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期末模拟试卷(完整)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期末模拟试卷(完整),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期末模拟试卷(完整)(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物质的用途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 B.焦炭用于冶炼金属C.干冰用于灭火 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部分操作如图,其中正确的是A.检查气密性 B.取用大理石C.倾倒稀盐酸 D.验满二氧化碳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宏观现象微观解释A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B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向塑料袋中滴加少量酒精,挤瘪密封,放在热水中,塑料袋很快鼓起酒精分子受热后体积变大A.A B.B C.C D.D4、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A.过滤食盐水 B.CO2的验满C.检查装置气密性 D.液体的加热5、CCTV—2有一档节目《是真的吗?》。下列哪个选项是真的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原子变成离子后核外电子层数不会增加C.氧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D.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变红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B.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则可用作粮食和仪器仓库的保护气D.稀有气体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电光源7、如图装置若用来收集气体,要求该气体A.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 B.密度和空气密度相差较大C.不溶于水 D.对空气无污染8、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B.石墨用作电极材料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空气中的水和:________(填化学式),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2)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在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水方法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3)硫酸工厂排放的尾气中常含有SO2等有害气体,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4)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利用化石燃料也造成不良影响。氢气作为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优点有_______(答一条)。(5)为了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可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作为汽车燃料。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2、现有白磷、氧气、一氧化碳、氧化铜,盐酸溶液、高锰酸钾,大理石等七种物质,请从中选择恰当的物质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不能重复使用)(1)能发生自燃的反应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3)有铜生成的反应_______________。(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_____________。3、碳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利用是世界关注的热点。(1)认识“碳”Ⅰ、石墨与______(填写物质名称)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从石墨中分离出单层石墨片〔石墨烯)是目前人工制得的最薄材料,单层石墨片中碳元素以______存在〔填“游离态”或“化合态”)。Ⅱ、CO2与C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______。(2)“碳”排放Ⅰ、煤、______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CO2,过多的CO2排放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_____。Ⅱ、提倡“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以下建议可行的是______。A.提倡使用共享单车出行 B.推广使用光伏发电C.提倡使用可循环购物袋 D.禁止使用化石燃料(3)“碳”捕捉Ⅰ、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是因为压强增大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Ⅱ、石灰石循环法捕集CO2(如下图所示)使空气中CO2含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设想的优点有______(填字母)A.原料可循环利用 B.有效利用太阳能 C.可全天候使用(4)“碳”转化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如下:Ⅰ、在框内补充丙的微观棋型图______。Ⅱ、反应难点之一是破坏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稳定结构,分为______(填微粒名称)并重新组合。Ⅲ、0.1mol二氧化碳中约含______个碳原子(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含氧元素的质量为______g。4、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简易净水器中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的作用是______。(2)使用电动车可以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的排放,这些物质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造成酸雨的是______。(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 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优化建筑设计,研制新型保温材料5、吸烟有害健康,香烟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___________,这种气体可以做燃料,请写出它做燃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6、取一个容积1~1.1 L的空塑料瓶,剪去瓶底, 在瓶盖上打二个孔.在孔中插根等粗的塑料吸管,四周用胶带密封,拧紧瓶盖,将瓶倒置,向瓶内由下而上放置过滤层.如图所示.制成一个简易的净水器,取一个干净容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现象。(1)在厨房内取一小匙食盐将其溶解在一杯水中。搅拌,食盐溶解后盐水是无色的。尝一下有_______ 味,然后从简易净水器上部倒入,在下端管口接水后再尝一下,与原来盐水比较,其味道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2)取少量泥沙放在一杯自来水中.经搅拌观察到水变浑浊,将其从简易净水器上部倒入,在下端管口接水,观察到水变__________。分析与思考:(3)简易净水器有过滤净化的作用,可以除去________,不能除去_________。(4)若将硬水通过简易净水器,能否变成软水,为什么?___________。实验结论:(5)简易净水器可以将水_________,但不能得到___________水。7、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1)碳还原氧化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1)“天问一号”探测器今年五月在火星着落。火星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和少量水蒸气等气体,水蒸气中元素的存在形态是___________(填“游离态”或“化合态”),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加剧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2)我国三名航天员进驻“太空之家”,开启半年太空生活。为降低太空辐射对航天员产生的伤害,航天员需要适当补充维生素 C,维生素 C(化学式为 C6H8O6)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物,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1mol 维生素C 中约含___________个分子,含___________克氢元素。9、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1)从宏观组成上分析,金刚石、石墨都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属于___________(填“单质”“化合物”或“氧化物”)。(2)从微观结构上分析,金刚石、石墨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但是两者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3)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石墨在生产生活中的一条重要应用是__________。10、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碳单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物质之一、图中①、②、③对应三种碳的单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②③分别为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示意图,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通常用来___,而石墨具有导电性,通常用来作______,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_____变化(填“物理”或者“化学”)。(2)X、Y、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X是有毒气体,Y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Z的化学式________。②写出Y→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3)甲和乙在催化剂、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丙,三种物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三、计算题(每小题4分,共计36分)1、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如图1某品牌碳酸钙药片中碳酸钙的含量,他们取了4片药片,捣碎后,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2(杂质不含钙元素也不参与反应)。请回答:(1)计算每片药片中碳酸钙的质量。(2)该药片中钙元素含量是 ___________(“真实”或“虚假”)的。2、为了测定某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甲、乙、丙三位同学利用该大理石样品与稀盐酸反应,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同学甲乙丙所用样品质量/g202025所用稀盐酸质量/g12010080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总质量/g135.6m100.6(1)从上表数据分析,当所取样品与所用稀盐酸的质量比=________时(化为最简整数比)表明样品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2)m的值为________。(3)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2.5g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盐酸(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为4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序号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剩余固体的质量(g)1105.5210m3101.2410n(1)上表中m 为___________ n为___________。(2)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___________次实验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3)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4)足量盐酸与100t这种石灰石反应,能得到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过程)5、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其它物质反应,受热也不分解)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请根据以下信息回答问题:(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生成CO2的质量是___________。(3)m的数值为___________。(4)根据求得的CO2的质量列出求解氯化氢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___。(5)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_。6、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8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为4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序号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剩余固体的质量(g)1105.5210m3101.2410n(1)上表中m为 ______,n为 ________。(2)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 _________次实验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3)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7、小红同学知道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她收集了5.5g的干燥鸡蛋壳,研碎后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烧杯和稀盐酸总质量为150g。充分反应后,烧杯和剩余物总质量为153.3g。请计算:(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2)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8、我市民新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表: 反应前反应后实验数据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石灰石样品的质量烧杯和其中混合物的质量120g12.5g128.1g(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求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______g。(2)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3)完全煅烧250t该石灰石可制得含杂质生石灰的质量是______。9、为检验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该样品25g放入烧杯,将100g稀盐酸分5次加入烧杯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实验次数12345稀盐酸质量/g2020202020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g42.8a78.496.2116.2(1)表中a=______;(2)反应结束后,生成CO2的质量是______g;(3)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4)请在下图中画出生成CO2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标上必要的数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期末考试卷【最新】,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期末模拟试卷【A4打印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期末试卷(学生专用),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