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展开《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董福军
一、学习目标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成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
4.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差异的成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科学品质。
5.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科学、探究自然、服务人类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运用气温资料,说出某地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特点。
2.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特点。
3.用实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根据前面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由此及彼,了解等温线图的绘制原理,会阅读等温线图,分析气温分布的规律。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成因。
4.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气温的纬度分布、海陆分布和垂直分布差异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模拟实验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生活联想法、地图观察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一:用学生身边的知识──“生活小体验”导入
你能解释几个小朋友遇到的现象吗?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入二:用生活中的地理导入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这些现象反映了气温的哪种变化?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哪些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导入三:用上网百度的家乡天气预报导入
怎样观测气温呢?如何计算日平均气温、如何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呢?你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一、气温的变化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我会观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小组长负责协调大家的观点,记录员记录大家讨论的结果和对问题的困惑。
①读下图思考:日平均气温应如何计算?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又是怎样计算的?
在下面所示的多样化教学策略下,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安排学生的活动过程。
②读下图思考:气温日较差应如何计算?气温年较差又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成员讨论后,选派代表到讲台前给大家讲解、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质疑或补充。
(2)我会画图
在下图所示的教学策略下,老师可以灵活地安排学生的绘制过程,让学生在绘图中感悟气温的变化特点。
老师指导学生绘图时,也可以采用下面分步骤的探索过程。
(3)我会判读:一步一回头,老师多媒体出示下面的思考题,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前面第一章所学五带知识的联系能力。
A、B、C三地,哪里气温年较差最小?分别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疑问和收获。
(4)我会拓展:在老师的启发引导(见问题下面的温馨提示)下,小组成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以实现对刚才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
AB两地,哪个在北半球,哪个在南半球?CD两地,哪个是陆地,哪个是海洋?
温馨提示:南、北半球的判断,可以思考该半球最冷月、最热月出现在1月还是7月。海陆的判断,大家可以做一个想象实验:暑假时,到海边游泳,会感觉 (陆地/海洋)吸热快,散热快。 (陆地/海洋)吸热慢,散热慢。然后进一步进行判断。
为了让学生具备讨论的基础,老师可以在讨论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并讲解下面的模拟实验。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大家的疑问和收获。
(5)生活链接:老师多媒体出示下面的连线题,以实现知识和生活的链接。
假如你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你会正确判断北京气温的年变化特点吗?动动手,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连线吧。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完成连线,记录员记录大家的疑问和收获。
2.老师多媒体展示系统化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感悟提升。
二、气温的分布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1)我会探索:老师引导学生由等高线联想出等温线,由此及彼探索地理规律。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2)我会探究:老师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自然地收获知识和技能。
7月的北京,天气很热,假如你是北京的一名中学生,你会选择去哪里避暑呢?
探究方案一:上山的感觉会凉快一些吗?动动手,根据0.6℃/100米的气温递减率,计算一下下面这座山山顶的温度吧。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探究方案二:下海的感觉又是如何呢?海洋的夏天会比陆地凉快一些吗?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探究方案三:往两极的感觉会如何呢?极地的夏天该不会像我们这里这样热吧?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3)我会归纳:老师多媒体呈现需要学生归纳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气温分布特点的知识整合和归纳。
小组长负责整合探究的成果,形成结论,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收获和疑问。
2.老师多媒体展示多元化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感悟提升。
图片小结,情感收获
求知开启了我们的探索、发现之旅,一次愉快的科学探索之旅,让我们明白了气温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会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让我们用所学到的知识,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也会让我们感受到探索带来的快乐!
畅谈收获,感悟提升(多样化小结或板书展示,老师上课时也可以自己创造有特色的板书)
学习有限,探索无限
实践作业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气温知识,那么气温是如何观测的呢?
这是一个实践作业,同学可以结合阅读课文自学完成。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去家乡的气象台(站)尝试体验气温的观测,并与气象台(站)的专家交流对气温知识的认识,以巩固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感悟提升。
六、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以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两部分,即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感觉理论性很强,理解和感悟知识的难度都会很大,如何带领他们对这节课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并进而获得科学探索方法的体验呢?在上课一开始,我们就可以以生活中的地理或家乡的地理等多种新颖的形式引入新课,在学生感受知识魅力的同时,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培养他们热爱地理的兴趣。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都是按照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老师以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拨提升这样简单的讲课思路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自然地获取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配合必要的点拨提升,既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增强了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和感悟知识的能力。这样,我们的一节课不但顺利达成了课时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我们的最高目标──学生的发展。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同步试题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中学 宋 成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温度变化小
C.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并不一定相等
D.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下图是某气象观测站一天中四次气温的观测记录,其中能正确反映14时的气温状况的是 ( )
下图是中纬度地区7月平均气温分布略图,(①②两地纬度相同)。读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①处的平均气温低于②处
B.①②两处的平均气温相同
C.①处是海洋,②处是陆地
D.①处是陆地,②处是海洋
4.每年7月,下面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内蒙古高原昼长夜短 B.南极中山站出现极昼
C.长江进入枯水期 D.寒潮频繁南下
读“气温曲线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8时 B.12时 C.14时 D.16时
6.图中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是( )
A.31 ℃ B.24 ℃ C.12 ℃ D.7 ℃
我国面积广大,各地的自然条件也相差很大,回答7~8题
7.去年寒假,小敏去了哈尔滨滑雪,小勇则去了海南岛领略海岛风情。下图是他们拍摄的两幅照片,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类型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地势高低
8.2008年5月8日,奥运圣火在海拔高度8844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在最后一棒火炬点燃时,与珠峰同纬度,海拔约44米的长沙市的气温为28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时珠峰的气温约为( )
A.28 ℃ B.24.8 ℃ C.-28 ℃ D.-24.8 ℃
9.表示当地气候寒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海南的林娜在旅游体验中写道:“世界各地的气候真是复杂多样,没想到这里的冬天这么寒冷,气温年较差真是大……”。下列四图最能反映林娜旅游地气温变化的是( )
下图为我国东部平原四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据图完成11~12题。
11.造成四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陆差异 B.经度差异
C.地势差异 D.纬度差异
12.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的熟制可达到一年三熟 B.甲乙两地位于北方地区
C.丙丁两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D.我国南北温差夏季比冬季大
13.下面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下图是某地气温年变化图,该地的气温年较差约为( )
A.15 ℃ B.8 ℃ C.-6 ℃ D.23 ℃
(2012·梅州学业考)阅读下面的邮票:山下森林茂盛,山顶白雪皑皑,回答问题。
15.此图反映了气温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约下降( )
A.0.6 ℃ B.6 ℃ C.10 ℃ D.0.1 ℃
二、综合题
16.读某地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是___________(高温、低温)中心。
(2)如果根据气温判断地形,A点的地形应该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3)B地区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异_____;C地区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异_____。
17.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热带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______以上,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______以下,全球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 D.洋流
(3)受海陆性质的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_______气温高,冬季_______气温高。
(4)南半球20 ℃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平行,穿过_____洲、_____洲和_____洲。
(5)图中A、B、C三地相比,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是_____地,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18.下面是露天放置的两个杯子,杯子A里放的是沙子,杯子B里放的是水。认真观察早上、中午、傍晚沙子和水的温度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上图,完成下表。
| 早上( ℃) | 中午( ℃) | 傍晚( ℃) |
沙子 |
|
|
|
水 |
|
|
|
(2)这个实验分别反映的沙子和水的气温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试用上面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解析】选C。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中C图所示气温最高,即为一天中气温最高值。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3~4.【解析】3选D,4选A。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根据气温变化规律,可判断这是北半球的等温线图,7月为夏季,①地平均气温在20~22 ℃之间,平均气温高于20 ℃,②地平均气温在18~20 ℃之间,平均气温低于20 ℃,所以①地平均气温高于②地,①地是陆地,②地是海洋;此时,内蒙古高原昼长夜短,南极中山站有可能出现极夜,长江进入丰水期。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5~6.【解析】5选C,6选D。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第5题,图中所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第6题,图中这一天气温日较差是7 ℃=最高温31 ℃-最低温24 ℃。
7~8.【解析】7选C,8选D。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第7题,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我国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北方纬度高,气温低,温差大。第8题,珠峰和长沙两地相对高度约为8844米-44米=8800米,根据地势升高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两地温差为52.8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时珠峰的气温约为-24.8 ℃。
9.【解析】选A。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曲线①的气温除7、8月气温略高于0 ℃,其余各月气温都低于0 ℃,最低气温将近-40 ℃,且持续时间长,所以表示当地气候寒冷的是①。其余三图最低气温都在0 ℃以上。
10.【解析】选C。课标要求“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A图终年气温在20 ℃以上,B图冬天气温只有-5 ℃左右,不算寒冷,通过“冬天这么寒冷,气温年较差真是大”可以排除A、B。D图气温年较差较大,但冬天气温只有-5 ℃左右,不算寒冷。故选C。
11~12.【解析】11选D,12选A。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和“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项课程标准。第11题,观察四地气温曲线图特点,甲全年高温,温差小,为热带地区;乙全年气温在0 ℃以上,为亚热带地区;丙丁相比,丁的温差最大,冬寒夏热,位置偏北。这些特征反映了气温南高北低的纬度分布特点。第12题,结合我国1月0 ℃等温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的规律,可知甲乙为南方地区,丙丁为北方地区,甲地最低气温在15 ℃以上,为热带,熟制为一年三熟;四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属于季风区,其中丙丁在秦淮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从图上比较可知,四地之间对比,1月温差较大,7月温差较小,反映了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
13.【解析】选B。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所以海洋气温日较差小于陆地;晴天的白天气温上升快,晚上下降也快,所以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
14.【解析】选B。课标要求“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观察该图可知,此地的最高月平均气温约为33 ℃,最低月平均气温约为25 ℃,其气温年较差约为8 ℃。
15.【解析】选B。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此题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知识。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16.【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等温线图的判读能力。第(1)题,由等温线的变化趋势中间低、四周高,可知A点为低温中心。第(2)题,由A点气温中间低,四周高可知其海拔中间高,四周低,应为山地。第(3)题,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B地等温线密集,温差大;C地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答案:(1)低温 (2)B (3)大 小
17.【解析】此题考查了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热带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0 ℃以下,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第(2)题,从低纬到高纬随纬度的增高,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因此,纬度因素是影响气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第(3)题,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则是海洋气温高。第(4)题,从图中看出,南半球20 ℃等温线大致与南回归线平行,穿过了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第(5)题,A位于北寒带,终年寒冷;C位于热带,终年炎热;B位于北温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大。
答案:(1)20 ℃ -10 ℃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A
(3)陆地 海洋
(4)南回归线 非 大洋 南美(位置可互调)
(5)B B地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温年较差大
18.【解析】直接读装在沙子和水里的温度计早上、中午、傍晚时的气温值,可以发现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水升温慢,降温也慢。生活中的很多地理现象与此相关,如白天水里温度低,地面温度高;夜晚水里温度高,地面温度低;北半球7月份内陆气温高于海洋,1月份海洋气温高于内陆。
答案:(1)
| 早上( ℃) | 中午( ℃) | 傍晚( ℃) |
沙子 | 5 | 18 | 6 |
水 | 5 | 15 | 8 |
(2)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水升温慢,降温也慢。
(3)答案略。(符合实际即可)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优秀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