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六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展开三年级下册 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题 | 童年的水墨画 | 课型 | 精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教学 目标 | 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 ||||
教学 重难点 |
| ||||
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
板块一:疏通字词,了解组诗。
1)指生说一说什么是水墨画。 明确: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致的场景。课件展示一些水墨画。 2)指生说一说童诗题目意味着什么。 明确:诗人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童年生活的内容,简约却很有韵味。
明确:①这篇课文是围绕着“童年”这个主题而写的一组诗(板书:组诗),由3首小诗组成。②这三首小诗分别描写了溪边钓鱼、江上游泳和林中采蘑菇三件事。(板书:钓鱼、游泳、采蘑菇)
1)墨:笔画较多,指导学生把字拆成“黑+土”两部分。 2)染:笔画较多,首先要注意该字为上下结构,学生书写时不能写作左右结构。其次,可以把自拆成三点水、九、木子底三部分。古代染料多提取自植物,故从木;染料要加工成为液体,即染液,故从三点水;染色要反复进行多次,故有九。 3)腾:笔画较多,带着学生写一写。需注意,一则右上部分的撇要出头,二则右下部分为“马”。 4)拨:书写时注意右半边为“发”,与“拔”要做区别。
板块二:想象画面,感受诗意。 《溪边》
明确:垂柳、山溪、钓竿、人影、红蜻蜓、鱼儿、草地……
明确:绿色——垂柳、溪水、人影、草地 红色——红蜻蜓
明确:溪水平静如镜,溪边皆是苍翠的青山,青山倒映在水中,山溪便成了“绿玉带”,而人影倒映其中,自然也给染绿了。
明确:扑腾一声——鱼儿上钩的声音,还有鱼儿在草地上蹦跳的声音和孩子们钓得鱼儿的欢笑声。 师小结:诗的前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平静而美丽的山溪之景,后两句由静入动,鱼儿扑腾的声音、蹦跳的声音和孩子们的笑声,让我们感受到溪边钓鱼的喜悦和儿童的活泼。 《林中》
明确:与《溪边》一样,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后四句写的是儿童的欢笑和活动。
①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②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亮。 1)女生读句1,说一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点拨:雨后的松林干净、清亮,就像是洗完澡一样,松针上挂着的雨珠反射着雨后的阳光,亮晶晶的,给人感觉清爽、明亮。 2)男生读句2,说一说这样的修改好不好。 点拨:不好,AABB的叠词,更有节奏感,读起来富有韵律和童趣。
明确:不一样,前一次的“斗笠”写的是小蘑菇的样子,后一次的“斗笠”是去林中采蘑菇的小朋友戴的帽子,而把摘蘑菇的小朋友说成是“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想象力丰富,富有童趣。 《江上》
点拨:“水葫芦”的本意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水葫芦”加上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嬉戏的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则指的是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而这孩子绽开了笑脸,露出了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两排牙齿。
板块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戏水,或是到林中采摘小蘑菇,尽情地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内容概述,单元核心目标,单元任务群目标,单元任务群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课前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人教部编版18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18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梳理字词,检测预习,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习《溪边》,习得学法,运用妙招,自学诗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18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