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训练(三)
展开
这是一份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阅读训练(三),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海“溶”塑料,让海洋不再哭泣
①曾经,塑料的发明为人类带来了许多意外的惊喜。然而,现在有关塑料污染的报道不绝于耳。特别是近几年来,海洋塑料污染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②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3亿吨塑料被废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大约有800万~1200万吨。海洋已成为塑料“垃圾场”,而传统塑料的降解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时间。
③海洋中有很多肉眼不可见的塑料,通常被称为“微塑料”。有科学家认为,微塑料要比肉眼可见的塑料危害更大,原因在于:
④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扩散性更强。荷兰科学家曾研究过太平洋塑料垃圾带,发现微塑料虽然只占到塑料总质量的8%,但是却占到漂浮在此区域塑料面积的94%。微塑料在海洋中无处不在,且具有很大的荫蔽性。2017年,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大洋深处4500米处带回的海洋生物,在其体内竟也检出微塑料的成分。微塑料更容易进入食物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美国有关人士曾指出,丢弃在水中的塑料垃圾已危害到逾600种海洋生物,造成鲸鱼、海龟、海豚、鱼和海鸟等受伤或死亡。
⑤目前对于微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生态毒性及作用机制,人类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没有研究能直接证明海洋塑料对人体产生危害。但是,没有研究并不等于没有危害。
⑥那么,微塑料来自何处呢?海洋微塑料既有海源方面的输入,也有陆源方面的输入。而陆源方面的输入是海洋中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塑料废弃物等。除了塑料垃圾外,人类常用的洗涤剂、护肤品及工业原料等也含有大量微塑料成分,这些微塑料成分随污水排出,往往会随着陆源垃圾输入到海洋当中。
⑦塑料污染已经让海洋不堪重负,拯救海洋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无疑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路径。但是,由于海水并不具备生物降解的条件,因此单纯依靠可降解塑料是不行的。
⑧中国科学院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根据海洋环境的特点,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海“溶”材料的研发。研究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实现了材料在海水中的快速降解。现在,他们研发的海“溶”塑料可以在数分钟到几百天内降解消失,最终分解为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的小分子。未来,研究团队还希望海“溶”塑料的降解模式能够实现智能化,对其降解性能进行调控,从而满足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选自《百科知识》2019年04期,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选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从大洋深处4500米处带回的海洋生物体内也被检出微塑料的成分,可见微塑料在海洋中无处不在,深海中也未能幸免。
B.丢弃在水中的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危害极大,已造成逾600种海洋生物受伤或死亡。
C.目前,人类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微塑料的生态毒性及作用机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D.我国科研人员研发的海“溶”塑料可以在数分钟到几百天内降解消失,研究团队还实现了对其降解性能的调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从海洋塑料污染现状、微塑料危害更大的原因、微塑料的来源、我国海“溶”塑料研发成果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
B.第④段画线部分作者列举两个相差极大的数据,说明了微塑料在海洋中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隐蔽性。
C.第⑥段画线部分“主要”一词说明了陆源输入是造成海洋微塑料污染的主要因素,但又不是唯一因素,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选文的标题,一方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研究对保护海洋环境做出的贡献。
(3)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的直觉靠得住吗
张 辉
①人的思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理性的,前者是从经验和想象中得来的,后者是从理智中得来的。直觉,是由于积累了该领域大量的经验,不需要去深入分析就自然产生行动和判断。比如我们说“初见一个人,第一印象很重要”,这第一印象就是直觉。
人为什么需要直觉
②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赋予了人类一些本能,直觉就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经过长期进化产生的一种本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长期在野外生活,随时面临危险,如猛兽的进攻。为了应对危险,人类的大脑便逐渐发展出一条能够快速处理环境刺激的路径,一旦发生危险,不必经过思考,就能立即做出最适合生存的判断,科学家称之为“适应性潜意识”,这是用来保护生命安全的。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风餐露宿或是和野生动物争夺地盘,但这种演化机制仍旧被保留了下来。
③人类祖先的生活史告诉我们应该惧怕哪些东西。我们带着大脑中古老的记忆生活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会惧怕禁闭和高处,害怕蛇和蜘蛛。比如,在原始社会,有人在一片森林里碰到了一只老虎,回家后这个消息在部落里流传开了,大家都知道那片森林有老虎,不能去。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本能,这在人类演化的初期使我们的祖先极大地规避了风险。而人类的直觉思维就是这样产生的:当我们接下来面对一片陌生的森林时,直觉告诉我们里面可能会有老虎,应当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就是直觉的用处。
人类的直觉是不是可靠呢
④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呢?人们常常以貌取人,这便是从直觉去判断一个人。一个陌生人,你只需要扫上一眼,心里大概就开始对他评判了。“我第一眼看见他时就不喜欢他!”很多人都说过这样的话。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具备“片刻解读”的能力,人们对很多事情都是在四分之一秒内做出好坏评价的。正如前面所说,这种能力遗传自我们的祖先,当他们在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里遇到陌生人时,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是敌是友的判断,以此增加存活的概率。可是,你是凭借什么对一个人做出快速判断的呢?通常是依靠本能和经验。直觉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反应,不经思考快速地自发产生。理性思维则需要做有意识的思考,反应要慢得多。例如,天生的本能告诉你面目狰狞的人有危险,戴眼镜的人很斯文等。但很多时候,我们与一个人接触时间久了,才发现第一眼的认识并不十分准确。
⑤人们在赌场上往往靠直觉“猜大小”,如果大家的直觉都那么准,为什么会“十赌九输”呢?再比如,千百年来,人类的直觉和常识是:地球是平的,太阳围绕着地球转。但是科学证明,这是错的。人类凭直觉一直没有发现地球是圆的;人类凭直觉没有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人类凭直觉没有发现DNA双螺旋;人类凭直觉没有发现细菌和病毒……
⑥生活中,直觉也常常给我们带来烦恼。例如,虽然统计表明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许多人仍然害怕乘飞机,因为直觉告诉我们飞机不安全。这些人乘车时并不担心会出事,虽然出车祸的概率要比飞机失事高得多。人们在进入陌生的领域时,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做出过分谨慎的直觉反应。许多人对转基因食品、疫苗接种的疑虑和反对,就是一种由于缺乏科学知识、未经理性思考做出的直觉反应。
⑦人和动物都有直觉思维能力,这是先天存在的本能,是进化中自带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要靠直觉做出快速的自发反应。但是在面临更复杂的问题时,就需要用到理性思维。人类所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疑都是理性思维、逻辑推论的产物。理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这也是人类能成为地球主宰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理性思维,我们也不过是普通的动物。
(选自《百科知识》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人的直觉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人是否应该相信直觉?人的直觉靠得住吗?请根据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人脑的结构有着明显的3个层次——最底层是古脑即爬虫脑,中间层是哺乳脑,最高层是新脑即新皮层。人脑的这3个层次一个套着一个,在进化的阶梯上一个比一个晚地分化出来,在形态上后来者把前者包盖起来。直觉思维是由哺乳脑形成的,理性思维是由新脑形成的。生活中我们交替使用这两套思维系统。例如,我们讲母语时,用的是直觉思维,而讲外语时用的是理性思维,所以不可能像讲母语那么流利。通过反复的训练,有可能让理性思维转化成直觉。例如,人们在学开车时,要靠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反应比较慢;但开车时间长了,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一种本能,具有迅速应变的能力。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带你了解火山
①2020年12月20日晚上9:30左右,美国夏威夷岛上突然发生数次小地震,基拉韦厄火山口又喷出了明亮的熔浆,现场浓烟直冲云天,甚为壮观。2021年3月,近800年都不曾有过火山爆发的冰岛西南端雷克雅内斯半岛,突然裂开了一条长达700米的裂缝,熔岩从裂缝中喷出形成一个熔岩喷泉,覆盖了附近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从2021年4月9日起,位于加勒比海圣文森特岛上的拉·苏弗里耶尔火山休眠40多年后,开始连续多次喷发,火山灰柱冲上约万米高空,圣文森特岛从南到北,都受到火山灰的影响。近段时间接连不断的火山喷发再度引发了人们对火山的关注。
②火山主要是因为板块张裂导致岩浆涌出形成的。火山主要形成在板块交界处,这是因为在板块交界处,一个板块会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俯冲下去的那个板块的岩石会因为强大的压力而融化形成岩浆。岩浆会上升,有些再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停住了,另外一些(大部分)会上升到地面,从而形成火山。此外,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出的热量也会使岩石熔化,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的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喷发。
③火山可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前面提到的夏威夷岛上的火山,现在还在活动,这就是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有过活动,但历史上无喷发记载的火山。我国境内的600多座火山,大都是死火山。有些火山在历史上有过活动的记载,但后来一直没有活动,这种火山就称作休眠火山。休眠火山可能会突然“醒来”,成为活火山。
④猛烈的火山喷发会吞噬、摧毁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财产烧为灰烬。例如基拉韦厄火山2018年5月一8月期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喷发,这次喷发造成了数百栋房屋倒塌,1700多居民被迫撤离。火山喷发会影响全球气候。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喷发还会破坏环境。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⑤可是令人惊讶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烟稠密的地区,比如日本的那须火山和富士火山周围就是这样。原来,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富士山地区的桑树长得特别好,有利于养蚕业;维苏威火山地区则盛产葡萄。另外,火山地区景象奇特,往往成为旅游胜地,而火山的喷发更无疑会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如2020年12月20日基拉韦厄火山口第二天,负责人就开始接到有关火山之旅的电话。之前,由于疫情期间需求不足,该火山之旅已被关闭,现在,它们已开始部分运行。夏威夷火山度假公司报告说,自火山爆发以来,其预订量和住宿时间都有所增加。虽然该公园目前也只能部分开放,但前来参观的人数比2020年火山爆发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再如,今年的冰岛火山爆发后,许多人抱着好奇心赶来围观这难得一见的场景。虽然当地道路被迅速封锁无法通行,人们也会徒步到火山附近观看和拍照。通往火山的道路上排起了长队。几乎每一个住在冰岛的人都跑去打卡,一睹这千年难遇的奇景。围观的民众在山下淡定地打排球、喝酒和聚会,还有科学家在现场用流出的岩浆烤面包和香肠。
⑥当然,如果能静静地坐在远处的山头,感受岩浆缓缓流向远方,一定是非常极致的人生体验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②③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第⑤段画线词“往往”是怎样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的。
(4)阅读选文,请简要说说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危害。
(5)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第①段列举了近段时间全球火山喷发的例子,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出了说明对象:火山。
B.火山主要是因为板块张裂导致岩浆涌出形成的,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衰变释放出的热量也会使岩石熔化,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
C.我国境内的600多座火山都是史前有过活动,但历史上无喷发记载的火山。
D.富士山地区的桑树长得特别好,维苏威火山地区则盛产葡萄,有一个共同原因是有着天然肥料——火山喷发出来的火山灰。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光刻机——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
唐燕 胡松 何渝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由机床制造的、具有宏观结构的器件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高信息容量的需求,具有微米、纳米制造能力的光刻机成为新时代的制造之王。
②顾名思义,所谓光刻机,是以光为媒介,刻画微纳于方寸之间,实现各种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图形加工。目前,最先进的光刻机能够加工的最细线条已经达到13纳米。我们人类的头发丝直径在50~70微米左右,利用光刻手段能刻画出只有头发丝直径1/5000的线条。
③对于普通人而言,在现实生活中用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光刻机这种“高精尖”的设备是不是太过曲高和寡,和人们的距离太过遥远了?其实不然。
④事实上,光刻机如今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用的电脑、电视显示屏之所以能够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各种图形,得益于光刻机在面板上加工的一个个像素图形;家用LED灯等产品之所以能够发光,正是源于其上通过光刻手段加工出来的正负极结构;电脑里面的CPU能够实现各种快速运算,依靠的是其内部由光刻机加工出来的各种微纳结构;家用汽车之所以能够实时感知车速、车内温度、胎压等情况,也是利用了由光刻机加工出来的各种传感器。
⑤可以这样说,作为信息时代的制造之王,光刻机所加工的各类“芯片”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⑥当然,面对市场复杂多样的需求,光刻机自然不可能一招“包打天下”。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目前的主流光刻机可以分为接触式、投影式以及直写式三类。每种光刻机的工作原理各有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适用于不同的加工场景。
⑦一直以来,光刻机都在追求更高的信息容量,高分辨力、大面积、三维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⑧在高分辨力方面,我们通过不断缩小所采用的光源的波长、增强投影物镜的最小线条成像能力等方式,以期达到不断缩小能够加工的最小线宽的目的;然而,这意味着,光刻机的制造难度以及制造成本将急剧增加,并且已逐步逼近其物理极限。
⑨随着光刻分辨力的提升,加工线宽越来越细,现在的电子芯片工艺越来越精密,从14纳米到7纳米,再到5纳米,现在已经在研发3纳米技术;但电子芯片终究有其极限,1纳米就将成为电子芯片的“极限”。当低于1纳米时,芯片内部结构的间隔尺寸几乎接近原子的距离,硅本身的物理形态将变得很不稳定,电流很容易将薄氧层击穿,造成两极短路或者造成晶体管的金属薄膜针被电流熔断,导致两极开路。
⑩在未来,光子芯片最可能“接班”电子芯片。现在的智能手机中的芯片基本上都是电子芯片。光子芯片则是通过硅和硅基底让光子代替电子作为传输媒介。光子的粒子更小,运动速度更快,能耗更低,抗干扰性更强,光子芯片完美地融合了光的速度和带宽,产品性能将得到10倍以上的提升,能耗却只有传统电子芯片的1%。据报道,我国目前已经制造出首个轨道角动量波导光子芯片,并且拥有该项技术的完全知识产权。
⑪在大面积方面,大面积光刻机主要应用于显示产业。
⑫在三维方面,我们在每层图形加工过程中,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平面进行加工的。随着加工的最细线宽逐步达到物理极限,在横向平面的潜力已挖掘殆尽,未来将有可能向纵向发展,即通过三维结构代替二维图形,以进一步提高信息容量。
(选自2020年第22期《百科知识》,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第⑨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画线词“左右”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从“日常起居”“经济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展开合理想象,想象光刻机在未来社会中有哪些用途(在选文内容之外试举一例,表述要简洁、清楚、完整)。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疫 苗
①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血清、细胞等制备的生物制品,通过人体接种,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②疫苗的出现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了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这也被认为是疫苗最早的起源。我国《左传》(公元前556年)就有“国人逐瘛狗”的记载,至秦汉时已知应用病犬的脑部敷于被犬咬伤部位以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此外我国采用接种痘苗预防天花也是世界上最早采用人工疫苗的成功范例。但真正进行应用的是18世纪末英国的乡村医生琴纳,他发现接触过牛痘病毒的挤牛奶女工不会患“天花”,于是改进了接种方法,并进行人体试验,取得了成功。由此开始,疫苗学与免疫学诞生。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可以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
(摘编自《上海中学生报》)
材料二
疫苗是怎么起效的?
①要理解疫苗的起效原理,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人体的免疫过程。当人的身体出现以下症状——咳嗽、打喷嚏、发炎、发烧,那么说明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了。我们所经历的这些反应能够帮助身体消灭病菌。同时这些反应触发了体内的第二道防线,叫作获得性免疫。有一些功用特殊的细胞,比如B细胞和T细胞,负责对付病原体,记录它们的信息,记忆入侵者长什么样,以及如何消灭他们。
②这样做可以帮助身体为抵抗病原体再次入侵做好准备。但是即使身体有免疫,依然存在风险。身体需要时间来学习和记忆如何抵抗病原体,但是如果身体太虚弱或者太年轻,这些抵抗就会显得微不足道。
③在染病之前,我们可以让身体提前做好准备,这就是疫苗出场的时候了。科学家通过疫苗激发身体中的获得性免疫,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疫苗就是这样工作的,每一种疫苗都有其单独功效。
④同时疫苗分很多种类,首先我们有减毒活疫苗,这些是由病原体本身制成的,不过这是减弱伤害力的病原体。其次我们有灭活疫苗,这里的病原体是已经被杀死的。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是为了确保人体不再被这些病原体感染致病,但是就像活的病原体一样,它们也能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体提前学会如何辨认和攻击这些病毒。不过,减毒活疫苗很难制作,而且不适合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接种。而灭活疫苗的缺点则是无法产生长久的免疫力。还有另一种疫苗,叫亚单位疫苗,这种疫苗只含部分病原体,我们称之为抗原,也是真正诱发免疫反应的成分。而进一步分离出抗原中的特定成分,比如蛋白质或者多糖,这种类型的疫苗可以立即触发特定反应。
(摘编自《读者》)
材料三
“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感受如何?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于3月16日获批启动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在武汉进行,招募18至60岁健康志愿者,共计108名,分为3组,分别接种一针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的疫苗,注射后将集中隔离观察14天,隔离结束后,还有半年的随访、定时定点采血。据悉,领衔该团队的陈薇院士打了第一针试验疫苗。有志愿者表示,注射后身体状况良好。也有志愿者出现发烧症状,免疫系统有了反应,而后体温恢复正常。
(摘编自2020年3月23日人民网)
(1)材料一第②段主要说明了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疫苗起效的原理。
(3)材料二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表示,疫苗是解决新冠肺炎的根本。然而,疫苗研制需要过程,临床试验存在一定风险。阅读材料三,你想对陈薇院士或者其他新冠疫苗试验志愿者说些什么?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⑪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⑫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⑬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
(1)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
B.相同的体重下,变温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而它们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C.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大部分不能使哺乳动物致病。
D.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E.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2)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链接】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能力,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是酸性体质”“某某是碱性体质”,其实,酸碱体质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而对于食物,我们也大可不必太在意它的酸碱,应该注意的是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
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
①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②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造了中国式的“梁架”。之后,他们又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渠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种中国建筑特有的“文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斗拱做法”。
③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到了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把每一构材的做法,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④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体现出中国建筑特殊的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略加处理便可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⑤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把“彩画作做法”发挥到了极致。工匠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使用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此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檐下阴影反衬了梁枋斗拱的彩绘斑斓,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⑥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出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加以附属建筑物周绕联络而成。既满足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要求,又增加了建筑的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无论地域,中国房屋无不采用“院落组成法”。
(作者梁思成,文章有删改)
(1)本文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了中国建筑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介绍了我国建筑的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____等“文法”。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最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了。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压在立柱上的剪力,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B.文章的第③段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斗拱的应用与发展。
C.第④段画线句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瓦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
D.“青绿点金”指梁枋上的彩绘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点缀。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加工食品差在哪里
袁 越
①美国心脏病协会于2019年11月16日在费城召开年会,来自美国疾控与预防中心(CDC)的科学家在大会上宣读了一份报告,指出过多摄入深加工食品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有害。
②这份报告来自CDC主持的一项长期跟踪调查。研究人员招募了13446名20岁以上的成年人,从2011年开始追踪他们的健康状况,重点记录了血压,血脂、血糖等和心血管系统有关的生理指标,同时要求他们汇报自己的饮食情况。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2016年,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如果一个人饮食中的卡路里有70%以上来自深加工食品,那么他的心血管系统健康指标要比只有40%卡路里来自深加工食品的人糟糕一倍以上。
③这里所说的深加工食品指的是精米精面、糖果饼干、方便面、香肠和碳酸饮料等“方便”食品。这类食品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脂肪等食材提取物,基本上看不出原食材的模样;第二,其中往往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包括着色剂、乳化剂、保鲜剂和调味剂等等。
④那么,深加工食品究竟差在哪里呢?大部分媒体和消费者习惯于把矛头指向食品添加剂,认为那些印在食品外包装上叫不上名字的“化学物质”就是罪魁祸首。据统计,目前被允许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物质超过了1万种,普通消费者不可能全都了解,于是很自然地对它们产生怀疑。
⑤举例来说,一种名为偶氮二甲酰胺的常用食品添加剂就曾经扮演过加工食品“背锅侠”的角色。这种添加剂常被用于面食当中,以增加面食的柔韧性,不久前,一位美食界网红在个人社交媒体上爆料,称这种物质也被用于生产瑜伽垫。此事立刻在国外引起轩然大波,民众纷纷指责食品生产商昧良心,居然让大家吃橡胶。不少食品厂家迫于舆论压力,纷纷宣布不再使用这种添加剂。
⑥但是,此前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偶氮二甲酰胺如果仅作为添加剂使用的话是安全的,那点儿剂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事实上,红酒当中就含有很高浓度的偶氮二甲酰胺,一杯红酒中的含量就和一个面包中的含量差不多了,但那些拼命抵制偶氮二甲酰胺的人却照喝不误,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当中的矛盾之处。
⑦与此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案例虽然不足以说明所有食品添加剂都无害,但也充分说明添加剂并不是加工食品有害健康的主要原因。
⑧目前在CDC任职的流行病专家张泽丰(音译)认为,深加工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糖、盐和饱和脂肪,过量使用这些物质肯定是有害健康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成分取代了营养更加丰富的健康食品,比如水果、蔬菜、全谷物和瘦肉等,后者早就被证明能够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⑨换句话说,深加工食品最大的害处不是其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而是其中不含那些宝贵的营养成分,这才是加工食品最差的地方,说到底,加工食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往往都带有商标,也就是说,它们都是食品公司生产出来的商品。商品最大的属性就是必须盈利。为了盈利,食品制造商一定会想尽办法让消费者多吃,这就意味着人们会摄入超出人体所需的糖、盐和饱和脂肪等成分。长期的进化使得人类对这些成分毫无抵抗力,于是现代人就没有足够的胃口去摄取维生素和纤维素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了。
(1)下列说法与选文原意相符的一项是( )
A.一种名为偶氮二甲酰胺的常用食品添加剂就曾经扮演过加工食品的“背锅侠”的角色,但是,有很多实验证明偶氮二甲酰胺如果仅作为添加剂使用的话是安全的,与此类似的案件很多,因此,食品添加剂无害健康。
B.深加工食品有害健康是因为深加工食品中含有的大量的糖、盐和饱和脂肪等直接挤占了人体内营养更加丰富的成分。
C.我们常见的精米精面、糖果饼干、方便面、香肠和汽水都是深加工食品。
D.人们越是摄入过多的糖、盐、饱和脂肪等,营养越是丰富,越能促进心血管的健康。
(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⑨段这句话中画线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到底,加工食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往往都带有商标。
参考答案
1.
A
B
塑料污染已经让海洋不堪重负,拯救海洋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用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无疑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路径。
2.
(1)直觉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长期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大量经验,不需要去深入分析就自然产生的行动和判断,是一种本能。
(2)举例子。举了在原始社会有人遇到老虎的本能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祖先的生活史能够告诉我们应该惧怕什么,会形成本能,也就是直觉。
(3)示例:人不应该完全相信直觉,也不能完全依靠直觉。人应该交替使用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
3.
(1)火山形成的原因、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的分类。
(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基拉韦厄火山喷发后前来参观的人数增长之多,从而说明火山的喷发会带动当地的旅游业。
(3)“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在文中指火山所在地通常是人烟稠密的地区,但不排除特殊情况,所以“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①会吞噬、摧毁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财产烧为灰烬。②会影响全球气候。③会破坏环境。
(5)C
4.
(1)光刻机,光刻机的运用及发展。
(2)列数字。运用一系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随着光刻分辨力的提升,加工线宽越来越细,现在的电子芯片工艺越来越精密的特点。
(3)不能。“左右”表明我们人类的头发丝直径在50至70微米之间,但也有例外。删除后表达太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左右”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4)示例:①利用光刻技术为医学发展提供新型材料;②利用光刻技术为我们的日常照明提供更多的选择;③利用光刻技术让手机变得更轻便,运行更流畅,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5.
(1)疫苗的起源与发展。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2)通过把灭活的病原体暴露给身体,从而激发身体中的免疫系统,使人在染病之前已拥有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确保人体不再被病原体感染致病。
(3)分类别。将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三类,依次介绍,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疫苗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4)示例:陈薇院士,您和您的团队,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安全,还将为全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疫苗的研发,其困难可想而知,你们不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赞扬。
6.
(1)C,D
(2)第⑤⑥段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恒温动物具有的生存优势——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具体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的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这一特点。列举“10摄氏度”“2到3倍”这些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变温动物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进而说明了它们“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
(3)人体在对待温度与酸碱度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够依靠自身强大的调节能力,使体温或体液酸碱度处于平衡状态。
不同之处是:“黄金体温”有生物学研究和数学原理支撑,“酸碱体质”的说法却缺乏科学依据。
7.
(1)①斗拱做法,②瓦作做法,③彩画作做法,④院落组织法
(2)示例:“最迟”,最晚的意思,表时间限制。说明至少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突出了斗拱的历史悠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C
8.
(1)C
(2)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过多摄入深加工食品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害处。
(3)不能删去。“往往”是“时常、经常”的意思,说明了加工食品最显著的特征是常常带有商标,但并不是全部带有商标,删去之后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十五 说明文阅读(原卷+解析)-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全国版解析版docx、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全国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训练--说明文阅读(真题及模拟)(原卷版+解析版),共7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A,有删改),94倍,0时代,8厘米,横52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训练--说明文课外阅读练习-(原卷版+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82米,两端宽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