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构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设计(二)学习目标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课本上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1.地域文化概况(1)含义(2)特点(3)体现:城乡景观的差异(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丘陵地区的“宅高田低”中蕴含的地域文化(2)南方传统土楼中蕴含的地域文化3.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镇的色调和色彩中蕴含的地域文化(2)城镇建筑反映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3)城镇的空间格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说明:结合教材,分组讨论“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有哪些地域文化特点?特点具体表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外墙 内墙 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建筑选址 建筑景观 建筑造型 土楼作用 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东辣西酸”蕴含的地域文化中国饮食口味,除南甜北咸之外,还有东辣西酸之说。这里的“东”是指太行山以东,“西”是指太行山以西。(一)东辣的地理成因我国东部地处沿海,包括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地处非“东”之地的潮湿地区,也有很多地方喜食辣,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也基于此。贵州人为什么特别爱吃辣椒,其饮食习惯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贵州地处山区,雨多潮湿寒冷,以前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是“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的下雨像过冬”;二是“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两句话里反映出了贵州的雨多,而且下雨时特别阴冷,空气湿度大,生活在贵州而又在北方度过冬天的人都会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北方天再冷,风再大,只要是穿好衣服,带好围巾就不会感觉到冷了,但是在贵州总是会觉得是从身体里面往外冷,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去湿。(二)西酸的地理成因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太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食醋等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俗话说:酒是陈的香,而山西的老陈醋同样驰名中外!——3年陈酿、5年陈酿,甚至10年陈酿。课堂探究案例探究一: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景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语。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案例探究二: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 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 因素有关。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思维导图构建】 核心素养专练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据此回答3~4题。3.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黄海沿岸C.海南岛山区 D.东北平原4.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A.高寒缺氧 B.潮湿、多虫鼠C.多火山、地震 D.干旱缺水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源来源。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D.山西人对水敬畏(3)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4)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怎样的气候特点。分析这种结构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案例探究一(1)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族群中传播。案例探究二(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2)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核心素养专练1.D 2.B 3.C 4.B5.(1)大气降水。(2)B(3)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足的问题。(4)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课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主学习,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展示,自主学习,典型案例,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