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原卷版).docx
    • 解析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解析版).docx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原卷版)第1页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原卷版)第2页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原卷版)第3页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解析版)第1页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解析版)第2页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

    展开

    这是一份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文件包含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解析版docx、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第一辑
    语文·第二模拟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1·山东·济南一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年02月22日《文学报》)
    材料二:
    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
    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作文。
    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
    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
    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摘编自2021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
    B.《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新的突破。
    C.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D.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不足。
    B.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C.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侧重于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
    B.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C.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
    D.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
    4.材料一是对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的评论文章,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4分)
    5.“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案】
    1.B
    2.C
    3.D
    4.①小说主题:关注人生、命运、时代。②题材创新: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③叙述特色: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④艺术效果: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5.①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②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③促进语文和文学“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错误,材料一原文表述:“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
    C.“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错误,从文中来看,这是互联网上“群嘲”观点。
    D.“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错误,材料二原文“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余华小说……”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原文:“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说的是《活着》,不是余华的小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讨论高考作文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在材料最后给出的观点是“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据此二者之间既是独立,又可相互促进。
    A、B、C三项都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D.“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体现了该观点。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结合“《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可知,小说的主题:关注人生、命运、时代。
    结合“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可知,小说题材创新: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前作少有着墨的清末年代。
    结合“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可知,小说的叙述特色是:承续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故事。
    结合“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可知,小说的艺术效果是:忠实叙述、耐心聆听,令读者产生共鸣,具有独特的文学力量。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和材料二“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可知,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人生、命运、时代等主题,书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感受,而不是玩弄技巧。
    结合材料二“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可知,能够引发人们对“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的关注,呼唤教学改革,让青年学生爱上文学,提高人文素养。
    结合材料二“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可知,能够促进语文和文学“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1·湖南·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八小时
    童村
    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
    大雪覆盖的山路上,那匹紧拉着爬犁的老马,在马鞭的催促下,一边喷着浓重的雾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着……
    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
    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头年十月,他带着仍然愿意跟随他的最后5名战士,越过波浪滚滚的黑龙江,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当他看到被日军铁蹄肆意践踏的这一片白山黑水,就已经暗暗在心中发誓,从此之后宁肯死在东北抗日的战场上,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也坚决不再回头。
    自然,那个时候,他还想了很多。此前,不知究竟多少次,他曾反复告诫战士们,在防奸反特这件事情上不得有半点马虎大意。但是他怎么能想到,虽然倍加小心,却还是跳进了他们的陷阱。
    尽管那个名叫刘德山的陌生人,曾经一度让他产生过怀疑。事到如今,也只能责怪自己求胜心切,没有早些识破袭击日军分驻所,原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大骗局。午夜时分,当那一记枪声从吕家菜园子猛然响起,一瞬间,他便一切都明白了。子弹从他的后腰穿进去,又从他的下腹蹿出来、在轰然倒下的一刹那,虽说是侧身拔枪,连连回击,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①。
    当密探带着那队日伪军飞速赶到现场,并将吕家菜园子团团围住后,又经过整整15分钟的激烈交战,直到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他这才无力地坐在那里,面对着一拥而上的敌人,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轻蔑地笑笑:“我是赵尚志,你们可以绑去请功了……”一句话没说完,便倒头昏迷过去。
    雪色无边。那匹老马,终于把雪爬犁拉到了目的地。
    紧接着,那几个背着长枪的日伪军,又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到一间冰冷的囚室里。抬头望去,透过那一扇小小的窗口,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又下雪了,好大的雪。
    审讯开始了。审讯官问他,你到底是不是抗联的赵尚志?你们有多少人?在什么地方活动?一阵剧痛袭来,下意识中,他皱了下眉头。
    审讯官说,只要你老实交代,皇军马上就可以给你治疗,保住你一条性命。
    他不屑地笑笑,摇摇头拒绝了,捂着枪伤骂道:“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现在你们在卖国。
    我一个人死不要紧,现在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的!”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痒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
    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②。
    陡然之间,他想起了1933年的那个春天。为了抗日,他只身从哈尔滨来到宾县,投奔了孙朝阳的义勇军。义勇军的人见他个子矮小、身体单薄,不想收留他。可他并不灰心,他说,别看我个子矮,可啥都能干,当兵打仗、挑水做饭,样样都行!
    在随后的一次战斗中,日军企图在宾县东山国歼孙部。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
    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拔掉他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日伪当局曾经开价一万元通缉他,并多次派遣日本特务混入抗联内部,企图暗杀他。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手之后,他们对捉拿他的悬赏重磅加码,“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
    今天,他们终于得手了……
    审讯一直没有停下来。于歇斯底里的叫嚣声中,他的耳畔还在一遍又一遍响起林海雪原上破碎的马蹄声、密集的枪声,还有那一首含仇咬恨的《调寄满江红·黑水白山》“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
    如果最初不是叛变的抗联某军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带回的那个口信,让他越境共商抗日大计,也许作为北满抗联总司令的他就不会过江而去。一年多的时间,不明不白地被扣留在异国他乡。他终于获得了一次率队返回东北的机会。紧接着,在黑龙江岸的佛山一带,他们先是攻打了乌拉嘎金矿,后又袭击了日本武装测量队,但是随着战斗形势越来越残酷,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惨重,任务执行到最后,又不得不再次返苏。
    但毕竟他乡非故乡。当机会再次来临,他终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东北战场上。可是这遍地的陷阱与雾障,让他最终没能逃过那一双双沾着鲜血的魔掌……
    审讯最终失败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
    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鞭的催促”一语,意味着日伪军对赵尚志的受伤深表同情,担心他死去。
    B.一个“猜”字,说明“他”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
    C.“一两肉一两银,一两骨头一两金”的悬赏从侧面衬托“他”抗日功劳之大。
    D.最后一段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尊严依然耸立”全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倒叙的运用是这篇小说的特色,小说开头就交代“他”被俘以后生命只剩下八小时从而留下一个悬念,接着回忆自己抗战的曲折经历,引人入胜。
    B.小说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以主人公的回忆、幻觉等来展现其抗战经历和不平凡的一生,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C.细节描写的运用也为小说添彩不少,比如通过“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审讯官的诱降与“他”的严词拒绝形成对比,以审讯官的卖国衬托出“他”的爱国。
    8.《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处描写大雪,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暗示社会背景,或表现人物的心理,本文也多处描写大雪,有什么作用?请就文中划横线的①②两处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认为,将小说标题《最后八小时》改为《赵尚志》更好,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理由。(6分)
    【答案】
    6.C
    7.A
    8.《林教头》一文中多处描写风雪,主要作用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本文中多处描写风雪,主要是为了突出抗战环境之险恶严酷,从而彰显小说主题。
    9.示例一:原题更好。理由:①从情节来看,原题“最后八小时”能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②从人物来看,小说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更利于表现人物个性。③从主题来看,小说通过主人公生命垂危的最后八小时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歌颂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若改为“赵尚志”,除了突出主人公以外,其余效果都不如原题。
    示例二:以《赵尚志》为题更好。理由:①从情节来看,文章都是围绕赵尚志这个人物写的,他贯穿前文的始终。②从人物来看,小说主要表现赵尚志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以他的名字为题更利于表现其人物个性。③从主题来看,小说通过主人公生命垂危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歌颂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他的名字也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的代表。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意味着日伪军对赵尚志的受伤深表同情,担心他死去”理解有误,表现日伪军邀功心切的急迫心理。
    B.“对日寇的残暴与意图的认识是主观的、不充分的”错误。“他”的认识应是清醒的、充分的。根据文中“他能够猜得出来,接下来到了分驻所敌人要对他做些什么。那些没完没了的严刑审讯,无非是让他带领抗联缴械投降”这里对“他”以后的处境和结果进行了充分说明。
    D.“全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错。小说的主题也不止停留在捍卫人格尊严和国家尊严之上,更在歌颂和赞美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伟大爱国精神。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倒叙的运用是这篇小说的特色”错误。小说第一段紧扣小说标题“最后八个小时”,让读者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作用的能力。
    “那汉奸即刻毙命于雪野之中,但一切还是都晚了”,赵尚志被叛徒所骗,受伤被俘,此处的关于雪的描写,反映了抗日环境的险恶。
    “这个曾经一度让日军头疼的‘大匪首’,说完这话,不论再说什么,一概冷眼斜视。窗外的雪,仍在疯乱地飘着”,以“疯乱”的雪,衬托赵尚志坚定的意志,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从而彰显小说主题。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
    一般回答原题更好。从情节来看,原题“最后八小时”能产生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而且原题能很好地概括情节,文章把赵尚志战斗的一生在最后八小时里表现出来。从人物来看,小说把“他”英勇抗日的一生融注在最后八小时里,他的回忆、他的幻觉,在短短的八小时里,展现了一个抗日英雄的一生,“他”为抗日奔波,为抗日献计献策,为抗日奉献一腔热血乃至生命,这最后的八个小时,表现了“他”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原题更利于表现人物个性。从主题来看,“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审讯最终失败了。……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生命停止的那一刻,尊严依然耸立”,小说通过主人公生命垂危的最后八小时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歌颂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若改为“赵尚志”,除了突出主人公以外,其余效果都不如原题。
    也可以认为以《赵尚志》为题更好。从情节来看,“他一定不会想到,在吕家菜园子,当那几个身背长枪的日伪军七手八脚把他抬到爬犁上的时候,他的时间还剩下最后的8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就在这间冰冷的囚室里,眼睛不大却灼灼逼人,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一年他34岁”,文章都是围绕赵尚志这个人物写的,他贯穿前文的始终。从人物来看,“对于审讯,他是不怕的,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危急时刻,他果断献策,先是率队攻城、猛打猛冲,迫使敌军放弃对义勇军的包围来增援宾县;继而杀出重围、化险为夷,取得大胜……多少次的林海周旋,多少次的雪原决战,无论日军如何铁壁合围,重兵讨伐,都以失败而告终”“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小说主要表现赵尚志为国献身、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以他的名字为题更利于表现其人物个性。③从主题来看,“轻蔑地笑笑”“冷眼斜视”“审讯最终失败了。……个子只有一米六的赵尚志,紧咬牙关,闭口不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小说通过主人公生命垂危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歌颂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他的名字也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坚强意志的代表。他的名字理应被人们记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1·河北石家庄·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注]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搏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敞,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则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永巷,官中长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B.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C.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D.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离宫,皇帝正式宫殿之外的临时居室,供皇帝隐藏休息之用。
    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太后,后世一般专用为帝母之称,亦称为“皇太后”。
    D.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时需遵守礼仪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在魏国受到了严刑拷打;王稽出使魏国时将范雎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了秦国,并把他推荐给秦王。
    B.范雎认为凭着秦国的强大完全可以称霸,但是因为穰侯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以及秦王的计谋有所失误才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C.范雎来到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信任,秦王不仅虚心听取了范雎的治国谋略,还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
    D.范雎建议秦王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它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先去攻打楚国、赵国,然后再兼并天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14.请概括说明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3分)
    【答案】
    10.C
    11.B
    12.A
    13.(1)秦王好像听见几句,便屏退左右侍从,跪地请求说:“先生有什么道理指教我?”
    (2)可是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而是因形势使他无法得到。
    14.①与秦王交往不多。②想要和秦王陈述的又都是纠正秦王的失误的事情。③关系到秦王的骨肉亲情。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于秦”是“补”的对象,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
    “天下”做“杜口裹足”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C。
    句子翻译:对于死,人人都不可避免,如果我的死能给秦国带来利益,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只怕是把我处死之后,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闭口不谈,裹足不前,不肯前来为秦国效力了。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宦者,古代侍奉皇帝宰相及其家属的人员”错误。“宦者”是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不包括“宰相及其家属”。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错误。由原文“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可知,起初,魏国人范雎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王听说他口才出众,私下赏给他黄金、牛、酒。须贾认为一定是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回国后就向魏相魏齐报告,魏齐非常生气,下令用鞭子抽打范睢,打折了肋骨,打断了牙齿。由此可知,是须贾认为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微”,好像;“乃”,便;“屏”,屏退;“左右”,左右侍从;“跽”,跪;“寡人”,我。
    (2)“无得”,没得到;“岂”,难道;“欲”,想。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原文相关信息是,“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意为,“范雎这才说:‘我不敢那样做!我是客居贵国的外乡人,与大王交往不多,想要和大王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的失误的事情,这些又关系到您的骨肉亲情,我希望能向大王您效愚忠却不知大王的想法如何,这就是大王三次追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由此可概括出范雎开始不敢回答秦王问话的原因有三点:与秦王交往不多,想要和秦王陈述的又都是纠正秦王的失误的事情,关系到秦王的骨肉亲情。
    参考译文:
    起初,魏国人范雎跟随中大夫须贾出使到齐国,齐襄王听说他口才出众,私下赏给他黄金、牛、酒。须贾认为一定是范雎把国家大事泄露给齐国,回国后就向魏相魏齐报告,魏齐非常生气,下令用鞭子抽打范睢,打折了肋骨,打断了牙齿。秦国的谒者王稽出使到魏国,范雎深夜前去拜见王稽,王稽将他藏在车里偷偷地运回秦国,将他推荐给秦王。秦王准备在离宫召见范雎,范雎装作不知是皇宫直接进入宫中巷道。这时秦王从内宫出来,宦官生气地驱赶他,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胡乱地说道:“秦国哪里有大王?只有王太后和穰侯罢了!”秦王好像听见几句,便屏退左右侍从,跪地请求说:“先生有什么道理指教我?”范雎回答说:“没有,没有。”像这样范雎回答了三次。秦王说:“先生始终不肯指教我吗?”范雎这才说:“我不敢那样做!我是客居贵国的外乡人,与大王交往不多,想要和大王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的失误的事情,这些又关系到您的骨肉亲情,我希望能向大王您效愚忠却不知大王的想法如何,这就是大王三次追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了,明天会有被杀掉的可能,但这是不可回避的。对于死,人人都不可避免,如果我的死能给秦国带来利益,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只怕是把我处死之后,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闭口不谈,裹足不前,不肯前来为秦国效力了。”秦王长跪着说:“先生您怎么这样说话呢!今天我能见到先生,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都是为了我祖业宗庙能继续存在下去。无论事情大小,上至王太后,下到大臣,希望能得到您对我的全面指教,请不要怀疑我。”范雎(于是)下拜,秦王也(急忙)回拜。范雎说道:“凭着秦国的强大,将士的勇猛,来对付东方各国,好比以猛犬与跛兔搏斗一样,没有不成功的。可是秦国却关闭函谷关十五年,不敢派兵进攻崤山以东,这是因为穰侯魏冉没有尽心为秦国谋划,而大王的计谋也有所失误。”秦王跪下说:“我想知道我的失误在哪里。”于是他向秦王说:“穰侯越过韩国与魏国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这不是一个良策。当年齐湣王向南进攻楚国,破军杀将,开辟千里之地,可是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的土地也没得到,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而是因形势使他无法得到。后来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便联合起来又去攻打齐国,齐国大败,几乎灭亡,这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好处却落在韩、魏两国。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近攻远交的策略,攻下一寸土地就是大王您得到一寸,攻下一尺就是大王您得到一尺。如今韩国和魏国居于中原,处在天下中枢的位置,如果大王想称霸天下,必须与中原各国结交,并把它作为控制天下的枢纽,去威胁楚国和赵国。楚国强盛就降服赵国,赵国强盛就降服楚国,楚国、赵国都降服了,齐国就会感到惧怕。齐国降服了,韩国、魏国也就成为秦国的俘虏了。”秦王说:“你说得太好了。”于是任命范雎为客卿,与他共同谋划军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2021·江苏常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巴岭答杜二见忆
    严武
    卧向巴山落月时,两乡千里梦相思。
    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
    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
    跂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题中的“答”和“见忆”可知,本诗是作者对杜甫寄赠的回应。
    B.首联写作者和杜甫相隔遥远,无法见面,只能在梦中寄托相思之情。
    C.颔联借助爱酒能诗的历史人物,表现作者对杜甫的喜好与才情的了解。
    D.尾联写作者多次想骑着快马飞奔到好友身边,苦于路途遥远只能作罢。
    16.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句中字词的排列往往与日常表达不同,这种“陌生化”处理,使诗歌的语言“能量”更大,表意更为婉曲而新颖别致。请结合本诗的颈联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D
    16.颈联对仗工整,正常语序是“客愁江头赤叶枫”“谁对篱外黄花菊”,作者采用了倒文,一方面为了押韵,音韵和谐;另一方面使语言更含蓄有韵味,强化了“愁客”“独对”的感受,增强了诗歌的情感韵味。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骑着快马飞奔到好友身边”理解错误,“跂马望君非一度”意思是,作者曾多次登岭远眺,翘首以盼,不见友人。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颈联“江头赤叶枫愁客,篱外黄花菊对谁”对仗工整,正常语序是“客愁江头赤叶枫”“谁对篱外黄花菊”,作者采用了倒文,即颠倒语序,一方面为了押韵,每一联的尾字“谁”与“思”“诗”“悲”入韵,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另一方面,增强了诗歌的情感韵味,表现了杜甫江头独对红枫,诗人篱外独对菊花的孤独形象,既是对杜甫在“亲故行稀少”的佳节时,淹泊多病,孤独长吟的同情,亦表明自己的孤独之感,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切思念。这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使诗歌语言更含蓄有韵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2021·山东菏泽·高三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客人触景伤怀,用比喻手法写人生短暂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绘眼前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意境开阔,雄跨古今。
    (3)诗人们常用“草”这个意象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国家兴亡、事物兴衰变化的感慨。王安石在他的诗词中也曾这样使用“草”的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⑵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⑶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蜉蝣、沧、粟、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1·江苏泰兴·高三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
    夜里,起了滴滴答答的雨,敲打着窗沿,一声两声三声,声声都是春意,夜梦也随之清新了。山中春夜寂静,枕上听见后山桃树叶片轻吸雨水声,如蛇行草上,如丹青手案边铺展宣纸,带着清古的文气。翌日清早,到后园一望,几枝胭脂色,斜斜_____出矮墙来,映着清早的日光,水_____华丽。抬头向山上望,一树树碧桃,约好了一般,齐齐___在眼前,红色,粉色,深粉、浅粉,扯天连云,____住一朵朵白云,倚云娇羞。早春,白玉兰开过,明黄色迎春开过,皆不如一树树碧桃惊心。
    真正悟得桃花美,是来燕京后。春日,一早出城去,荒凉城外斜坡上,旧屋残破土墙边,或是荒芜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斟酌半晌。如此夺人眼目的桃花野生于无人处,觉得可惜,后来也便释然,以为野桃含笑,正是自在天然。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字,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挤 拥 现 捧 B.伸 润 现 捧
    C.伸 润 绽 拽 D.挤 拥 绽 拽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荒凉城外斜坡上,旧屋残破上墙边,或是荒无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斟酌半晌。
    B.荒凉城外斜坡上,残破旧屋土墙边,或是荒无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呆住半晌。
    C.城外荒凉斜坡上,残破旧屋土墙边,或是荒芜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呆住半晌。
    D.从城外荒凉斜坡上,旧屋残破土墙边,或是荒芜人烟水岸处,突然一树桃花横斜眼前,人便会斟酌半晌。
    20.运用“借代”手法往往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8.C
    19.B
    20.用花的颜色代替花,也让人联想到几枝桃花开放的景象。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描写园子里的花朵探出矮墙,应选用“伸”;
    第二空,一夜春雨,描写花朵映着阳光的状态,又与“水”搭配,应选“润”;
    第三空,描写碧桃花开,“红色,粉色,深粉、浅粉”,应选“绽”;
    第四空,描写碧桃花“扯天连云”,“倚云娇羞”,与“扯”字照应,应选“拽”。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斟酌”与前面语境搭配不当,前面有“突然”,表现在这荒凉破旧又无人之处,猛然出现一株美丽灿烂的桃花,令人猝不及防,应当是“呆住”;而“斟酌”指认真仔细地考虑、推敲,决定取舍,一般要与“诗文”搭配。
    “荒凉城外斜坡上,旧屋残破土墙边,或是荒芜人烟水岸处”句式结构应一致,只有B项最符合要求。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找出句子中的“借代”。“胭脂色”是花朵的颜色,这里用来代指“花朵”。
    从效果上来看,“胭脂色”是很美丽的颜色,“几枝”表明花朵盛开的已经不少,由颜色代指花朵,一方面突出花朵色彩的美丽,另一方面可以触发人的联想,想象园内桃花盛开的景象,更富有诗情画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2021·江苏淮安·高三期中)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
    孙悟空一行来到朱紫国,正遇国王患病,孙悟空便扮作医生,为国王治病。孙悟空用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的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发现国王患了惊恐症、忧郁症和消化不良症。他首先准确地说出了国王的病情,( )。然后用大黄、巴豆、锅脐灰、马尿做成乌金丹,让国王服下。按小说所述,国王因端午佳节被妖精赛太岁抢走皇后,为此着了惊恐,把那粽子滞凝在内, ① ,才得此病。粽子是用糯米做的,是不易消化之物。人受惊吓和风寒,容易造成肠胃不畅,加之食用了过多的不易消化的食物, ② 。乌金丹成分中,马尿腥腥臊臊,人闻后就想吐;大黄、巴豆都是泻药;锅脐灰的主要成分是炭粉, ③ ,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因此,国王服下乌金丹后,不久便康复了。孙悟空为朱紫国王治病,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医药科学技术的成就。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国王信服了他治病的本领,消除了恐惧感,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B.使国王信服他治病的本领,消除了恐惧感,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C.使国王消除了恐惧感,信服他治病的本领,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D.于是国王消除了恐惧感,信服他治病的本领,增强了治好病的信心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
    21.B
    22.①况又昼夜忧思不息 ②就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③具有吸附作用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前文主语为“他”,依据陈述主体一致的原则,排除AD;应先“信服他治病的本领”,然后才会“消除了恐惧感”,据此排除C。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文“才得此病”可知,所填内容依然是得病的原因,再结合“国王因端午佳节被妖精赛太岁抢走皇后,为此着了惊恐”,这里可填:况又昼夜忧思不息。
    第二空,依据前文“加之食用了过多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可知,这里是写“食用了过多的不易消化的食物”的结果,可填:就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第三空,依据后文“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可知,这里是写“炭粉”的作用,可填:具有吸附作用。
    四、写作(60分)
    23.(2021·福建福州·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长津湖战役中,我们的先烈都来不及换上冬装,在零下30-40度的户外,一天就只有一个连咬都咬不动的土豆。而美国人吃着用吉普车运来的圣诞大餐!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97653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二
    国庆档电影《长津湖》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截至发稿,票房已突破42亿,因此吴京成了国庆最大赢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网友认为:吴京是吃志愿军的人血馒头,靠爱国生意赚钱!所以要求吴京捐出全部收入给志愿军家属。
    材料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
    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三则材料中有两件事和一句名言,第一则材料通过《长津湖》中中美的对比,写中国英雄的故事和精神,他们的条件很差,很多人献出了生命。第二则材料是网友们对吴京的“逼捐”,要求吴京捐出所有的影片收入给志愿者家属。第三则引用的是鲁迅的名言,号召中国青年拒绝冷漠,不惧阻力,热切关注社会,力所能及地担负责任,哪怕自身如萤火一样微弱。暗含对吴京宣传英雄精神的肯定。
    “一个国家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没有英雄!为英雄讴歌的人值得称赞!”表明了态度,限定了对英雄和歌颂英雄行为进行肯定的任务;“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一名高中生的名义写一封信给那些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限定了主体为“高中生”和读者为“要求吴京捐款的网友”;“一封信”限定了书信格式;“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限定了议论文文体。
    “英雄需要歌颂,英雄需要宣传”,写作过程中,考生必须确立以上的价值观。如果从材料二的角度来写,支持网友的观点,这是不符合作文材料的立意要求的。写作时要对网友们的逼捐进行反思与辨证,对吴京等导演用影视或其他形式宣扬英雄精神进行正面的分析。在写作的时候,如果确立“英雄需要歌颂”这一观点写作,我们可以先分析如何歌颂英雄。在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吴京拍的《长津湖》,因为吴京拍电影本身就是对英雄的歌颂。当然也可以从别的角度分析。然后再分析为什么英雄需要歌颂。因为只有对英雄进行歌颂,我们才会了解英雄,才会明白英雄精神的实质,才会让英雄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当然,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对网友逼捐的行为进行分析,对这种行为的实质进行揭示,指出这种行为对于宣传英雄是不利的本质。
    【立意】
    1.英雄需要歌颂。
    2.宣传英雄,歌颂英雄是我们的责任。
    3.少些冷气,多些责任。
    4.宣传英雄我们义不容辞。

    相关试卷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

    这是一份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文件包含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解析版docx、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一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三辑:

    这是一份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三辑,文件包含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三辑解析版docx、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新高考专用·第三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全国卷专用)·第一辑:

    这是一份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全国卷专用)·第一辑,文件包含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全国卷专用·第一辑解析版docx、卷2-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名校地市好题必刷全真模拟卷全国卷专用·第一辑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