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一) 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一) 习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富贵不能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
一、《论语》十二章
(一)(2020·内蒙古包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论语》八章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③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④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
⑤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⑧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博学而笃志( )
(2)即之也温(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找出文中与“人不知而不愠”意思相近的一章,说明此章中君子具有怎样的品德。
4.阅读⑦⑧章,概括“君子”与“小人”有哪些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传不习乎( )
(2)饭疏食,饮水( )
(3)择其善者而从之( )
(4)三军可夺帅也( )
2.“之”常用作代词,写出下面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1)学而时习之( )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3)曲肱而枕之(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5.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二、陋室铭
(2017·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注]。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谈笑有鸿儒( )
(4)无案牍之劳形( )
(5)子欲居九夷(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三、爱莲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独守贞择禄,不类他卉。置之盆中,携近书案间,自有一种善气迎人。兰之品类最多,色色俱可去俗,当为珍之,以作盆玩。若置之庭砌,与众草为伍,既不能舒其志,亦无所见其长,何异士之困穷不遇者哉?
(选自黄图珌《赏花》,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濯清涟而不妖( )
(2)亭亭净植( )
(3)陶后鲜有闻( )
(4)色色俱可去俗( )
(5)若置之庭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何异士之困穷不遇者哉?
3.两文的作者都喜欢赏花,分别提出怎样的观赏方式?
4.莲花和兰花都具有君子之风,由此可见,君子应有怎样的品格?
四、河中石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①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②戴嵩:唐代画家。③拊掌:拍手。④搐(chù):抽缩。⑤掉:摆动,摇。
1.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至石之半 有牧童见之
B.当求之于上流 织当问婢
C.乃石性坚重 今乃掉尾而斗
D.然则天下之事 处士笑而然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可据理臆断欤?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4.下列对两文理解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
A.讲学家要找石兽的人到上游去寻找,老河兵要找石兽的人到下游去寻找。
B.牧童“笑”的原因是: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C.【甲】文“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物理”与现代物理学科的“物理”意思是一样的。
D.【乙】文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中的“奴”与“婢”都是指的丫鬟。
五、三峡
(一)(2020·重庆B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三 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
(2)至于夏水襄陵( )
(3)沿溯阻绝( )
(4)虽乘奔御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4.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③,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时如牛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注]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瀵:水源自地下喷涌而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4)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3.两则文字都写到了水景,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特点?
4.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六、答谢中书书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第1~4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语句“ ”中。
七、记承天寺夜游
(2020·山东聊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
(2)念无与为乐者( )
(3)共买食之( )
(4)饮酒但饮湿(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八、富贵不能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3)得志,与民由之( )
(4)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 )
(5)遂之北地田牧(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3.【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什么?
4.联系【甲】文,说说【乙】文中的马援能否算作“大丈夫”。
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②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至明年③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会稽:会稽山,地名。②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③明年:第二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管夷吾举于士( )
(2)空乏其身( )
(3)而后喻( )
(4)越王勾践反国( )
(5)身自耕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女忘会稽之耻邪?
3.【甲】文中具体写“死于安乐”的句子是“① ”,【乙】文故事内容可以用成语“② ”来概括。
4.【乙】文中的越王勾践和甲文第一段所提到的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行拂乱其所为(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4)使使者来谒之( )
(5)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3.通过论证,两段文字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甲】文得出的结论是 ,
【乙】文得出的结论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
4.【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在【乙】文中在赵襄子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十、桃花源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相命①肆②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⑦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节选自《桃花源诗》)
注①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②肆:致力。③菽稷:泛指粮食作物。④艺:种植。⑤靡:没有。⑥暧:遮蔽。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仿佛若有光(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便要还家( )
(4)此中人语云( )
(5)日入从所憩(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3.两文都描写世外桃源,很多内容是相互照应的。请你分别从两文中找出两处照应的句子。
4.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十一、小石潭记
(一)(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⑥记》)
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悄怆幽邃( )
(2)而犹不忍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游人坐欹岩下望
4.【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 ,【乙】文突出了水的 。(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 。
5.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下见小潭(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不可久居( )
(4)与之图事( )
(5)与同辈七人俱贬(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王叔文、韦执宜用事,尤奇待宗元。
3.【甲】文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潭中景物;第三段写 ;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可用一个“ ”字概括。
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柳宗元“凄神”“悄怆”的原因。
十二、北冥有鱼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上李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丈夫②未可轻年少。
注①宣父:孔子。②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北冥有鱼( )
(2)志怪者也(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扶摇直上九万里( )
(5)丈夫未可轻年少(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3.两文都运用了 和 的写法,描绘了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
4.两文都塑造了大鹏的形象,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北冥有鱼》)
【乙】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柟梓豫章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②也。及其得柘棘枳枸③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节选自《庄子·山木》)
注①柟梓豫章:都是端直好木。②眄睨:斜视。③柘棘枳枸:都是有刺的小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名为鲲( )
(2)志怪者也( )
(3)野马也,尘埃也( )
(4)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 )
(5)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未足以逞其能也。
3.【甲】【乙】两文段都寓理于事,共同表达了 的观点。
4.【甲】【乙】两个文段在塑造形象时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一、《论语》十二章
(一)1.(1)坚定 (2)接近(走近,靠近)
2.(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君子说话要谨慎寡言,但是做事要敏捷。
3.第③章,君子注重提高自身修养而不重名望。
4.君子安于贫困,坚守道义;小人则看重利益,会因私利而胡作非为。
(二)1.(1)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2)吃 (3)好的方面,优点 (4)军队
2.(1)知识 (2)学问和事业 (3)胳膊 (4)善者(优点)
3.(1)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君子品质。
5.示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由:君子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志向坚定,坚守气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二、陋室铭
1.(1)出名,有名 (2)这 (3)博学的人 (4)官府文书(或“官府公文”) (5)想,想要
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有人说:“(那个地方)简陋,怎么能居住呢?”
3.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4.君子应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等情操。
参考译文 【乙】孔子想到边远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个地方)简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爱莲说
1.(1)洗 (2)竖立 (3)少 (4)都 (5)放置,摆放
2.(1)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喜欢牡丹的人应该有很多。)
(2)(这)和志士处于困境中不被器重有什么两样呢?
3.【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乙】置之盆中,携近书案间。
4.君子应洁身自好、坚贞脱俗、庄重质朴、正直不苟、通达事理。
四、河中石兽
1.B
2.B
3.(1)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或:怎么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呢?)
(2)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上百件。
4.B
参考译文 【乙】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上百件。有戴嵩画的牛(《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他)晒书画,有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大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角斗,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五、三峡
(一)1.(1)同“缺”,空隙、缺口 (2)冲上、漫上 (3)逆流而上 (4)这里指飞奔的马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或: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3.B 解析 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山高”“回环曲折”的特点。
4.“链接材料”表现了瞿塘峡的凶险;选文第④段表现了三峡秋景的肃杀、凄异。
(二)1.(1)完全没有 (2)甚,很 (3)消失 (4)看
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发的雾气。
3.【甲】文:水流湍急,清澈碧绿。【乙】文:水势浩大,璀璨透明。
4.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参考译文 【乙】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它向下正对着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发的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六、答谢中书书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睡觉 (4)只是
3.(1)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记承天寺夜游
1.(1)高兴的样子 (2)考虑,想到 (3)吃 (4)只,仅
2.(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2)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
3.B
4.示例 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在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
参考译文 【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汤饼的人,于是兄弟二人一起买了汤饼来吃。(汤饼)粗陋而难以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饮酒只润湿嘴巴’(的风格)罢了。”
八、富贵不能淫
1.(1)同“汝”,你 (2)泛指妇女 (3)遵从 (4)辞别 (5)到
2.(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意思对即可)
3.“广居”比喻“仁”,“正位”比喻“礼”,“大道”比喻“义”。
4.马援能称作“大丈夫”。他穷困的时候志向更加坚定,做到了“贫贱不能移”;有钱的时候,视金钱为粪土,把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做到了“富贵不能淫”。
参考译文 【乙】马援年轻时,因家庭贫困,辞别哥哥马况,准备到边郡一带种田放牧。马况说:“你是大器晚成的人,能工巧匠不把未雕琢的玉石拿给人看,权且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于是马援到北地种田放牧。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立志,穷困的时候应当更加坚定,年老的时候应当更加雄壮。”后来,他拥有数千头牲畜,数万斛粮食。不久(他)又感叹说:“凡是增长财富,可贵之处在于能够赈济施舍,否则的话,(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他把全部家产分送给亲友故旧。
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1.(1)狱官 (2)财资缺乏 (3)了解、明白 (4)同“返”,返回 (5)亲自
2.(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你忘记会稽山的耻辱了吗?
3.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卧薪尝胆
4.共同点:经过艰苦磨炼(经历艰难困苦)后成就事业。
启示:略(能围绕“逆境能使人受到磨炼而成长”“发愤图强”“勇于面对困难挫折”等回答皆可)
参考译文 【乙】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就亲身受苦,忧心思虑,将苦胆悬挂在座位上,坐着躺着都时时仰尝苦胆,饮食也要尝尝苦胆。说:“你忘记会稽山的耻辱了吗?”他亲自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不穿华丽衣服,屈身卑躬地尊敬贤人,优厚地招待宾客,救济贫穷的人,吊唁死去的人,与百姓共同劳动。……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越国讨伐吴国。吴国军队被打败。
(二)1.(1)选拔、任用 (2)违背 (3)同“横”,梗塞、不顺 (4)禀告,报告 (5)长江黄河
2.(1)用这样的方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2)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前提。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4.示例 【乙】文中赵襄子取得“一朝而两城下”的胜利之后仍然忧虑,并反思自己的德行,后来赵氏得以昌盛,这体现了【甲】文中“生于忧患”的观点。
参考译文 【乙】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老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捏成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德,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前提。
十、桃花源记
1.(1)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类 (3)同“邀”,邀请 (4)告诉 (5)休息
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村落间)可以相互听到。
(2)春天收取蚕丝,秋天(粮食)成熟了(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3.示例 【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乙】文“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照应;【甲】文“鸡犬相闻”与【乙】文“鸡犬互鸣吠”照应。
4.①环境优美;②生活安宁、富足;③民风淳朴。
十一、小石潭记
(一)1.(1)深 (2)离开
2.(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3.游人/坐欹岩/下望
4.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5.【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乙】从庙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铺的小路。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条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游人们有的坐在岩石上,有的斜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二)1.(1)向下 (2)大约 (3)停留 (4)商议、谋划 (5)都、一起
2.(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2)王叔文、韦执谊掌权,二人尤其器重礼遇柳宗元。
3.石潭源流 清
4.一是潭上凄清环境的触发,二是自己被多次贬官。
参考译文 【乙】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二人尤其器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秘密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二、北冥有鱼
(一)1.(1)同“溟”,海 (2)怪异的事物 (3)气息,这里指风 (4)旋风 (5)轻视
2.(1)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当时的人见我老是唱高调,听了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不已。
3.夸张 想象(意思对即可)
4.【甲】文通过大鹏展翅奋飞的形象,阐明了“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乙】文借大鹏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
(二)1.(1)大鱼名 (2)记载 (3)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4)称王 (5)等到
2.(1)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2)不能充分施展它们的才能。
3.万物的活动是有所凭借的(意思对即可)
4.【甲】文段在塑造大鹏鸟的形象时,运用了比喻、夸张、想象的写作手法;【乙】文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了腾猿的形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二) 习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虽有嘉肴,马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六 说明文阅读(一) 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十 写作 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