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过关测试)-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同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68504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过关测试)-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同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68504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过关测试)-2020-2021学年高二政治同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9/1268504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步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步练习题,共6页。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过关检测题一、选择题1.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间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时间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断定:他的手表的时间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 )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的时间是准确的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间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解析】D:从材料中可以确定前后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D项正确。ABC:这三个选项均错误,排除ABC。故本题选D。甲说:“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不反对。”据此完成第2、3小题。2.乙的回答( )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B.正确,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解析】BC: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所以,可以看出材料中乙的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C项正确,排除B。AD: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不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A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C。3.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的思维 B.科学思维是有明确性的思维C.要反对骑墙居中的错误 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判断是否为矛盾关系【解析】D:本题给予我们的启示应该是如何避免犯“骑墙居中”的逻辑错误,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判断是否为矛盾关系,D符合题意。ABC:本题并非强调“什么样的思维”是科学思维,或者“我们对骑墙居中错误的态度”, ABC三项均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4.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A.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 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解析】C:爱因斯坦的说法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从而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C项正确。ABD:这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故本题选C。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刚成立时萧条荒凉、民生艰难的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中国。据此完成第5、6小题。5.上述说法(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解析】AC: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70多年的发展”说明时间已不同了,本题符合同一律的要求,A正确,C错误。BD: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70多年的发展”没有涉及排中律,BD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6.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解析】C: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C符合题意。ABD: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ABD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7.成语“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这一经典成语为一则思维规律的命名提供了借鉴。下列选项中违反这一规律的有(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③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不是学生 ④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①: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能既是自身,又是对自身的否定。选项中“不等速”与“等速”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①符合题意。②:“接近”与“达到”自相矛盾,②符合题意。③:“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不是学生”,前后不矛盾,③不符合题意。④:“可以计算”与“无限”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8.下列逻辑错误中,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A.模棱两可 B.转移论题C.自相矛盾 D.推不出【解析】BD: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转移论题违反了同一律。B符合题意,D错误。AC:模棱两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AC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9.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是非真假相混,落入如此境地的人便绝不能说出使人明白的道理。”他实质上是强调了( )A.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遵守不矛盾律C.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 D.要遵守排中律的要求【解析】D:亚里士多德的话强调了排中律,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D符合题意。ABC:选项均不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0.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A.违反同一律要求 B.违反矛盾律要求C.违反排中律要求 D.不违反逻辑规律要求【解析】C:小周或小王要么独舞表演,要么都不独舞表演,二者必具其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骑墙居中,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错误,题中说法违反排中律要求, C符合题意。ABD: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违反排中律。因为小周或小王要么独舞表演,要么都不独舞表演,二者必具其一,不能都否定,故ABD均错误。故本题选C。11.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 )①适用的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②对矛盾命题,矛盾律要求必然肯定其中之一,排中律要求必然否定其中之一③违反矛盾律,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错误④矛盾律体现了遵循思维明确性的要求,排中律体现了遵循思维一致性的要求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解析】①③: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适用的范围不同,矛盾律适用于矛盾和反对命题,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命题,违反矛盾律,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排中律,会犯“两不可”错误,①③符合题意。②:对矛盾命题,矛盾律要求必然否定其中之一,排中律要求必然肯定其中之一,②说法错误。④:矛盾律体现了遵循思维一致性的要求,排中律体现了遵循思维明确性的要求,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12.“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句话( )A.违背了矛盾律B.违背了排中律C.不违背矛盾律,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D.不违背排中律,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解析】C: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它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不违背矛盾律,故C入选。ABD: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不选。故本题选C。13.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而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的观点( )A.违背了矛盾律 B.违背了排中律C.违背了同一律 D.不违反逻辑规律【解析】B: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意思:处于有用无用之间,是在两者之间摆动,违反了排中律,B正确。ACD:选项均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本题选B。14.“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段话( )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解析】A: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A不符合题意。B:不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题中不涉及不矛盾律的内容,B不符合题意。C: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题中未涉及排中律的内容,C不符合题意。D :题中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段话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5.2019年4月在村委会选举中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问:“你投了赞成票吗?”答:“没有。”问:“投了反对票?”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 D.犯了“两可”的错误【解析】C:材料中的问答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故C入选。ABD:材料中的问答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能强求人们必须在所给的两种情况之间作出选择,所以并不违反排中律,因此排除A B D。故本题选C。16.“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以上议论__________的逻辑要求。( )A.违反同一律 B.违反矛盾律C.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解析】A:同一律意味着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要求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两个命题都不是确定的,都是可能的,A不符合题意。B:矛盾律意味着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两个命题都是假的,而且题中议论也不是对同真的命题的同时肯定,B不符合题意。C:排中律意味着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同时加以否定。“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所有学生都是不勤奋的”两个命题都是假的,C符合题意。D:题中议论违反排中律,并不是“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D错误。故本题选C。17.下列说法中不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要求的是( )A.太阳既围绕地球运转,又不围绕地球运转B.这个罪犯的行为既是故意的,又不是故意的C.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考大学。”D.顾客:“同志,这儿有好酒吗?”售货员:“这儿的酒都是好酒,我们从来不卖掺水的酒。”【解析】 A、B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D中顾客说的“好酒”指“高档酒”,而售货员说的“好酒”指“不掺水的酒”,违反了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C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8. 北京一名导游在向一法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万里长城时说:“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导游的话存在什么样的逻辑错误?应如何改正?【答案】这位导游的表述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正确的表述:中国有世界上唯一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唯一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或者中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为万人瞩目。 19. 甲说: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则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则就是假的。因而同一律要求人们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乙说: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是变化发展的,同一律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思维活动中起阻碍作用。试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甲、乙两同学的观点。【答案】科学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要正确地表达思想,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又是那个,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但同一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及人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发展,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故乙同学的观点是错的。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时间变了,小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去年说“小张是学生”今年说“小张是教师”,都是正确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所以,甲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爱因斯坦指出,某商场的汽车被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同步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后作业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