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 单元检测题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展开选择性必修一 第01章 人体的内环境
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神经递质
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量丢失钠离子,可能会造成机体脱水
B.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正常机体通过出汗散失大量热量,体温明显下降
D.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肌肉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3.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都是将药物直接送入人体体液的治疗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B.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
C.静脉注射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正常渗透压
D.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不会出现在淋巴液中
4.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 血液和组织液
② 血浆和组织液
③ 淋巴和血浆
④ 淋巴和组织液
A.① ④ B.② ③ C.② ④ D.① ③
5.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血浆蛋白质的合成 B.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
C.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
6.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7.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8.根据下图模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器官是骨骼肌,则A处氧气浓度比B处高
B.如果器官是肝脏,则饭后A处血糖浓度比B处高
C.如果器官是胰腺,则饥饿时A处胰高血糖素浓度比B处高
D.如果器官是肾脏,则口渴时A处抗利尿激素浓度比B处高
9.下列化学成分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几个( )
抗体 受体 载体 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糖蛋白 呼吸酶 葡萄糖 麦芽糖 纤维素 氨基酸
A.3 B.4 C.5 D.6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液与外液共同构成机体的内环境
B.胰腺合成并分泌的物质均进入内环境
C.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引起的组织水肿现象发生在内环境中
D.内环境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机体的自我调节活动
11.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B.①④都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⑤为养料和氧气
D.⑦可表述为体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12.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疱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13.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会下降,其原因是血浆中( )
A.碳酸增多 B.磷酸肌酸增多 C.乳酸增多 D.丙酮酸增多
1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D.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15.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神经递质、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呼吸酶、CO2、Na+
C.胰液、Ca2+、脂肪、葡萄糖 D.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
16.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媒介”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该“媒介”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该“媒介”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该“媒介”pH的相对稳定与和等离子有关
17.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人体血浆中除了含有血浆蛋白外,还含有多种激素
C.人体内约占2/3的体液属于细胞外液
D.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18.如表表示人体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1)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①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②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③ | 10 | 140 | 2.5 | 10.35 | 25 | – | 47 |
A.③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②与③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9.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下列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 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⑦HIV的增殖 ⑧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⑦⑧ D.①④⑥⑧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B.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肾上腺、胰岛、卵巢和唾液腺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
D.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内环境
二、填空题
2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__ 。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尿量__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22.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__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 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__________。
23.如图表示人体体液之间的部分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 。
(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检査血浆的 两方面最易反映 。
(3)当细胞D中产生过量乳酸时,血浆中的 (填“NaHCO3”或“H2CO3”)可以中和其酸性,并最终形成CO2和H2O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4)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 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 ~5号,分别加入2 mL 质量分数为 0.5%、0.7%、0.9%、1.1%、1. 3% 的 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如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 ~5号试管中分别滴人1滴血,摇匀,放置 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已编号的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
⑤预期结果
试管 | NaCl溶液/% | 红细胞形态 |
1 | 0.5 | a体积变大,或涨破 |
2 | 0.7 | b? |
3 | 0.9 | c? |
4 | 1.1 | d体积缩小 |
5 | 1.3 | e体积缩小,或皱缩 |
b、c处的结果分别是 、 。
24.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二、实验流程
步骤 | A组 | B组 | ||||
① | 1号试管 | 2号试管 | 3号试管 | 1号试管 | 2号试管 | 3号试管 |
? | 等量缓冲溶液 | 等量血浆 | ? | 等量缓冲溶液 | 等量血浆 | |
② | 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 ? | ||||
③ | 记录结果 | 记录结果 | ||||
预测结果 | ? | ? | ||||
结论 | ? | ? |
(1)步骤①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向B组3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结果:A组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Ⅴ表示直接参与的几种系统或器官,① ② ③ ④ ⑤表示相关物质,甲、乙、丙表示三种液体,A、B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三种液体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________,图中Ⅳ是指________系统,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________(填症状)。
2.③中的________(填物质)对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甲”“乙”或“丙”)。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A
解析:机体在大量丢失钠离子时可带出许多水分,从而引起机体脱水,A正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对进入其中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行调节,从而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B错误;正常人体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使体温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错误;在剧烈运动时人体肌肉细胞还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3.答案:D
解析: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A项正确;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送到组织液中,B项正确;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以维持机体渗透压的稳态,进而使内环境维持稳态,C项正确;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可渗入淋巴液,因此两种方法注射的药物都会出现在淋巴液中,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5.答案:C
解析:人体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内,故A错误。产生乳酸是细胞内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故B错误。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是在血浆中,故C正确。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最终形成葡萄糖是在肠道内,因为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故D错误。
6.答案:D
解析:D项比较全面,血浆中的水除了来自消化道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是可以互相进入的),还有一部分来自淋巴,淋巴管中的的淋巴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8.答案:C
解析:
9.答案:B
解析:
10.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由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构成的,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胰腺合成并分泌的物质有激素和消化液,消化液进入消化道,属于外环境,B错误;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及免疫调节维持稳态,故内环境的变化一定会引起机体的自我调节活动,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错误;图中的④过程排出代谢废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完成,B错误;绝大多数高等动物细胞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物质,都是从内坏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C正确;体细胞与外界环境是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D错误。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C
解析:人体剧烈运动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呈酸性,故会导致血浆的pH略微下降.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血浆滲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 质的含量,A正确;H2CO3/NaHCO3是维持血浆pH稳定的主要缓 冲物质,B正确;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各项理化 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正确;内环境稳态为机体进行正常生 命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D错误。
与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有关的物质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置有关,细胞外液 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1-。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C
解析: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人体血浆中除了含有血浆蛋白外,还含有多种激素,B正确;
C、人体内约占2/3的体液属于细胞内液,C错误;
D、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D正确。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由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远大于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中的Na+浓度远小于细胞外液,且细胞内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根据表中数据可知,③为细胞内液,A正确;据表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血浆内的蛋白质减少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线粒体基质)扩散到①(血浆)需穿过线粒体双层膜、肝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共5层膜,故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19.答案:D
解析: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①正确;消化道不是人体的内环境,②错误;在人体内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③错误;氧气从红细胞出来进入组织细胞的运输过程中要经过细胞外液,④正确;胰高血糖素在核糖体上合成,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细胞外液中,⑤错误;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因此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细胞外液中,⑥正确;HIV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它的增殖必须在淋巴细胞内完成,⑦错误;甲状腺激素存在于血浆中,通过血液进行运输,⑧正确,故选D。
20.答案:D
解析: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A错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比如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B错误;肾上腺、胰岛、卵巢属于内分泌腺,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外液,唾液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排放到口腔(消化道)中,没有进入内环境,C错误;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等这些液体直接与外界相通,虽然来源于体液,但不属于内环境,D正确。
21.答案:(1)呼吸;下降
(2)降低;增加
(3)会
解析:(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会造成pH下降。
(2)血浆中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
(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
22.答案:(1)血浆
(2)增加;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解析:(1)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此时,组织液中的渗透压不变,所以血浆中的水分会进入组织液。
(2)当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此时,血浆的渗透压不变,故水分进入血浆的量增加,导致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3)对于人体而言,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而是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主要功能除了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外,还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3.答案:(1)①③
(2)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3)NaHCO3
(4)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体积变大 维持正常形态(或体积不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
(1)①〜⑥ 的相互关系中,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是①淋巴—血浆、③组织液—淋 巴,其余都是双向的。(2)机体代谢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检查血浆 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最易反映,如血糖含量等。
(3)乳酸与碱性 的NaHCO3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CO2和H2O排出体 外,从而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4)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红细 胞的形态和功能,因此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以 此来确定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红细胞的影响;试管2中为0.7% NaCl溶液,浓度小于0. 9%,细胞吸水,体积变大;试管3中为等渗 溶液,细胞能维持正常形态(或体积不变)。
24.答案:(1)等量蒸馏水
(2)等量乳酸
(3)1号试管明显升高,2号和3号试管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明显下降,2号和3号试管变化不明显
(4)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解析:(1)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及表格中的实验处理可知,在步骤②中向A组和B组的1号试管中应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组。
(2)实验中A组和B组形成对照,A组滴加碱性物质Na2CO3,因此,B组应该滴加等量的酸性物质乳酸。
(3)缓冲液对酸或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所以加入一定量的酸或碱性物质后,溶液的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清水组加入酸性物质后,pH会下降,加入碱性物质后,溶液pH会上升。
(4)根据分析可知,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缓冲液和血浆一样,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说明血浆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25.答案:1.内环境;泌尿;组织水肿;
2.CO2;
3.丙
解析:1.题图中甲表示淋巴,乙表示血浆,丙表示组织液,三种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据图可知,图中的Ⅳ可以将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有B(重吸收)过程,所以Ⅳ是指泌尿系统;A表示淋巴回流过程,若A过程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
2.③ 表示由呼吸系统Ⅲ排出代谢废物CO2和水蒸气等,其中的CO2对呼吸系统Ⅲ的活动有调节作用,最终能使乙的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3. 若图中的细胞为肝细胞,则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丙(组织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