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1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2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3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5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6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7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第8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7第七单元-01古诗三首-课件03,共42页。
    语文四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学习生字芙fú坤乾砚单洛蓉róngluòdānyànqiánkūn一、情境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二、作者简介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三、初读感知四、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五、理解诗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译文: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译文: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六、赏析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七、精读古诗,重点品悟1.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学习体会 “寒”,感悟“孤”,想一想,作者用这两个字想表达意思?(1)自然景物的“寒”与楚山的“孤”。 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着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2.再读诗句,把你体会到的“寒”和“孤”代入到朗读中去。3.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想一想,你认为第一句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谈谈你的体会。(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 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让他觉得寒心,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八、背诵全诗请你根据情景,填写你背诵的古诗。 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九、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第二课时《塞下曲》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中,领略到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更感受到使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卢纶的《塞下曲》,看看诗人卢纶是怎样的为我们描绘边塞风光的。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初读感知三、作者简介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中国唐朝中期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诗工于写景,形象鲜明,语言简练,边塞诗气势不凡,尚有盛唐气象,其中尤以《塞下曲》数首最为有名。四、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谋得官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五、理解诗意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②单于:匈奴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③遁:逃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译文: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①欲:想要。 ②将:率领。 ③逐:追赶。 ④骑:骑兵 译文: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六、赏析诗句1.精读古诗,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月黑雁飞高”,无月,所以天黑;雁飞高,所以寂静。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2. “月黑雁飞高” 这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渲染气氛,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由此也可见唐朝军队的英勇威武。诗并没有描写白天的战斗场面,而是直接写在月黑雁高飞夜里,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 3.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好在哪里?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七、全诗小结 全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饱含了大量的信息,激发读者产生无穷的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八、拓展延伸 唐代还有许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你还读过哪些?请你找一找,同桌相互读一读吧!《凉州词二首》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二首》唐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第三课时《墨梅》一、初读感知《墨梅》[元] 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二、作者简介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 绍兴诸暨人。著有《竹斋集》《墨梅图题诗》等。所作诗文常流露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元末隐居九里山卖画为生,所画梅花枝繁花密充满生意。 三、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作者王冕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画作为《墨梅图》,纸本,墨笔,纵31.9cm,横50.9cm。画面中一枝梅花横出,枝干秀挺,花朵疏朗。以淡墨点染花瓣,再以浓墨勾点萼蕊,墨色清润,高情逸趣溢于端。 四、理解诗意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头 :边上。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 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迹点化成的。译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译文: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五、赏析诗句 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墨梅图》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清新脱俗。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2.本诗的三四两句盛赞了墨梅怎样的品质?3.本文的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实际上有什么其他的含义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诗人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制作一个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手抄报吧!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