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园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展开选择题(每小题1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5分)
1.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为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行动指南。下列行为符合“尊重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A. “能开车就不步行”提高出行效率,彰显城市发达程度
B. 燃放烟花爆竹,增强节日气氛
C.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
D.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能开车就不步行”提高出行效率,彰显城市发达程度,不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不合题意;
C.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资源浪费,经常使用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合题意;
D.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杜绝露天焚烧可以保护环境,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 化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下列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利用沸点将石油进行分馏B. 用海水晒盐
C. 切割大理石作建筑材料D. 用乙醇汽油作燃料驱动汽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利用沸点将石油进行分馏,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用海水晒盐,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切割大理石作建筑材料,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乙醇汽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收集氧气B. 测定溶液的pH
C. 添加酒精D. 蒸发食盐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为利于空气的排出,导管应伸入集气瓶的底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点睛】蒸发的操作注意事项有以下五条: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其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较多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5、夹持蒸发皿要用坩埚钳。
4. 下列对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A. 2Mg中的“2”表示两个镁元素B. H2中的“2”表示两个氢原子
C. 2NH3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D. Ca2+中的“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C
【解析】
【分析】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详解】A、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2Mg中的“2”表示两个镁原子,故A不正确;
B、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H2中的“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故B不正确;
C、2NH3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故C正确;
D、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D不正确。故选C。
5. 维生素D2的化学式为C28H44O,下列关于维生素D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B. 含有3个原子
C. 相对分子质量是73gD. H、O元素质量比为44:1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一化合物中,哪种元素的质量总和越大,其在该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就越大。维生素D2中,碳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和最大,因此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选项A正确;
B、维生素D2中含有大量原子,根据化学式其分子中是含3种原子,选项B不正确;
C、维生素D2相对分子质量:(12×28)+(1×44)+16=396,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不是g,选项C不正确;
D、维生素D2中H、O元素质量比为:(1×44)∶16=11∶4,选项D不正确。故选A。
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
B. 无色酚酞试液能使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
C. 硫酸铵和熟石灰在研钵中研磨,闻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D.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铝的活动性比铜强,能将铜从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故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A正确;碱性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B错误;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正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D正确。
故选B。
7. 防止垃圾污染环境,分类回收是关键,下图表示可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A是禁止吸烟标志,错误;
B、图B是中国节能标志,错误;
C、图C是循环再利用标志,正确;
D、图D是节约用水标志,错误。故选C。
8. 受损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残留信息如图所示,根据残留信息得出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该元素是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11
B. 该元素符号为Mg
C. 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残留信息知道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1,则该元素是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钠的元素符号是Na,错误;
C、钠原子的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正确;
D、最外层是1个电子的原子易失去电子,正确。故选B
9. 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各项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是本身不燃烧,所以不能用作燃料,选项A错误;
B、甲醛属于致癌物质,不得用于食品防腐,选项B错误;
C、硝酸铵溶解需要吸热,所以可以用于降温,炒菜时油锅起火,用锅盖盖住后,隔绝了氧气,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真黄金灼烧后不会发生反应,假黄金中的铜灼烧后生成氧化铜,会变黑,所以可以通过灼烧区别,选项C正确;
D、pH试纸测定pH值为整数,不能读到小数点后一位,选项D错误。故选C。
10.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是氯化铁,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钙和二氧化碳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不是三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D。
11. 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大
B. 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将20℃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D. 40℃时,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为39.02%的硝酸钾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详解】A、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铵溶解度,必须在相同温度下,故A不正确;
B、a℃时,氯化铵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将20℃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升温不能变为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4g,50g水中加入50g硝酸钾,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则得到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12. 检验与鉴别、分离与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酸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检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盐酸,可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盐酸,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B、NH4NO3与Ca(OH)2固体混合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尿素不能,可以鉴别,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可用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的方法进行分离,实验方案中能达到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Na2CO3能与适量的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3.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A. NH4NO3固体溶于水
B. 煅烧石灰石
C. 等质量等浓度的稀H2SO4加入金属
D. CuSO4和H2SO4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B、煅烧石灰石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C、等质量等浓度的稀H2SO4加入足量金属时,生成氢气的质量决定于稀硫酸;
D、根据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钠也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只有当稀硫酸被氢氧化钠全部反应后,氢氧化铜沉淀才会显出。
【详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应该是溶液温度先降低,后慢慢恢复至室温,该选项不正确;
B、煅烧石灰石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该选项不正确;
C、稀H2SO4加入足量金属时,生成氢气的质量决定于稀硫酸,因此等质量等浓度的稀H2SO4加入足量金属时,最终生成氢气质量相等,该选项不正确;
D、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钠也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只有当稀硫酸被氢氧化钠全部反应后,才能出现氢氧化铜沉淀,反应完,则沉淀质量不变,该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金属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NSR技术通过BaO和Ba(NO3)2的相互转化实现NOx(氮氧化物)的储存和还原,能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x排放,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技术BaO和Ba(NO3)2可以重复利用
B. 该技术能缓解酸雨的形成
C. 该转化中有两种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D. 还原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C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图中信息显示,氧化钡和硝酸钡为催化剂,所以可以重复利用,选项A正确;
B、该技术最终将一氧化氮转化为了氮气,避免其最终生成硝酸,所以可以缓解酸雨的形成,选项B正确;
C、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氮、氧、碳三种元素发生了化合价的改变,选项C不正确;
D、反应前含有5个碳原子,11个氧原子,1个钡原子和2个氮原子,而反应后现有2个氮原子,1个钡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以还应有10个氧原子和5个碳原子,而X系数为5,所以X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选项D正确。故选C。
15.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K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K2SO4,一定没有Na2CO3
B. 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KCl
C. 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D. 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硫酸钾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
A、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说明沉淀只有硫酸钡,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一定没有碳酸钠,可能含有硫酸钠和硫酸钾中的至少一种,故错误;
B、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只有碳酸钡,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钾,故正确;
C、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有碳酸钡和硫酸钡,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可能含有硫酸钠、硫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故错误;
D、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硫酸钠;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氯化钾;氢氧化钾、碳酸钠、硫酸钾、硫酸钠、氯化钾6种情况,故错误。
故选: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35分)
16. 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用语。
(1)常见的具有还原性的物质_________;
(2)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_______;
(3)炉具清洁剂中的碱________;
(4)最常用的溶剂________。
【答案】 ①. C或H2或CO ②. HCl ③. NaOH ④. H2O
【解析】
【详解】(1)常见的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有C、H2和CO;故填:C或H2或CO;
(2)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故填:HCl;
(3)炉具清洁剂中的碱性物质是氢氧化钠,故填:NaOH;
(4)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故填:H2O。
17.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下列服装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填序号)。
a 纯棉帽子 b 羊毛衫 c 塑料雨衣
(2)下列营养素中能为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的是__(填序号)。
a 糖类 b 无机盐 c 水
(3)活性炭可用于除去房间里的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填序号)。
a 还原性 b 氧化性 c 吸附性
(4)将乙醇和汽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属于__(填序号)
a 纯净物 b 混合物 c 化合物
【答案】 ①. c ②. a ③. c ④. b
【解析】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
【详解】(1)a、纯棉帽子用天然材料制成,故a不正确;
b、羊毛衫用天然纤维制成,故b不正确;
c、塑料雨衣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故c正确。故选c。
(2)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提供能量的营养素有:蛋白质、糖类、油脂,故选a。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可用于除去房间里的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故选c。
(4)将乙醇和汽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可得到乙醇汽油,乙醇汽油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选b
【点睛】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18. 现提供下列装置:
(1)上图E装置中,甲仪器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O2发生装置可选用________(填装置序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用装置C干燥O2,气体由导管________端(填“a”或“b”)进入。
(3)英国化学家布莱克是第一个“捕捉”到CO2的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1774年德国化学家贝格曼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如下装置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该装置集合了主反应的发生、产物检验和尾气处理于一体。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________。
步骤2:对W形管前端的浓硫酸进行80℃水浴加热。取下滴管,吸取甲酸(HCOOH)后连接于装置中,轻轻挤压滴管,将甲酸逐滴滴加到浓硫酸中。甲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一种常见的液体。当D中集气瓶内液面下降到标记位置时,点燃B处酒精灯。
步骤3:当看到B中红棕色粉末全部变黑且装置D中出现相应的现象时,继续加热2-3分钟,而后熄灭酒精灯。
步骤:4:检验B中得到的产物是铁。
步骤5:实验结束后,取下集气瓶,拿到安全之处,拔掉双孔塞,________。
①步骤2中,当D中集气瓶内液面下降到标记位置时才点燃B处酒精灯,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装置B处(指W形管的后端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装置D中集气瓶内的现象是________。
③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
【答案】 ①. 水槽 ②. B ③. ④. a ⑤. CaCO3+2HCl=CaCl2+H2O+CO2↑ ⑥. CO2+H2O=H2CO3 ⑦.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⑧. 立即点燃尾气 ⑨. 为了排尽装置内原有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⑩. ⑪.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集气瓶中液面下降 ⑫. 防止倒吸
【解析】
【分析】
【详解】(1)上图E装置中,甲仪器水槽。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O2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装置C干燥O2,气体由导管a端进入,能与浓硫酸充分接触。
(3)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二氧化碳本身不是酸,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1774年德国化学家贝格曼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4)步骤5:实验结束后,取下集气瓶,拿到安全之处,拔掉双孔塞,立即点燃尾气。
①步骤2中,当D中集气瓶内液面下降到标记位置时才点燃B处酒精灯,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为了排尽装置内原有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②实验过程中,装置B处(指W形管的后端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D中集气瓶内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集气瓶中液面下降。
③装置C的作用是防止D中澄清石灰水倒吸炸裂w形玻璃管。
19. NiSO4⋅6H2O是一种绿色易溶于水的晶体,广泛用于化学镀镍、生产电池等,可由电镀废渣(除含镍外,还含有Cu、Zn、Fe等杂质)为原料获得。有关工艺流程如图:
【相关资料】①Ni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NiSO4和H2
②ZnSO4+Na2S=ZnS↓+Na2SO4
③H2O2溶液能将FeSO4氧化成Fe2(SO4)3
④NiCO3是一种不溶于水、易溶于强酸的浅绿色沉淀。
【问题解答】
(1)向废渣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_____ 。
(2)在滤液Ⅱ中加入H2O2溶液时,温度不能太高的原因是 _____ 。
(3)除铁时还能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调节酸度,反应生成Na2SO4、CO2气体和一种浅黄色的黄铁矾钠沉淀[化学式为:Na2Fe6(SO4)4(OH)12],这样可以将Fe3+除去。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如图是温度—pH与生成的沉淀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是黄铁矾钠稳定存在的区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 (填序号)。
A FeOOH中铁元素为+2价
B Fe2O3固体为红色
C 若在25℃时,用H2O2氧化Fe2+,再在pH=4时除去铁,此时溶液中出现的沉淀是FeOOH和Fe(OH)3
D 工业生产中常保持在85~95℃生成黄铁矾钠,此时水体的pH为1.5左右
(4)从“沉淀A”制得NiSO4⋅6H2O晶体的实验步骤依次为:向沉淀中加入 _____ 溶液,直至恰好完全溶解,转化为NiSO4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NiSO4⋅6H2O晶体,用少量乙醇洗涤NiSO4⋅6H2O晶体并晾干。
【答案】 ①. 使废渣完全反应 ②. 温度过高H2O2会分解,降低原料利用率 ③. 6H2O+6Na2CO3+3Fe2(SO4)3=Na2Fe6(SO4)4(OH)12↓+5Na2SO4+6CO2↑ ④. BD ⑤. 稀硫酸
【解析】
【详解】(1)根据流程图可知,流程中存在向废渣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废渣完全反应;
(2)温度过高H2O2会分解,降低原料利用率。在滤液Ⅱ中加入H2O2溶液时,温度不能太高;
(3)根据“除铁时还能加入适量的Na2CO3溶液调节酸度,反应生成Na2SO4、CO2气体和一种浅黄色的黄铁矾钠沉淀[化学式为:Na2Fe6(SO4)4(OH)12],这样可以将Fe3+除去”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H2O、Na2CO3、Fe2(SO4)3,生成物是Na2Fe6(SO4)4(OH)12、Na2SO4、CO2,化学方程式为:6H2O+6Na2CO3+3Fe2(SO4)3=Na2Fe6(SO4)4(OH)12↓+5Na2SO4+6CO2↑;
A FeOOH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为+1价,设:FeOOH中铁元素化合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有:x+(-2)+(-2)+(+1)=0,x=+3,故A错误;
B Fe2O3固体为红色,故B正确;
C 根据温度—pH与生成的沉淀关系图可知,当温度低于40℃,pH=4时,沉淀主要是Fe(OH)3,当温度高于40℃,低于100℃左右,pH<4时,沉淀主要是FeOOH。若在25℃时,用H2O2氧化Fe2+,再在pH=4时除去铁,此时溶液中出现的沉淀是Fe(OH)3,故C错误;
D 根据温度—pH与生成的沉淀关系图,图中阴影部分是黄铁矾钠稳定存在的区域可知,工业生产中常保持在85~95℃生成黄铁矾钠,此时水体的pH为1.5左右,故D正确,故选BD。
(4)根据“NiCO3是一种不溶于水、易溶于强酸的浅绿色沉淀”可知,从“沉淀A”制得NiSO4⋅6H2O晶体的实验步骤依次为:向沉淀中加入稀硫酸溶液,直至恰好完全溶解,转化为NiSO4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NiSO4⋅6H2O晶体,用少量乙醇洗涤NiSO4⋅6H2O晶体并晾干。
【点睛】解题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流程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能提高信息捕捉的有效性。
20. “嗅盐”,又名“鹿角酒”,在某些体育运动场合被使用,比如拳击、举重等。当运动员陷入意识迷糊状态时,医生用嗅盐把运动员唤醒,以继续比赛。某校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嗅盐”展开了系列探究:
【查阅资料】①嗅盐,主要成分是碳酸铵,给人闻后有恢复和刺激作用;
②嗅闻原理是碳酸铵晶体产生的氨气对人体有刺激作用,过量嗅闻不利健康;
①碳酸铵[(NH4)2CO3]晶体受热易分解,产生三种气体。
【定性初探】验证“嗅盐”的化学性质
(1)某同学为验证碳酸铵晶体受热分解产生的三种气体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见图1)。
①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蒸气生成;浸有酚酞溶液的棉球________(填实验现象)说明有NH3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________产生。
②根据实验写出碳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定量再探】测定“嗅盐”中碳酸铵(NH4)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Ⅰ:取样品6.0克,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测量C装置在反应前后增加的质量即为产生NH3的质量。(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C中倒置漏斗的作用是充分吸收气体并________。
(3)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均认为用该套装置测量会导致碳酸铵的质量分数偏小,原因是__________。
方案Ⅱ:取样品6.0克,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利用G装置测量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CO2几乎不溶于饱和的NaHCO3溶液)
(4)请写出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5)实验测得量气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为558mL,该方案所测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为。(已知实验条件下,CO2的密度约为1.97g/L)。(请写出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1%)_____
【答案】 ①. 变红色 ②. 二氧化碳 ③. ④. 去除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⑤. 防止倒吸 ⑥. 氨气不能被充分吸收 ⑦. ⑧. 解:558mL=0.558L,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97g/L×0.558L=1.1g
设碳酸铵质量为m
m=2.4g
答: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为40%。
【解析】
【详解】(1)①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所以遇到浸有酚酞的棉球时,会变为红色,判断有氨气的存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气体为二氧化碳。
②根据①中现象,可以推出碳酸铵加热分解生成了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B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氧化钙可以吸收水蒸气,所以B是去除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直接用导管通入水中,造成气体溶解过快,内部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导管内,造成倒吸,而增加了倒置的漏斗,增加了接触面积,防止气体溶解过快,造成倒吸。
(3)由于生成氨气密度较小,在通过U型管时,不能全部被排出,导致不能全部被稀硫酸吸收,造成吸收气体质量减少,从而使测量结果偏小。
(4)碳酸铵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为。
(5)见答案。
A.性质与用途
B.安全常识
氧气有助燃性-做燃料
铜有良好导电性-制成导线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用于冶炼金属
海鲜食品喷洒甲醛溶液防腐
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C.日常生活经验
D.化学实验数据
医疗上用硝酸铵自制冰袋-给发烧病人降温
炒菜油锅不慎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鉴别真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灼烧
用10mL量筒量取7.5mL水
用托盘天平称量5.6g铁粉
pH试纸测定某浓度盐酸pH为3.6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盐酸
取样,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B
鉴别化肥CO(NH2)2和NH4NO3
取样,加Ca(OH)2固体混合研磨,闻气味
C
分离MnO2和KCl的混合物
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
D
除去NaOH溶液中的Na2CO3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经开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经开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经开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经开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原卷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