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二) 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二) 习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虽有嘉肴,马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鱼我所欲也,送东阳马生序,曹刿论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
十三、虽有嘉肴
(2020·四川凉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1.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
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
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
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
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十四、马说
(一)(2020·黔西南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①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②。”陈曰:“武王式③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②廨:官署。③式:同“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才美不外见( )
(2)策之不以其道( )
(3)登车揽辔( )
(4)吾之礼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二)(2020·湖北荆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十五、岳阳楼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是进亦忧( )
(3)微斯人( )
(4)民亦乐其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甲】文中“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不以物喜( )
(3)然则何时而乐耶?( )
(4)为众所嫉( )
(5)子京忽以书抵仲淹(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正患无隙以规之。
3.【乙】文中直接表明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目的的句子是“① ”,【甲】文中委婉表明这一目的的句子是“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十六、醉翁亭记
(2020·吉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醉翁之意不在酒( )
(2)佳木秀而繁阴( )
(3)负者歌于途( )
(4)树林阴翳( )
3.依据图示,完成以下任务。
(此图依文意勾画,非实际地图)
(1)“环滁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写出滁州地域环境怎样的特点?
(2)远望琅琊山,特点鲜明,请概括成四字短语填写在方格中。
4.阅读本文,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概括,这是一座怎样的亭子。
例:从“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见,这是一座“友情(谊)之亭”。
5.文中写景、写滁人与写太守有什么关系?
十七、湖心亭看雪
(2019·山西)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1~4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浅草才能没马蹄( )
(2)天与云与山与水(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 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别具匠心
D.余拏一小舟 不遗余力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 。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 , 。
4.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 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十八、鱼我所欲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①与亡②孰病③?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④。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选自《道德经》)
注①得:指名利。②亡:指丧失性命。③病:有害。④亡:丢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蹴尔而与之(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
(4)名与身孰亲( )
(5)身与货孰多(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甲】文中的“失其本心”的具体表现是“ ”。
4.【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①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注①曾子:名参,儒家代表人物。②致邑:给一座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所恶有甚于死者(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曾子衣弊衣以耕( )
(5)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3.【甲】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个句子是“ ”;【乙】文中,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原因是“ ”。
4.说说你从【甲】【乙】获得的启示。
十九、送东阳马生序
(一)(2020·甘肃天水)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第1~4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持汤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腰白玉之环( )
(4)弗之怠(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结合文中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4.与当年作者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苦乐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①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②怒,不贰③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④。”
(选自《史记》)
注①蚤:同“早”。②迁:转移。③贰:重复。④亡:同“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右备容臭( )
(4)门人益亲( )
(5)不贰过(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3.两文都叙述了人物求学的故事,【甲】文采用第一人称,交代求学的“ ”(用原文中一个词填空);【乙】文采用第 人称叙述,突出颜回的好学。
4.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十、曹刿论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召公奭①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②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③咏之,作《甘棠》之诗。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召公奭(shì):姓姬名奭,周武王之臣。因封于召(在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周代燕国的始祖。②侯伯:古代五等爵位中第二等称侯,第三等称伯。此泛指贵族。③哥:同“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齐师伐我( )
(2)弗敢加也( )
(3)神弗福也( )
(4)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 )
(5)召公卒(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
3.【甲】文中,曹刿的形象可用“ ”一词概括;【乙】文中写召公,突出的中心是“ ”。
4.为政之要在于取信于民。请结合【甲】【乙】两文说一说这种思想在鲁庄公、召公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二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邹忌子见(王)三月而受相印。淳于髡见之曰:“善说哉!髡有愚志,愿陈诸前。”邹忌子曰:“谨受教。”淳于髡曰:“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淳于髡曰:“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邹忌子曰:“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之妻私臣( )
(2)王之蔽甚矣( )
(3)期年之后( )
(4)善说哉( )
(5)琴瑟不较(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髡有愚志,愿陈诸前。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邹忌的形象。
5.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二十二、出师表
(一)(2020·湖北黄冈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②深矣常有以自下③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①御:马夫。②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③自下:谦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性行淑均( )
(2)拥大盖,策驷马( )
(3)身相齐国( )
(4)晏子怪而问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愚以为宫中之事
晏子荐以为大夫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
C.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其夫为相御
其后夫自损抑
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5.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的名相,请结合文段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
(1)诸葛亮的标准:
(2)晏子的标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①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②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③,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④奸谗以厚风俗。
注①伏:对皇帝上表时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辞。②何期:谁料。③寰宇:天下。④屏黜:摒弃废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2)臣本布衣(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兴师北伐( )
(5)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3.【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 ”的建议,【乙】文中能体现这一建议的句子是“
”。
4.结合两文内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诸葛亮的形象。
二十三、伯牙善鼓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乙】凡音①,生于人心者也。乐②者,通于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是故知声③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④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⑤,非致⑥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有删改)
注①音:歌曲。②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③声:这里指声音。④审:仔细观察。⑤食飨(xiǎnɡ)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祖宗祭祀或招待宾客。⑥致:极。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钟子期善听( )
(2)峨峨兮若泰山( )
(3)卒逢暴雨( )
(4)众庶是也( )
(5)将以教民知好恶(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4.【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
参考答案
十三、虽有嘉肴
1.A 2.D
3.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十四、马说
(一)1.(1)同“现”,表现 (2)正确方法 (3)缰绳 (4)贤士
2.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二)1.D 2.C 3.A
4.(1)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十五、岳阳楼记
(一)1.(1)思想(感情) (2)指“居庙堂之高” (3)没有 (4)以……为乐
2.(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然而这样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意思相近即可)
(二)1.(1)曾经 (2)因为 (3)如此……那么 (4)被 (5)信
2.(1)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忧他的君王。
(2)(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
3.①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4.①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③真诚友善、欣赏才情的交友原则;④为人谦虚、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处事态度。
十六、醉翁亭记
1.宋(或北宋) 文学(或政治 或史学)
2.(1)意趣,情趣 (2)茂盛 (3)道路(或路途) (4)遮盖(或遮蔽)
3.(1)滁州周围群山环抱。(或:环绕滁州的都是山。或:滁州四围多山。亦可答“滁州处于盆地中”或“滁州处于山地中央”。)
(2)蔚然深秀
4.示例 ①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造型奇巧之亭”;②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见,这是一座“山水情趣之亭”;③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可见,这是一座“太守之亭”;④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可见,这是一座“醉翁之亭”;⑤从“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见,这是一座“环境优美之亭”;⑥从“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见,这是一座“宴饮之亭”(或“欢乐之亭”);⑦从“醉能同其乐”可见,这是一座“与民同乐之亭”。
5.写滁州风景优美,是为写太守与百姓出游做铺垫;写滁州百姓出游是为写太守做铺垫,说明此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和乐,这是太守励精图治、治理有方的结果,作者借此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十七、湖心亭看雪
1.(1)mò (2)yǔ
2.B
3.(1)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春日(或“初春”“春季”等) 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游”等)
十八、鱼我所欲也
(一)1.(1)踩踏 (2)同“向”,先前、从前 (3)停止 (4)何,谁 (5)财物
2.(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2)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甲】:人不可丧失羞恶之心(或本心)。【乙】:知足常乐(或适可而止)。
(二)1.(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讨厌,憎恨 (3)同“避”,躲避 (4)穿着 (5)保全
2.(1)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2)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4.示例 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十九、送东阳马生序
(一)1.(1)热水 (2)同“披”,穿 (3)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4)抄录书
2.(1)寄居在旅店里,店主人每天给(我)两顿饭吃,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
(2)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不羡慕他们。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4.优越条件:吃穿无忧,有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丰富,信息灵通等。苦乐观:我们要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二)1.(1)浇 (2)绣花的衣服 (3)香气 (4)更加 (5)犯过错
2.(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3.艰 三
4.【甲】文将“我”学习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突出“我”求学的艰辛;【乙】文写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从侧面衬托颜回的好学。
参考译文 【乙】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二十、曹刿论战
1.(1)军队 (2)虚夸,夸大 (3)赐福,保佑 (4)从 (5)死
2.(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召公巡视乡村城邑,有一棵棠梨树,召公就在树的下面断案理事。
3.远谋 (甚)得兆民和
4.示例 鲁庄公认为要公平对待百姓的事,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能处理得合情合理。召公到乡村城镇去巡察,在棠梨树下判断官司,处理政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受到人们的爱戴。
参考译文 【乙】召公奭和周王室同姓,姓姬。周武王灭亡商纣王,封召公在北燕。召公治理西方,很受广大人民的拥戴。召公巡视乡村城邑,有一棵棠梨树,召公就在树的下面断案理事。从侯爵、伯爵到平民都得到了适当的安置,没有失业的。召公去世后,民众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着那棵棠梨树,不敢砍伐,歌咏他,作了名为《甘棠》的诗篇。
二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1.(1)偏爱 (2)蒙蔽,这里指受的蒙蔽 (3)满一年 (4)擅长 (5)校准(校整)
2.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
3.(1)能够在公众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2)我有些愚蠢的见解,希望在你面前讲说。
4.忠君爱国、冷静清醒、善于劝谏、有胆有识、虚心纳谏。(写出其中四个即可)
5.向别人提建议,要方式委婉,便于对方接受;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知错能改。(大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邹忌子拜见威王,三个月后便受了齐国的相印。淳于髡拜见邹忌,说道:“你擅长游说啊!我有些愚蠢的见解,希望在你面前讲说。”邹忌子说:“(我)恭敬地接受教导。”淳于髡说:“狐皮衣服虽然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的皮去补补。”邹忌子说:“谨听教导,请让我谨慎地选择君子,不使小人间杂在里面。”淳于髡说:“大车如果不校验,便不能担负经常的载重任务;琴瑟如果不校整,便不能形成和谐的五音。”邹忌子说:“谨听教导,请让我精心制订法律并督察惩处奸诈的官吏。”
二十二、出师表
(一)1.(1)善良公正 (2)驾驭(驾着) (3)担任相国(当国相) (4)感到奇怪(对……感到奇怪)
2.B
3.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4.(1)都拿来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将士们团结和睦,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德才高低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
(2)而(通过)你的表现,(可以看出你)自认为很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开(离婚)。
5.(1)忠贞纯正;忠诚报国;能干公正;久经锻炼与考验。(2)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改正。(知错能改)或:做人谦恭,不张扬。
(二)1.(1)这里表示原因 (2)平民 (3)拜访 (4)军队 (5)使……淳厚
2.(1)因此感奋激发,于是答应先帝竭尽全力奔走效劳。
(2)谁料到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
3.亲贤臣,远小人 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4.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淡泊名利、知恩图报、尽职尽责(忠心耿耿)。
参考译文 【乙】伏念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病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廷,把那些奸臣谗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二十三、伯牙善鼓琴
1.(1)擅长 (2)山高的样子 (3)同“猝”,突然 (4)普通人 (5)懂得
2.(1)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点明他的旨趣。
(2)礼仪和理乐都通晓,叫作有德。
3.“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4.【甲】爱好音乐。【乙】将以教民知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三 名著导读(二) 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八 文言文阅读(一) 习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陋室铭,爱莲说,河中石兽,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富贵不能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四 记叙文阅读(二) 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