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3章 体液调节 单元检测题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展开
这是一份第3章 体液调节 单元检测题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共17页。
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 体液调节
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激素及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B.激素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化合物,微量而高效
C.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可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下列关于激素和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C.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D.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3.下列有关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除垂体,甲状腺会肿大
B.垂体通过对下丘脑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
C.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调节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
4.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某动物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关于该小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小鼠排卵增多,则注射的提取液来自卵巢
B.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
C.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快、反应灵敏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有肾上腺素
D.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则注射液可来自垂体
5.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部分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6.午餐后一段时间,许多人会感觉困倦,此时机体的生理变化正确的是( )
A.胰腺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增多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
C.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7.如图①~③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 可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
B.② 表示该神经细胞分泌递质作用于靶细胞的反射活动
C.③ 可表示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细胞
D.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 ② ③三种调节方式均会出现
8.运动性低血糖症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血糖降低导致头晕、恶心、呕 吐、冷汗等不适的现象,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或者死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形成与胰岛素有关,与胰高血糖素无关
B.出现运动性低血糖轻微症状时,可通过饮用糖水得以恢复
C.当内分泌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时,易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
D.为防止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应避免在饥饿时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9.加拿大诺贝尔奖获得者班廷在发现胰岛素初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狗分成两组,甲组摘除胰腺,改造成糖尿病狗;乙组先结扎胰腺导管,待伤口恢复、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从中制备粗提液。随后,将粗提液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结果降低了这些狗的血糖水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B.胰岛素不是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而是由胰岛A细胞产生
C.乙组之所以待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
D.可以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取液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10.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11.餐后或一次性摄入较多的糖,血糖浓度的暂时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多种内分泌腺,最终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血糖调节的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B.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C.胰岛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
D.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
12.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几乎都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
B.休眠的种子经脱落酸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将会被打破
C.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人体内的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又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所以含量能保持动态平衡
13.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 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C. 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间接地促进自身的合成与分泌
14.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多,导致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C.糖尿病患者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
15.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B.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活动
D.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16.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会排斥胰岛B细胞,使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低而患病。美国研究员通过一定的技术使胰腺中的少部分D细胞具有和胰岛B细胞一样的功能,同时又不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进而从根本上治愈了Ⅰ型糖尿病。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胰岛B细胞
B.经过改造的D细胞能分泌胰岛素,也能对血糖水平作出反应
C.神经递质在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中可作为信息分子
D.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一段时间后才被灭活
17.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酶、激素的调节下,生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18.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19.当正常人的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0.8 g .L-1)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同时,胰岛素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被靶细胞内吞分解,胰岛素分子数量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
B.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后,胰高血糖素进一步促进血糖的摄取与此贮存
C.胰岛素被分解后,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可在靶细胞中重新合成
D.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特异性的识别后完成的
20.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 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 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 测定血糖含量
④ 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 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 ③ ④ B.① ③ ⑤ C.② ③ ⑤ D.② ③ ④
二、填空题
21.有氧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有氧运动中,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为_______,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__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运动过程中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的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调节机制,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且保持相对稳定。
(3)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增加,产热器官主要是______,同时散热量也增加,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
(4)运动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增加,影响其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2.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为研究碘摄入量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若干生长状态一致的同种雄性小鼠,随机均分成高碘组、低碘组和对照组,饲养180天后,测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饲料
饮水
甲状腺重量(mg)
对照组
动物常用饲料
自来水
3.65
低碘组
______
______
6.25
高碘组
低碘饲料+碘剂
人工脱碘水
12.52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这体现了激素__________调节的特点。产生促甲状腺激素的内分泌腺还能分泌__________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和发育进行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具有__________作用。
(2)低碘组提供的饲料和饮水分别为__________。该组甲状腺重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碘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从而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__________作用减弱,进而引起体内过多的__________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促进甲状腺增生肿大。
(3)据表可知,高碘组也会导致甲状腺肿大,但测定结果表明甲状腺碘含量可维持在生理需要量的50~100倍水平保持不变,这说明甲状腺本身可对__________进行调节,以防止过量的碘对甲状腺的损伤。
三、实验题
23.染料木黄酮主要来源于豆类植物,证据表明染料木黄酮能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现欲验证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要求与说明:胰岛素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材料与用具:大鼠胰岛β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5mmol/L),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溶液(3µmol/L、10µmol/L、30µmol/L),生理盐水,培养瓶若干,CO2培养箱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 取若干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的大鼠胰岛 β细胞悬液和细胞培养液,将其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 向甲、乙组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15mmol/L葡萄糖溶液。
③ 将甲、乙每组再随机均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编号为甲A、甲B……,乙A、乙B……,向每组的A加入适量生理盐水,B……依次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将各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组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 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与讨论
① 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机体细胞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可抑制胰岛 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从而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 (延长或缩短)胰岛 β细胞动作电位的时长,促进胰岛素分泌。
24.据报道富硒大米有多种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为验证硒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某研究小组用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A组
B组
C组
饲喂的饲料
适量含硒的鼠粮
?
等量含免疫增强剂的鼠粮
用羊红细胞作为抗原处理小鼠两周,测得体内抗体的含量
+++++
+
+++
注:“+”越多表示抗体含量越高。
(1)B组小鼠应饲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_____________细胞由分化而来。硒增强了小鼠的体液免疫,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补充下列有关验证硒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实验方案:
①选择一批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给甲组小鼠饲喂适量不含硒的鼠粮,乙组小鼠饲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甲组小鼠的血糖浓度低于乙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表明硒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25.为研究梓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实验材料和仪器:大小、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健康大鼠3只、梓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只大鼠作为甲组,将另外2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并随机分成乙组和丙组。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
c.给丙组大鼠每天灌胃梓叶提取液2 mL,给甲组和乙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4周。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mmol/L)
4周后(mmol/L)
1
3.85
3.94
1
18.62
10.12
1
19.46
19.00
④得实验结论。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中有一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尿病大鼠血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请补充步骤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据表中的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5)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
26.血糖平衡有利于动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相关部位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内的___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___组成。在此过程中,支配胰岛细胞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却不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原因是___。
(2)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导致机体缺乏胰岛素而患糖尿病,这表明胰岛B细胞可能含有与此病毒的___相似的物质。
(3)为验证胰高血糖素能通过升高血糖影响动物的精神状况,某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注射器、鼠笼、胰岛素溶液、胰高血糖素溶液、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择生理状况相近的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均分成三组,并编号为A、B、C;
第二步,分别给三组小白鼠注射___,一段时间后三组小白鼠均出现休克现象;
第三步,再分别给A、B、C三组小白鼠注射___,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只小白鼠的活动状况。
[实验结果]A组小白鼠清醒稍慢,B组小白鼠清醒较快,C组小白鼠未清醒。
①补充实验步骤的相关内容。
②A组小白鼠休克后清醒的机理为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激素发挥的是调节作用,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A正确;激素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B错误;二氧化碳、激素等化学物质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C正确;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D正确.
2.答案:A
解析:部分激素是蛋白质,有的酶的化学本质是RNA,A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C正确;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D正确。
3.答案:D
解析:A、切除垂体,不能合成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会萎缩,A错误;
B、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若小鼠排卵增多,说明注射的提取液中含有促性腺激素,该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错误;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B正确;肾上腺素能促进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反应灵敏等,C正确;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说明注射的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该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D正确。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激素的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图示过程并没有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项正确;图中显示暗信号能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可推出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B项正确;下丘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相关活动,这说明褪黑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不利于睡眠,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能够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午餐后,食物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B错误、C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功能,午餐后一段时间,该激素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错误。
7.答案:D
解析:
8.答案:A
解析:引起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原因主要是运动时间长、运动前饥饿,或运动中补糖不足,导致血糖的消耗大于补充,因此,该病既与胰岛素有关,也与胰高血糖素有关,A错误、D正确;出现运动性低血糖症轻微症状时,可通过及时补充葡萄糖得以恢复,B正确;当内分泌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时,血糖的消耗过快,因此,易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C正确。
9.答案:C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消化酶中包含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可见,乙组之所以待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对实验结果有干扰,C正确;乙组的粗提取液中含有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若进行饲喂,则胰岛素会因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失去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不能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取液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而应进行注射,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本题中下丘脑直接控制松果体,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暗信号会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而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据图可知,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下丘脑,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褪黑素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对促进睡眠不利,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参与血糖调节的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A、D正确。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素分泌增加可提高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C错误。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A
解析:A、寒冷会促使下丘脑X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高于正常值,B错误;
C、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C错误;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间接地抑制自身的合成和分泌,D错误.
故选:A.
14.答案:C
解析: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出现的尿糖并不能被完全重吸收,导致尿液浓度升高带走了大量的水分,从而使尿量增多,A错误;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其肾脏一般没有发生病变,B错误;糖尿病患者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导致原尿的渗透压升高,从而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C正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D
解析:A、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会排斥胰岛B细胞,此过程通过效应T细胞完成,所以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胰岛B细胞,A正确;
B、经过改造的D细胞具有和胰岛B细胞一样的功能,能分泌胰岛素,也能对血糖水平作出反应,B正确;
C、胰岛B细胞可以接受神经递质的刺激,神经递质在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中可作为信息分子,C正确;
D、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会立即被灭活,D错误。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
18.答案:D
解析: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由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能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其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B正确;①过程中,兴奋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突触结构传递到下丘脑,所以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C正确;内分泌腺如果为胰岛,则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无反馈抑制作用,D错误。
19.答案:D
解析: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摄取与贮存,而胰高血糖素不能,B错误:胰岛素被分解后,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胰岛素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C错误;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特异性识别后完成的,D 正确。
20.答案:B
解析:①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③设计注射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故选:B.
21.答案:(1)反射弧 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
(2)分级 (负)反馈
(3)骨骼肌(和肝脏)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4)血糖浓度变化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运动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 (负)反馈调节,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且保持相对稳定。
(3)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增加,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同时散热量也增加,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
(4)运动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增加, 影响其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变化,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含量增加。
22.答案:(1)分级;生长;协同
(2)低碘饲料、人工脱碘水;抑制;促甲状腺
(3)碘的摄取
解析:(1)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调节体现的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即分级调节。垂体除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故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2)实验目的是研究碘摄入量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因此低碘组和高碘组都是实验组,两组应该在碘摄入量上存在差别,所以低碘组提供的饲料和饮水分别为低碘饲料、人工脱碘水。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碘缺乏引起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导致其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进而引起垂体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增生肿大。
(3)据表可知,高碘组甲状腺肿大,但甲状腺碘含量可维持在一定水平保持不变,说明甲状腺本身可对碘的摄取、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等过程进行调节,以防止甲状腺碘含量过高。
23.答案:(1)4 等量的 3 μ mol / L 、 10 μ mol / L 、 30 μ mol / L 染料木黄酮溶液 胰岛素含量;
(2)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胰岛素分泌影响的结果记录表
;
(3)血糖浓度高促进胰岛 β细胞分泌胰岛素 贮存和利用 延长;
解析:
24.答案:(1)等量不含硒的鼠粮
(2)B细胞和记忆(B);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的数量明显高于B、C组
(3)测定甲、乙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等量含硒的鼠粮
解析:
25.答案:(1)健康大鼠3只改为若干只,甲、乙、丙组各有若干只大鼠
(2)血糖含量持续高于正常值
(3)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4)甲、丙、乙
(5)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至少答2点)
解析:(1)实验设计需要遵循重复性原则,以降低数据测量过程中的偶然误差,即每个处理下尽量选择多个实验对象,因此大鼠的数量应改为若干只,甲、乙、丙组各有若干只大鼠。
(2)根据糖尿病的特点可知患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持续高于正常值。
(3)实验后应观察、分析因变量,故步骤b应为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4)由于实验处理时随机选取1只大鼠作为甲组(血糖浓度相对正常),将另外2只制备成糖尿病大鼠并随机分成乙组和丙组(血糖浓度相对较高);结合对3组大鼠的处理和实验结果可推测梓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题表“组别”栏从上到下依次对应甲、丙、乙。
(5)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等。
26.答案:(1)突触小泡 传出神经末梢和胰岛B细胞 胰岛A、B细胞上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不同(或胰岛A细胞上没有与该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2)抗原(或蛋白质)
(3)①等量且适量的胰岛素溶液 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等量的生理盐水
②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1)神经递质是由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的。效应器通常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神经递质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定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细胞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却不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这说明胰岛A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存在该神经递质的受体。
(2)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导致机体缺乏胰岛素而患糖尿病,这表明胰岛B细胞可能含有与此病毒的抗原(或蛋白质)相似的物质,使机体产生的识别此病毒特定抗原的抗体也能识别并破坏胰岛B细胞。
(3)为验证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进而影响动物的精神状况,首先需要获得低血糖的实验小白鼠,可通过给健康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来实现;而后需要分别给三组小白鼠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等量的生理盐水,对比观察三组小白鼠的精神状况。其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从而使小白鼠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而补充葡萄糖可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从而使小白鼠能较快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因血糖浓度不能升高而持续处于休克的状态。
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 体液调节
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激素及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B.激素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化合物,微量而高效
C.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可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下列关于激素和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C.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 D.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3.下列有关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切除垂体,甲状腺会肿大
B.垂体通过对下丘脑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
C.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调节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
4.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将某动物的提取液注射到小鼠体内,下列关于该小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小鼠排卵增多,则注射的提取液来自卵巢
B.若小鼠出现糖尿,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胰高血糖素
C.若小鼠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快、反应灵敏等症状,则注射的提取液中可能含有肾上腺素
D.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则注射液可来自垂体
5.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部分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6.午餐后一段时间,许多人会感觉困倦,此时机体的生理变化正确的是( )
A.胰腺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增多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
C.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7.如图①~③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 可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
B.② 表示该神经细胞分泌递质作用于靶细胞的反射活动
C.③ 可表示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细胞
D.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 ② ③三种调节方式均会出现
8.运动性低血糖症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由于血糖降低导致头晕、恶心、呕 吐、冷汗等不适的现象,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或者死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形成与胰岛素有关,与胰高血糖素无关
B.出现运动性低血糖轻微症状时,可通过饮用糖水得以恢复
C.当内分泌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时,易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
D.为防止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应避免在饥饿时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
9.加拿大诺贝尔奖获得者班廷在发现胰岛素初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狗分成两组,甲组摘除胰腺,改造成糖尿病狗;乙组先结扎胰腺导管,待伤口恢复、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从中制备粗提液。随后,将粗提液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结果降低了这些狗的血糖水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胰岛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B.胰岛素不是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而是由胰岛A细胞产生
C.乙组之所以待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
D.可以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取液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10.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能促进动物睡眠
11.餐后或一次性摄入较多的糖,血糖浓度的暂时升高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多种内分泌腺,最终使血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血糖调节的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B.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C.胰岛素分泌增加会降低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
D.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
12.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几乎都是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
B.休眠的种子经脱落酸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将会被打破
C.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人体内的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又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所以含量能保持动态平衡
13.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与该图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寒冷会促使X分泌激素a
B. 缺碘地区人的血液中激素b含量低于正常值
C. Y除能分泌激素b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以及多种促激素,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调节作用,间接地促进自身的合成与分泌
14.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多,导致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C.糖尿病患者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
15.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
B.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
C.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活动
D.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
16.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会排斥胰岛B细胞,使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低而患病。美国研究员通过一定的技术使胰腺中的少部分D细胞具有和胰岛B细胞一样的功能,同时又不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进而从根本上治愈了Ⅰ型糖尿病。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胰岛B细胞
B.经过改造的D细胞能分泌胰岛素,也能对血糖水平作出反应
C.神经递质在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中可作为信息分子
D.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一段时间后才被灭活
17.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酶、激素的调节下,生物体才能进行正常代谢
B.生物体中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酶与激素的作用特点都是微量、高效、促进
D.激素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酶不全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18.如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19.当正常人的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0.8 g .L-1)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加速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同时,胰岛素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被靶细胞内吞分解,胰岛素分子数量下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
B.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后,胰高血糖素进一步促进血糖的摄取与此贮存
C.胰岛素被分解后,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可在靶细胞中重新合成
D.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特异性的识别后完成的
20.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
① 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 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 测定血糖含量
④ 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 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 ③ ④ B.① ③ ⑤ C.② ③ ⑤ D.② ③ ④
二、填空题
21.有氧运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有氧运动中,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为_______,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__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运动过程中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的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调节机制,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且保持相对稳定。
(3)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增加,产热器官主要是______,同时散热量也增加,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
(4)运动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增加,影响其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2.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为研究碘摄入量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若干生长状态一致的同种雄性小鼠,随机均分成高碘组、低碘组和对照组,饲养180天后,测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饲料
饮水
甲状腺重量(mg)
对照组
动物常用饲料
自来水
3.65
低碘组
______
______
6.25
高碘组
低碘饲料+碘剂
人工脱碘水
12.52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这体现了激素__________调节的特点。产生促甲状腺激素的内分泌腺还能分泌__________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和发育进行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具有__________作用。
(2)低碘组提供的饲料和饮水分别为__________。该组甲状腺重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碘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从而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__________作用减弱,进而引起体内过多的__________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促进甲状腺增生肿大。
(3)据表可知,高碘组也会导致甲状腺肿大,但测定结果表明甲状腺碘含量可维持在生理需要量的50~100倍水平保持不变,这说明甲状腺本身可对__________进行调节,以防止过量的碘对甲状腺的损伤。
三、实验题
23.染料木黄酮主要来源于豆类植物,证据表明染料木黄酮能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现欲验证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要求与说明:胰岛素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材料与用具:大鼠胰岛β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5mmol/L),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溶液(3µmol/L、10µmol/L、30µmol/L),生理盐水,培养瓶若干,CO2培养箱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 取若干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的大鼠胰岛 β细胞悬液和细胞培养液,将其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 向甲、乙组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15mmol/L葡萄糖溶液。
③ 将甲、乙每组再随机均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编号为甲A、甲B……,乙A、乙B……,向每组的A加入适量生理盐水,B……依次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将各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组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 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与讨论
① 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机体细胞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
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可抑制胰岛 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从而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 (延长或缩短)胰岛 β细胞动作电位的时长,促进胰岛素分泌。
24.据报道富硒大米有多种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为验证硒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某研究小组用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A组
B组
C组
饲喂的饲料
适量含硒的鼠粮
?
等量含免疫增强剂的鼠粮
用羊红细胞作为抗原处理小鼠两周,测得体内抗体的含量
+++++
+
+++
注:“+”越多表示抗体含量越高。
(1)B组小鼠应饲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鼠体内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_____________细胞由分化而来。硒增强了小鼠的体液免疫,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补充下列有关验证硒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实验方案:
①选择一批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给甲组小鼠饲喂适量不含硒的鼠粮,乙组小鼠饲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并比较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甲组小鼠的血糖浓度低于乙组小鼠的血糖浓度,表明硒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25.为研究梓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实验材料和仪器:大小、生理状况相同的同种健康大鼠3只、梓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只大鼠作为甲组,将另外2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并随机分成乙组和丙组。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
c.给丙组大鼠每天灌胃梓叶提取液2 mL,给甲组和乙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连续灌胃4周。实验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mmol/L)
4周后(mmol/L)
1
3.85
3.94
1
18.62
10.12
1
19.46
19.00
④得实验结论。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中有一错误,请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糖尿病大鼠血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3)请补充步骤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据表中的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5)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2点)。
26.血糖平衡有利于动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相关部位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内的___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___组成。在此过程中,支配胰岛细胞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却不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原因是___。
(2)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导致机体缺乏胰岛素而患糖尿病,这表明胰岛B细胞可能含有与此病毒的___相似的物质。
(3)为验证胰高血糖素能通过升高血糖影响动物的精神状况,某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小白鼠若干、注射器、鼠笼、胰岛素溶液、胰高血糖素溶液、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择生理状况相近的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均分成三组,并编号为A、B、C;
第二步,分别给三组小白鼠注射___,一段时间后三组小白鼠均出现休克现象;
第三步,再分别给A、B、C三组小白鼠注射___,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只小白鼠的活动状况。
[实验结果]A组小白鼠清醒稍慢,B组小白鼠清醒较快,C组小白鼠未清醒。
①补充实验步骤的相关内容。
②A组小白鼠休克后清醒的机理为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激素发挥的是调节作用,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A正确;激素不参与细胞结构的组成,B错误;二氧化碳、激素等化学物质参与人体的体液调节,C正确;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D正确.
2.答案:A
解析:部分激素是蛋白质,有的酶的化学本质是RNA,A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激素是由特定的分泌细胞产生的,因此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B、C正确;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D正确。
3.答案:D
解析:A、切除垂体,不能合成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会萎缩,A错误;
B、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若小鼠排卵增多,说明注射的提取液中含有促性腺激素,该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A错误;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B正确;肾上腺素能促进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反应灵敏等,C正确;若小鼠出现尿量减少症状,说明注射的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该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D正确。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激素的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图示过程并没有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项正确;图中显示暗信号能促进褪黑素的分泌,可推出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B项正确;下丘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促进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分泌过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相关活动,这说明褪黑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C项正确;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不利于睡眠,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能够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午餐后,食物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B错误、C正确;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功能,午餐后一段时间,该激素分泌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错误。
7.答案:D
解析:
8.答案:A
解析:引起运动性低血糖症的原因主要是运动时间长、运动前饥饿,或运动中补糖不足,导致血糖的消耗大于补充,因此,该病既与胰岛素有关,也与胰高血糖素有关,A错误、D正确;出现运动性低血糖症轻微症状时,可通过及时补充葡萄糖得以恢复,B正确;当内分泌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时,血糖的消耗过快,因此,易发生运动性低血糖症,C正确。
9.答案:C
解析: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产生的,B错误;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消化酶中包含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可见,乙组之所以待胰腺腺泡凋亡后取狗的胰,是因为胰腺腺泡细胞可以产生消化酶水解胰岛素,对实验结果有干扰,C正确;乙组的粗提取液中含有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若进行饲喂,则胰岛素会因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失去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不能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粗提取液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而应进行注射,D错误。
10.答案:D
解析: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本题中下丘脑直接控制松果体,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据图分析可知,暗信号会促进褪黑素的分泌,而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据图可知,褪黑素由松果体分泌后,经体液运输到下丘脑,反过来抑制下丘脑的活动,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褪黑素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微量注射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对促进睡眠不利,D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参与血糖调节的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接受的信号有高血糖浓度、神经递质等,A、D正确。兴奋在传出神经元和内分泌腺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岛素分泌增加可提高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C错误。
12.答案:B
解析:
13.答案:A
解析:A、寒冷会促使下丘脑X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高于正常值,B错误;
C、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下丘脑,C错误;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通过反馈作用,间接地抑制自身的合成和分泌,D错误.
故选:A.
14.答案:C
解析: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出现的尿糖并不能被完全重吸收,导致尿液浓度升高带走了大量的水分,从而使尿量增多,A错误;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其肾脏一般没有发生病变,B错误;糖尿病患者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较高,导致原尿的渗透压升高,从而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C正确;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D
解析:A、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会排斥胰岛B细胞,此过程通过效应T细胞完成,所以Ⅰ型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胰岛B细胞,A正确;
B、经过改造的D细胞具有和胰岛B细胞一样的功能,能分泌胰岛素,也能对血糖水平作出反应,B正确;
C、胰岛B细胞可以接受神经递质的刺激,神经递质在胰岛素分泌的过程中可作为信息分子,C正确;
D、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会立即被灭活,D错误。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
18.答案:D
解析: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由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能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其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B正确;①过程中,兴奋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突触结构传递到下丘脑,所以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C正确;内分泌腺如果为胰岛,则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无反馈抑制作用,D错误。
19.答案:D
解析: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摄取与贮存,而胰高血糖素不能,B错误:胰岛素被分解后,当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时,胰岛素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C错误;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特异性识别后完成的,D 正确。
20.答案:B
解析:①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故①正确;②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故②错误;③设计注射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若注射和生理盐水的血糖浓度相同,则胰岛细胞没有破坏,故③正确;④家兔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一次性吃糖过多,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也可能是肾脏重吸收能力病变,一般不作为观察的指标,故④错误;⑤测定两组家兔体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若注射的家兔体内胰岛素含量明显低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说明胰岛细胞被破坏,故⑤正确.故选:B.
21.答案:(1)反射弧 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
(2)分级 (负)反馈
(3)骨骼肌(和肝脏)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4)血糖浓度变化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解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导;兴奋在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2)运动过程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 (负)反馈调节,最终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且保持相对稳定。
(3)运动过程中产热量增加,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同时散热量也增加,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汗液增加等。
(4)运动过程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相对增加, 影响其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糖浓度变化,胰高血糖素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含量增加。
22.答案:(1)分级;生长;协同
(2)低碘饲料、人工脱碘水;抑制;促甲状腺
(3)碘的摄取
解析:(1)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调节体现的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即分级调节。垂体除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故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2)实验目的是研究碘摄入量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因此低碘组和高碘组都是实验组,两组应该在碘摄入量上存在差别,所以低碘组提供的饲料和饮水分别为低碘饲料、人工脱碘水。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碘缺乏引起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导致其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进而引起垂体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增生肿大。
(3)据表可知,高碘组甲状腺肿大,但甲状腺碘含量可维持在一定水平保持不变,说明甲状腺本身可对碘的摄取、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等过程进行调节,以防止甲状腺碘含量过高。
23.答案:(1)4 等量的 3 μ mol / L 、 10 μ mol / L 、 30 μ mol / L 染料木黄酮溶液 胰岛素含量;
(2)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胰岛素分泌影响的结果记录表
;
(3)血糖浓度高促进胰岛 β细胞分泌胰岛素 贮存和利用 延长;
解析:
24.答案:(1)等量不含硒的鼠粮
(2)B细胞和记忆(B);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的数量明显高于B、C组
(3)测定甲、乙两组小鼠的血糖浓度;等量含硒的鼠粮
解析:
25.答案:(1)健康大鼠3只改为若干只,甲、乙、丙组各有若干只大鼠
(2)血糖含量持续高于正常值
(3)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4)甲、丙、乙
(5)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至少答2点)
解析:(1)实验设计需要遵循重复性原则,以降低数据测量过程中的偶然误差,即每个处理下尽量选择多个实验对象,因此大鼠的数量应改为若干只,甲、乙、丙组各有若干只大鼠。
(2)根据糖尿病的特点可知患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持续高于正常值。
(3)实验后应观察、分析因变量,故步骤b应为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
(4)由于实验处理时随机选取1只大鼠作为甲组(血糖浓度相对正常),将另外2只制备成糖尿病大鼠并随机分成乙组和丙组(血糖浓度相对较高);结合对3组大鼠的处理和实验结果可推测梓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题表“组别”栏从上到下依次对应甲、丙、乙。
(5)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等。
26.答案:(1)突触小泡 传出神经末梢和胰岛B细胞 胰岛A、B细胞上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不同(或胰岛A细胞上没有与该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2)抗原(或蛋白质)
(3)①等量且适量的胰岛素溶液 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等量的生理盐水
②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1)神经递质是由轴突末梢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的。效应器通常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神经递质只能与突触后膜上特定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细胞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却不影响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这说明胰岛A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存在该神经递质的受体。
(2)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导致机体缺乏胰岛素而患糖尿病,这表明胰岛B细胞可能含有与此病毒的抗原(或蛋白质)相似的物质,使机体产生的识别此病毒特定抗原的抗体也能识别并破坏胰岛B细胞。
(3)为验证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进而影响动物的精神状况,首先需要获得低血糖的实验小白鼠,可通过给健康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来实现;而后需要分别给三组小白鼠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等量的葡萄糖溶液、等量的生理盐水,对比观察三组小白鼠的精神状况。其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从而使小白鼠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而补充葡萄糖可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从而使小白鼠能较快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注射生理盐水的一组因血糖浓度不能升高而持续处于休克的状态。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