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第1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第2页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十章 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十章  极地地区[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板书:二、科学考察的宝地[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04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观察回答:投影展示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教师板书:1.长城站和中山站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思考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观察课文1~4自然段、课本P105图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P106图10.8北极地区海洋取样和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以及课本P107活动2中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3)北极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比南极地区更具有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场所。因此,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样,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4)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的一些方法和基本过程,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以及科考工作的艰辛。板书:扩展探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探讨下列问题:(1)人们把南极地区称为人类巨大的固体淡水库,为什么?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给人类带来什么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2)读课本P101图10.2南极地区思考:南极地区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在图中找出南极地区最高峰的名称和高度。(3)展示从网上下载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以及在近几年对两极考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和信息。评价点拨: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学习小组边讨论、边交流、边评价点拨。(1)南极地区93%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3,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南极大陆海洋上的冰山是由于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冰川,成了南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景观。并让学生阅读课本P102阅读材料南极冰山的形成的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冰山的形成。众多的冰山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也可介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的情况,让学生探讨冰山的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等的解决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漂移在海洋上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如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就是撞上冰山后沉没的,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难。(2)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锰、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说明南极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南极地区的最高峰是文森山,海拔5140米,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山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上插上了五星红旗。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3)对于学生介绍近几年我国赴两极地区科考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应以评价为主,适当点拨补充。读图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105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并思考下列问题:(1)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2)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甲文森峰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3)在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遇到了什么困难?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评价点拨: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一方面用投影或画板图(上图)指导学生辨别国际科考队前进路线方向的变化。一方面结合在科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南极做考察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承转过渡:两极地区是世界科研的宝地,到目前为止,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在北极也建立了许多陆基综合考察站、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2003年8月22日,在中国第二次北极科考过程中,考察队员们成功地将第一套极区海洋水文卫星跟踪浮标布放在北纬78度24分、西经149度05分的一块3米厚、350平方千米的浮冰上,实现了中国极区卫星跟踪浮标零的突破。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那么,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洁净的土地呢?教师板书: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阅读讨论:先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课本P107的新闻报道和课文第1自然段,以及P108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然后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并结合P108活动1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订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如《南极条约》的签订;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对两极地区环境的保护,进而上升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板书:1.签订条约,和平利用2.共同保护,持续发展扩展引导: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讨,看看南极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南极科考队员热爱大自然,精心地保护着南极不受污染的环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不随地扔塑料袋、不随地吐痰等等,保护学校、社区和家乡的环境。[课堂小结]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尽管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它还是有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它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极大的科研价值。展示本章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归纳,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结构。[反馈练习]1.赴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    )A.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B.北半球的夏季   C.每年的7月至9月  D.9月23日前后2.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位于(    )A.南极圈以内          B.南极半岛       C.拉斯曼丘陵      D.乔治王岛3.横穿南极大陆国际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名叫(   )A.李乐诗        B.秦大河          C.金庆民        D.李华梅4.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A.海洋  B.北极地区            C.南极地区    D.大江、湖泊5.我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78年           C.1983年        D.1993年6.北极地区在科研和考察方面的重要地位在于(    )A.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B.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C.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               D.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7.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A.成群的企鹅   B.皑皑的白雪           C.多彩的极光   D.漂浮的冰山8.人们去极地的最终目的是(    )A.为了自然探险 B.为了观光旅游 C.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D.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9.阅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南极地区示意图(1)填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__________点,__________地,__________半岛;海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峡:__________。(2)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A__________,B__________。(3)在图上填出文森峰的位置并注记名称。(4)目前,已有__________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__________多个科学考察站,每年都有大批科学家在__________季赴南极考察。参考答案:1.A  2.D  3.B  4.C  5.C  6.A  7.D  8.D9.(1)南极  威尔克斯  南极  印度洋  大西洋  太平洋  罗斯海  威德尔海  德雷克海峡(2)长城站  中山站  (3)略  (4)18  140  第十章知识要点与检测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1.2003年元月,美国政府宣布,将拨款2000万美元,在南极大陆修筑一条连接麦克默多和南极点的公路,以便科学考察者和物资运输能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据下图回答问题。(1)此公路的长度最有可能是(B)A.1000米 B.1600米 C.2000米 D.2600米(2)麦克默多站位于A站东南方向。(3)美国在南极修公路的计划刚刚宣布便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南极是目前世界上人类唯一没有留下战争痕迹的地方,南极公路的建成将会使这块世界上最后的净土被毁,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2.请同学们一起收集关于极地地区的报道、图片,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内容可涉及极地地区的各方面,也可是两极地区的科考、开发、环保的科幻故事。  

    相关教案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极地地区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