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地理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教学方式,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案例名称: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课程:初中七年级地理
设计人:冯春玲
工作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南堡开发区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0315—5658567 , 15232769855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冯春玲
一、教材分析
(一)<<海陆变迁>>在初中地理中的作用: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 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四、教学课时设计:1课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能力训练
(1)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培养
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六、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二) 教学难点
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和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板块分布的记忆。
七、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法设计
1、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重学习过程和方法”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的生成性;
(2)根据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要求;
(3)遵循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2、教法选择
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
(二)学法设计
1、逻辑推理法:根据一些生活现象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观察发现法:阅读地图,小组合作、交流,获取需要的信息;
3 、精读课文,区分和掌握理论观点。
八、教学用具
大陆的轮廓简图、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 师 生 活 动 | 设 计 依 据 | 时间分配 |
导 入 新 课
| 展示一些水生生物的化石图片,学生思考:许多水生生物的化石都是在陆地上被发掘出来的,这是什么原因? 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变化?(海陆变迁) | 利用兴趣话题引入,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 | 1分钟 |
教学程序 | 师 生 活 动 | 设 计 依 据 | 1分钟 |
新
课
教
学
| (1)案例探究: 案例1: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东海海底有古河道,请你对此作适当的解释。 案例2:科学家认为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是由海底上升而成的。假设你是科学家,你会从哪些方面寻找证据? 案例3:太平洋岛国图瓦卢被迫举国迁移 图瓦卢总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人,由9个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的环形小珊瑚岛组成,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人们将构成这个国家的九个环状珊瑚小岛称为太平洋上的“九颗闪亮明珠”并不过分,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图瓦卢真的像一个世外桃源。然而,就在本月1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并宣布他们将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 你认为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过渡提问:人类活动能否直接引起海陆变迁? 展示澳门填海造陆的动画。
辩论: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受否对人类生存有利?
(2)探究:观察非洲、南美洲轮廓,并尝试把他们拼合起来,说出自己的发现。 上个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一些陆地轮廓极为相似,似乎能够拼合起来,经过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展示动画:大陆漂移课件演示 “大陆的漂移”的过程, 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学生读图说出图中A、B、C、D代表的大洲名称。
|
提出挑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以案例探究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撞出思维的火花。分组进行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后老师提升补充,层层递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直观显示大陆漂移的过程,是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
|
教学程序 | 师 生 活 动 | 设 计 依 据 |
|
新
课
教
学 | 讨论: 为什么将鸵鸟、海牛等生物以及古底层作为非洲同南美洲当初是一块陆地的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充分证明魏格纳的说法吗?
过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地证明地壳变化的证据,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3)学生阅读“板块的运动”课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课件展示:板块分布 回答: ①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那六大板块? ②板块的运动方向是否相同? ③板块边界相互挤压、碰撞或拉伸会造成什么结果?你能否用书本模拟一下? 拿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对比板块分布让学生自己总结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状况: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因而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在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知识拓展:播放“地震”视频,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有些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地震前兆:动物反应异常;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有地光和地声。 防震措施: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躲在坚固的家具下;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
利用趣味话题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掌握难点不在于文字的不理解,而是对板块构造理论基本观点的运用。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
|
课堂练习 | 1、运用有关资料说明亚非大陆之间的红海会逐渐成为新的大洋的道理。 2、现代测量表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运用有关板块构造的知识加以解释。 3大胆猜测一下:几千万年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去美国?
|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实际运用。 |
|
课堂小结 | 总结本课知识 |
|
|
十、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 沧海桑田
1、海陆变强市不断进行着的
2、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都会导致海陆变迁
3、人类活动也对海陆变化起到影响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地球表层有板块构成,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不断运动
3、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优质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及反思,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