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内容。能举出实例证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他们持之以恒、积极探索、勇于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
2、“板块运动说”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复习):你能说出海陆分布的一些有趣的特点吗?(①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北极地区却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片陆地;②除南极洲外,其余六大洲都是一南一北的成对分布;③大陆的形状还多是三角形的呢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承转):海陆分布的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很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新授):
出示图片一:谁能快速地在一堆破纸中找到这张纸的另一半?
(生):找形状和它吻合的那一张。
出示图片二:这一张的形状和图一完全吻合,可它是我们要找的那一半吗?问题出在哪儿呢?
(生):还应该看它们的文字能否一一对应。
出示图片三:是这一张吗?
(生):是。
出示图片四、五:你能小结一下吗?
(生):图片四能拼合,仅仅是个巧合。而图片五才说明它们原本就是一张。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出示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轮廓拼合图:
(问):历史上,是谁首先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
(生):是魏格纳很偶然发现的。
(问):结合刚才的实验,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巧合,要么原来就是同一块大陆。
(问):你能帮助魏格纳找到两块大陆上对应的“文字”吗?
(生):能找到。对应的“文字”就是古老地层和鸵鸟、海牛。(从课本图2.16和图2.17中找到的)。
(问):现在魏格纳能得出什么结论?他有什么举动吗?
(生):他确信它们原本就是一块大陆。两年后,他大胆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动画演示:2亿年前、1亿35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的海陆分布及变化过程。
(问):你能从演示中归纳“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吗?
(生):魏格纳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什么?(因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魏格纳放弃了吗?(没有)。为了进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只身一人前往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一天,不幸遇难。为他所热爱的大陆漂移的研究事业英勇献身。魏格纳虽然最终没能完全证实“大陆漂移假说”,但他那种敢于大胆想象、持之以恒地积极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激励后人进一步去积极探索。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经被人们所证实,并搞清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即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
播放有关板块运动的影片。
出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问):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问):六块大陆和六大板块的区别是什么?(大陆仅仅包括大片的陆地,而板块不仅包括陆地,还包括海洋)。
(问):那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块是什么?(太平洋板块)。
(问):请看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板块运动的方向)。
(问):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箭头的方向有哪几种模式?表示什么意思?(图中有两种模式。一种运动方向相对,表示碰撞挤压;一种运动方向相背,表示板块张裂)
现在假设同桌的两张课桌的交界就是两个板块的交界。请大家把课本合起来,课本分别代表两个板块的陆地部分,请大家演示并思考课本从课桌交界相背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由陆地变成海,进一步可能形成大洋)。再演示课本从各自的课桌中央相对移动,会发生什么现象?(大洋在不断缩小,变为海,进一步海将消失,接下来,碰撞挤压形成高山)。
你能运用刚才的演示结论来解释下列现象吗?
①、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发生张裂运动)。
②、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地中海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③、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解释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说明喜马拉雅山这个地区原来是海洋,后来,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古地中海消失,并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④、日本和英国同是岛屿国家,日本号称“地震王国”,而英国却很少地震。为什么?(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板块相互挤压、摩擦,使地壳比较活跃,并积聚大量能量,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从而形成地震。而英国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因而很少地震)。
⑤、你能说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吗?(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以前日本人是怎样来解释地震现象的呢?
播放古代和现在日本人解释地震的影片。(古代日本人认为,巨鲶和神明开战,最终神明胜利了,于是得意洋洋地站到巨鲶头上,巨鲶不服气,摆动尾巴,于是就发生了地震。现在日本人则用板块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地震)。
(问):你相信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后一种解释可信,因为这是科学)。
(问):你能总结板块运动的观点吗?(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可分为六大板块;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就如同我们指甲生长的一样慢。但是,板块运动引起的缓慢的海陆变迁和剧烈的地壳活动(如地震、火山)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巨大的力量面前,我们感到了人类的渺小。但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就束手无策吗?
出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
(问):由这幅图说明什么问题?(人类的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迁。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造自然的举动,只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且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
(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布置):填图册
附:板书设计
【教后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沧海桑田,随堂练习,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