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商务版七上第五章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课型】新授课 【课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与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分辨城市与乡村,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结合实例说出聚落的区位(地理位置)、分布、形态以及建筑等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重点)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观察法、自学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枣庄的城乡美景。枣庄的城乡美不胜收,同学们,你是来自美丽的农村还是城市?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承转:农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聚落—人类的聚住地》 学生积极思考交流回答。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走进城乡 感受差异 一、自主学习,知聚落类型1.快速阅读课本第102页第一段,思考标画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是聚落?(2)聚落一般分为哪几个类型?2.展示枣庄地区聚落图片,判断所属聚落类型,并说明理由。 承转过度:城市和乡村是人们居住、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场所。城乡差别除了我们刚才分析的外,外观上还存在着很多差异。下面小组合作探究找差异。二、小组合作探究,描述城乡差异(一)乡村与城市景观差异1.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体验,小组讨论乡村与城市在外观上的差异,完成下表: 2.归纳总结,追问与探索:类 型房 屋道路修筑的情况商店的多少学校的多少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人口密度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其他密集度高 度乡 村 城 市 根据展示的结果进行总结:乡村和城市景观差异很大。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承转过度: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即使在乡村或城市聚落内部景观差异也很大。(二)乡村与城市内部景观差异1.结合课本103页第2-3段文字和下列图片思考 (1)聚落的人主要从事的行业农村→ 牧村 → 渔村 → 林场→ 。城市聚落→ (2)一般情况, 有乡村聚落, 有城市聚落。2.学以致用:根据图片判断城市聚落类型 3.展示点拨:大城市: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区人口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 。中小城市:指市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中小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学习,问题反馈:1.(1)聚落:人类聚居的场所(2)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2.A乡村B城市;B城市高楼林立等,A农村房屋低矮、分散;交通不便的等。 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进行成果展示 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尝试回答: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 先自主思考,后同位交流成果展示:(1)分析讨论得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聚落→工业和服务业(2)一般情况,先 有乡村聚落,后 有城市聚落。 根据图片,分析讨论得出:大城市、小城市。 简单问题自主学习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探究,让学生更系统地认识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依靠大家的智慧完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 承转过度聚落规模有大有小,生产方式各异,什么因素在影响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原因。 走进聚落 探究原因 一、 合作探究,理解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1.图中①②③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2.三处中最容易发展为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归纳与点拨: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如图中②处因位于河流交汇处而发展壮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大庆。过渡语:自然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对聚落形态有影响。二、 自主学习,知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多媒体展示,自主学习分析: 过渡: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不仅如此,它对聚落的主体设施---房屋建筑的结构、风格也有深刻的影响。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屋为何不同,主要考虑何种因素? 三、合作交流,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多媒体展示)1.这里有四处地区和四种不同结构的房屋,你能正确归类吗? 2.小组活动设计: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讨论四处地区的房屋类型适宜何种自然环境,有何特点。3.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房屋结构,进行点评。追问我们当地的房屋有何特点? 小组探讨,交流展示:①②③三处聚落的选址共同点是地形平坦、靠近河流、交通便利等。其中②处位于干流的中下游,河流交汇处地势低平,水源丰富,交通十分便利,更容易发展为城市。 学生边听边思考 学生根据展示的聚落形态图片,自主分析回答:团块状、带状;带状、点状 学生小组之间讨论,对号入座。明确:热带雨林--高架屋热带沙漠--西亚村庄极地地区— 雪屋黄土高原--窑洞 小组之间根据资料讨论房屋结构特点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代表发言。 利用图片,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分析得出结论,锻炼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理解聚落形成受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影响,初步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 分析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先让学生对号入座,形成一个直观印象,为下面分析气候和房屋结构做好准备。 借助图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老师讲解,理解更深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环境对房屋结构的影响。承转过度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聚落也不断在变化,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遗憾。让我们走进现实,保护聚落。 走进现实,关注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看视频,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聚落依次播放世界文化遗产图片:水城威尼斯、雅典卫城、古罗马斗兽场、埃及狮身人面像,中国文化遗产图片:布达拉宫、丽江古城、长城,山东文化遗产图片:曲阜三孔。思考:为什么要保护这些传统聚落? 二、自主分析图片,了解聚落的变化.展示被破坏的长城和圆明园 过渡:传统聚落是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回音,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聚落文化遗产,通过保护,今后会更加美丽。我们如何把自己的家乡建设的也十分美丽呢?三、各抒己见,谈家乡聚落的建设与保护展示:教师点拨: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发展与保护要协调 学生欣赏世界遗产名录。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对于这些民居,我们该如何保护? 通过观看我们家乡城市过去、现在、将来的三幅景观图片,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各抒己见,完成:[创造未来] 学生通过欣赏世界遗产名录,感受其文化价值。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保护聚落文化遗产的意义,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应相互统一、协调发展。 走进家乡,关注身边的地理,增强责任意识。 课堂小结 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当堂检测: 1.(目标1)关于聚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聚落B.聚落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C.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D.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2. (目标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 ②资源 ③土壤 ④水源 ⑤气候 ⑥植被 ⑦地质 ⑧交通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②③④⑤ D 全部都是3.(目标3)下列有关聚落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如果不对传统聚落加以保护,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应该尽力保护那些具有传统特色、民族特色的聚落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那些较为破旧的聚落应当拆除,以利于美化环境4.目标(1.2)综合题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为乡村聚落 聚落。2、图二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3、图三甲、乙、丙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相结合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图片资料,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力求使知识呈现更加直观化和生活化。在问题设计上力求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层次性,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本节课内容与生活体验联系密切,取材于实际,应用与生活身边地理,在知识点的理解上力求生动活泼的基础上完成。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优秀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总体设计主题,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