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5 守株待兔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5 守株待兔备课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邯郸学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书写指导,之后他有什么举动,因释其耒而守株,最终结果如何,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大声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这篇课文。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左部略窄;“井”撇为竖撇,竖为垂露竖。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有个宋国人在耕作。田里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跑过,撞到树桩,折断脖子死掉了。这个人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他没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细读课文,思考:宋国的这个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什么?之后他有什么举动?结果如何?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偶然间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宋国的这个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什么?
放下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
思考:种田人为什么会决定放下手中的农具守着树桩子?
他有了侥幸心理后,希望再捡到这样的兔子。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种田人没有捡到兔子,而自己的愚蠢行为却成为大家的笑料。
想一想:农夫为什么会成为大家的笑料?
一方面是他侥幸得到了一只撞到树桩而死的兔子,就认为还会有兔子会撞树桩而死,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不再耕耘,结果肯定是兔子没有得到,田地又荒芜。他这种寄希望于侥幸,想不劳而获的思想愚蠢可笑。同时,他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成获取成功的经验,不知变通,因循守旧,这种行为也是愚蠢可笑的。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指望不劳而获。
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起因: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经过:放下农具 守株待兔
结果:兔不复得 被人嘲笑
成功的鲜花要用拼搏的汗水浇灌。如果想不劳而获,其结果一定是一无所获。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有所收获,才有更精彩人生!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 宋国有个人担心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高。他非常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我了,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说后,急忙到田里去看禾苗的情况,只见禾苗都枯死了。
二、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个故事的经过。
关于“奋斗”的名言1.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2.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茅盾3.停止奋斗,性命也就停止了。——卡莱尔(英)
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在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注意朗读的停顿和朗读的语气。朗读“因释其耒而守株”朗读时注意停顿,语速稍缓,读出满怀期待的语气。
朗读示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参考答案:那个农夫被宋国人笑话,是因为他侥幸得到了一只撞到树桩而死的兔子,就认为还会有兔子会撞树桩而死,于是放下手中的农具,不再耕田,
结果肯定是兔子没有得到,田地又荒芜。他这种寄希望于侥幸,想不劳而获的思想愚蠢可笑。同时,他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成获取成功的经验,不知变通,因循守旧,这种行为也是愚蠢可笑的。
读读“阅读链接”,和同学交流:故事中的坐车人错在哪里?
参考答案:第一,行动开始时,他没有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正确的方向,目标与方向完全相反,这样无论他怎样努力,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第二,他不听别人的劝告,不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一意孤行,最终离目标越来越远。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28* 枣核图片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字词学习,枝折花落,连一连,善罢甘休,大摇大摆,争论辩论,课文解读,勤快能干,枣核赶回牲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27 漏课文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字词学习,驴吃草,我会写,半包围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书写指导,半包围,词语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5* 小虾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多音字,翘翘板,好孩子,可以分为三部分,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反问句,在放风筝,在追逐打闹,像巨龙腾飞,像雄鹰翱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