3节(1)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教案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66284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总复习第3节(1)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教案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66284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总复习第3节(1)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教案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266284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都接触过哪些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些统计图的特点同学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复习一下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
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小结并板书: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2.条形统计图的分类。
提问:条形统计图可以分为几类?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名回答。
预设
生1:条形统计图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生2:条形统计图按照实际需要可以绘制成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前者只表示1个项目的数据,后者可以同时表示多个项目的数据。
3.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提问:同学们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2)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
预设
生1:注意直条的宽窄应一致。
生2:要注意单位长度的确定。
生3:还要注意美观。
生4:应先在格子图上画出纵轴和横轴,并分别标上单位名称。
生5:还应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间隔,在纵轴上确定每格代表的数量。
生6:如果是复式条形统计图,不同类别要用不同的颜色或形式的直条加以区分,便于比较。
生7:还要写统计图的名称。
……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注意事项,结合下面提供的数据信息绘制一幅条形统计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纸上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数据信息:
希望小学和光明小学六年级各班人数统计表
(单位:人)
学生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后全班展示并说出自己的绘制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①根据纸张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纵轴和横轴。
②在水平射线(横轴)上适当分配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出数量的标记和计量单位。
④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上统计图名称。
4.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
师:从刚才大家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
生1:可以看出希望小学六年级各班的学生都比光明小学少。
生2:我从条形统计图中知道了希望小学六年级的总人数比光明小学六年级的总人数少。
生3: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如果希望小学稍稍扩大招生规模,就能和光明小学的人数一样多。
……
师小结:从条形统计图中,我们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从中获取一些信息,并从获取的信息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平均数。
(1)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吗?怎样求平均数?
(2)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预设
①平均数的意义:把几个不相等的数移多补少,变成相等的数。
②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的整体情况。但是容易受偏大或偏小数的影响,有时候不能真实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量÷总份数。
(3)说一说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典型例题1。
下图中,班级人数最多的比最少的多( )人。
分析 这是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浅颜色的直条表示男生人数,深颜色的直条表示女生人数,纵轴每小格表示5人。要求班级人数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人,就要先知道每班的人数,然后再进行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每班的总人数等于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
解答 四(1)班人数:25+30=55(人)
四(2)班人数:28+25=53(人)
四(3)班人数:30+22=52(人)
四(4)班人数:23+31=54(人)
因为55>54>53>52,所以班级人数最多的比最少的多55-52=3(人)。
2.课件出示典型例题2。
下面是四(2)班同学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情况统计图,已知在男女生达标人数相差最多的一项中,女生比男生多8人。这个班级至少有多少名学生?
四(2)班同学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统计图
分析 观察条形统计图可以发现:图标和纵轴上的数据都没有标注完整,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这幅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题目只提供“在男女生达标人数相差最多的一项中,女生比男生多8人”。首先找出男女生达标人数相差最多的一项——仰卧起坐。根据“女生比男生多”,可以确定深颜色的直条表示女生达标的人数,浅颜色的直条表示男生达标的人数,并且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人”,可以知道纵轴上的4格表示8人,所以每格表示8÷4=2(人),即纵轴上的每个单位长度表示2人。
解答 观察上图可知,男生立定跳远达标的人数最多,共有11小格,所以男生至少有22人;女生跳绳达标的人数最多,共有10小格,所以女生至少有20人。因此这个班级至少有22+20=42(名)学生。
3.课件出示典型例题3。
某班有50人,期末数学考试有1人缺考,其他同学的平均分是87.5分,后来缺考的同学补考后班级的平均成绩提高到了87.7,这个同学的成绩比全班平均成绩高多少分?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求平均数的实质的掌握情况。因为补考的同学把高出平均分的部分补给了其他49人,将班级平均分从87.5分提高到87.7分,平均分提高了0.2分,说明补考的学生移出0.2×49=9.8(分)。
如图:
解答 (87.7-87.5)×(50-1)=9.8(分)
答:这个同学的成绩比全班平均成绩高9.8分。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题。
把一个正方体木块,一面写上A,两面写上B,三面写上C。小明、小亮、小力和小强四人一组抛这个正方体木块,每人抛30次,每人抛的“A”“B”和“C”朝上的次数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小明、小亮、小力和小强四人抛正方体木块情况统计图
(1)这四人抛正方体木块的结果有什么共同点?
(2)请你计算这四人抛正方体木块A面朝上的次数一共是多少,B面呢?C面呢?把这三个数据与条件一面写上A,两面写上B,三面写上C进行联系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2.小组讨论,明确题意。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统计图。
小明、小亮、小力和小强四人抛正方体木块情况统计图
4.观察统计图,发现问题。
预设
生1:观察直条的高矮,可以发现这四人抛正方体的共同点是A面朝上的次数最少,B面朝上的次数比较多,C面朝上的次数最多。
生2:将每个人抛A、B、C面朝上的次数分别相加,得到:A面朝上的次数是20次,B面朝上的次数是37次,C面朝上的次数是63次。
生3:因为正方体的一面写上A,两面写上B,三面写上C,所以B面朝上的次数大约是A面的2倍,C面朝上的次数大约是A面的3倍,C面朝上的次数大约是B面的1.5倍。这四人抛的各种面的次数和与可能性的预测比较接近。
5.小结:认真观察条形统计图可以从中获取很多的数据信息,分析图中的数据信息,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全班同学帮助解答)
⊙布置作业
1.教材103页1、3、4题。
2.调查班级所有同学的身高,并求出平均数。
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
1.条形统计图。
特点: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根据纸张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作为纵轴和横轴。
(2)在水平射线(横轴)上适当分配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并标出数量的标记和计量单位。
(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上统计图名称。
2.平均数。
定义:把几个不相等的数移多补少,变成相等的数。
求法:平均数=总量÷总份数
班级
六(1)班
六(2)班
六(3)班
希望小学
58
57
58
光明小学
60
60
61
A
B
C
小明
4
8
18
小亮
6
10
14
小力
3
11
16
小强
7
8
15
小学数学平均数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平均数第2课时教案,共3页。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第1课时教案,共4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第2课时教案,共5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