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一中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云南省昆明市一中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中新课标高三第四次一轮复习检测理科综合试卷生物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磷元素参与构成核糖体B. 钠元素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C. 大量元素钙参与构成骨骼D. 氮元素参与构成所有的光合色素【答案】D【解析】【分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有些还含有P、S;(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4)糖类的组成元素一般为C、H、O。【详解】A、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RNA含有P,故磷元素参与构成核糖体,A正确;B、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平衡,主要依靠无机盐和蛋白质,无机盐中主要是Na和Cl,故钠元素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渗透压,B正确;C、钙属于大量元素,且钙参与构成骨骼,C正确;D、氮元素不参与构成某些的光合色素,如胡萝卜素,D错误。故选D。【点睛】2. 如图为基因型AaBb的个体,其两个处于分裂期的细胞示意图,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细胞所含的基因为AAaabbbbB. 乙细胞含有基因A、a的原因可能是交叉互换C. 乙细胞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D. 甲、乙细胞可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周期中【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乙图为减Ⅱ后期。【详解】A、根据图形可知: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甲细胞所含的基因为AaaaBBbb或AAAaBBbb,A错误;B、乙细胞含有基因A、a的原因可能是交叉互换,也可能是基因突变,B正确;C、乙细胞可能是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C错误;D、甲图为有丝分裂中期,乙图为减Ⅱ后期,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周期中,D错误。故选B。3. 突触建立后,其连接强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LTP是一种突触连接的持久增强现象,当突触前膜释放的Glu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使相应的通道开放,导致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诱导LTP出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Glu可能是一种兴奋型的神经递质B. 学习和记忆可能与LTP的建立有关C. LTP是神经纤维上一种持久增强的神经冲动D. NMDA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的树突膜和细胞体膜上【答案】C【解析】【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Glu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使相应的通道开放,导致神经冲动的产生,所以Glu可能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因为LTP是一种突触连接的持久增强现象,所以学习和记忆可能与LTP有关,B正确;C、LTP是一种突触连接的持久增强现象,而不是一种持久增强的神经冲动,C错误;D、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因为NMDA位于突触后膜,所以NADM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的树突和细胞体膜上,D正确。故选C4.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B. 若某地区一年内每万人中出生100个孩子,则其出生率为0.99%C.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D. 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择单子叶植物更有利于实验统计【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B、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即出生率= (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 ×100%, 则该地区出生率为100/10000×100%=1%,B错误;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说明该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持平,各年龄层次个体数量均衡,是一个数量稳定的种群,但在一定时间内也会产生波动,C错误;D、调查草本植物密度时,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单子叶植物常常长成一片,即一株可以发出多个茎杆,不好计数,D错误。故选A。5. 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患者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肺部感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的CFTR蛋白可能缺少1个氨基酸B. 通过染色体检查及肺部X光结果,即可诊断出携带者C. 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频率D. 该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详解】A、根据题意“该病患者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的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可知:该病的病因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由于基因中缺失了3个碱基,所以患者的CFTR蛋白可能缺少1个氨基酸,A正确;B、该病属于基因突变,所以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及肺部X光结果判断其是否是携带者,B错误;C、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频率,C错误;D、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故选A。6.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前者提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下列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证据的是( )A.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 细胞内都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C. 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自养的【答案】C【解析】【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1)共同由来学说: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统一性是由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详解】A、所有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可以说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不符合题意,A错误;B、细胞内都有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可以说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不符合题意,B错误;C、人与黑猩猩基因组的差异只有3%,只能说明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较近,C正确;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自养的,可以说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7. 图甲为研究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圆片,用气泵抽出气体,放入清水中备用,然后将等量的叶圆片转至培养皿中,并给予一定强度的光照,测量不同温度下每个培养皿中叶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平均时间(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清水中的叶圆片需放置在__________环境中,观察到__________现象后才能转移至培养皿中继续实验。(2)与圆叶片上浮有关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从该气体的角度分析,圆叶片上浮的原因是___________。(3)若b点和c点上浮至液面的时间相同,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两点所对应的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1) ①. 黑暗 ②. 叶片沉底 (2) ①. 氧气 ②.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导致浮力增大,叶圆片上浮 (3) ①. 不能 ②. 可能是c点时温度较高,影响了光合酶的活性【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的原理是当叶圆片抽取空气沉入水底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积累圆叶片的浮力增加,叶片上浮,根据上浮的时间判断出光合作用的强弱。【小问1详解】用打孔器在某植物的叶片上打出多个圆片,用气泵抽出气体,放入清水中备用,此时叶圆片需要放置在黑暗环境中,在黑暗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观察到叶片沉底现象后,此后转移至培养皿中继续实验。【小问2详解】实验中叶圆片上浮的原因是:叶圆片在二氧化碳缓冲液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导致浮力增大,叶圆片上浮,且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代表光合作用强度,时间越短光合作用强度越大,据图可知,b点和c点上浮至液面的时间相同,也不能说明两点所对应的温度下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原因可能是c点时温度高于b点,影响了相关酶的活性,导致光合速率降低。【点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实验目的、原理、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8. 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改善红皮云杉育苗的实际效果,科学家使用7组浓度为300g·1-1的吲哚丁酸钾和萘乙酸的混合液(并配比分别为1∶9、2∶8、4∶6、5∶5、6∶4、8∶2、9∶1)分别浸泡云杉苗6h,再于室内培养2个月后,观察云杉苗的生长情况,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吲哚丁酸钾和萘乙酸钠作用效果稳定,容易合成,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_________。(2)本实验使用了浸泡法处理云杉苗,这种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___________(填“高”或“低”),并且应在空气湿度较___________(填“高”或“低”)的环境中进行处理。(3)在本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6h是否是最佳浸泡时长,实验设计如下:①选择吲哚丁酸钾和萘乙酸钠浓度配比为___________的混合液进行实验。②实验中自变量为___________,无关变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写两项)。③观察每组云杉苗的生长情况,_____________即为最佳浸泡时长。【答案】(1)植物生长调节剂 (2) ① 低 ②. 高 (3) ①. 6:4 ②. 浸泡时长 ③. 云杉苗的长势、数量,混合液的体积 ④. 生长量最大【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改善红皮云杉育苗的实际效果,则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为红皮云杉的生长量,据此分析作答。【小问1详解】吲哚丁酸钾和萘乙酸钠作用效果稳定,容易合成,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小问2详解】在探究植物激素类似物对于植物的作用时,使用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本实验中的浸泡法适用于溶液浓度较低的情况,且应在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进行。【小问3详解】①据图可知,在图示实验范围内,吲哚丁酸钾和萘乙酸钠浓度配比为6:4时生长量最高,故欲进一步探究6h是否是最佳浸泡时长,可选择该浓度的混合液进行实验。②结合分析可知,本实验目的为进一步探究6h是否是最佳浸泡时长,则实验的自变量处理时间(浸泡时间);无关变量包括云杉苗的数量、长势、使用混合液的体积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适宜。③观察每组云杉苗的生长情况,生长量最大的即为最佳浸泡时长。【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明确实验目的,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并能结合题意分析作答。9. 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B表示的器官是____________,能对过程②进行调节的激素名称是____________。(2)调节细胞外液温度稳定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____(填字母)是参与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当人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该器官通过_______________等途径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3)2017年,科学家研制了一个充满“羊水”的大塑料袋,并用它来抚育早产的羊羔。羊羔在此“人造子宫”中待了4周。足月后,研究者发现,它们与在母羊子宫中待到足月出生的小羊一样健康。从上图分析,该“羊水”的成分可能有水、无机盐(电解质)、蛋白质、_________等。【答案】(1) ①. 小肠 ②. 抗利尿激素 (2) ① 下丘脑 ②. D ③. 毛细血管收缩 (3)氧气、葡萄糖【解析】【分析】根据图解可知,A是肺、B是小肠、C是肾脏、D皮肤,过程①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B是小肠,小肠内的营养物质通过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进入内环境;过程②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对该过程进行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小问2详解】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图中的D皮肤是参与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当人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可以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途径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问3详解】结合题意可知,羊羔在此“人造子宫”中待了4周,它们与在母羊子宫中待到足月出生的小羊一样健康,故“羊水”中的成分应与内环境成分相似,应有水、无机盐、蛋白质、氧气、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10.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致盲眼底病。某患病家族系谱如图所示,已知Ⅱ4的母亲也是该病患者。回答下列问题:(1)视网膜色素变性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____________。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则会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2)据图判断,该病为_____ (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在Ⅰ1 为 的条件下,可确定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3)若已确定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Ⅲ3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填个体编号),Ⅱ3与Ⅱ4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他们生育前应通过___________和基因诊断等于段对该病进行监测和预防。【答案】(1) ①.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 偏高 (2)隐性;不携带致病基因 (3) ①. I2 ②. 1/2 ③.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和遗传息谱图分析,图中II1为该患病男子,其双亲均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II4的母亲也是该病患者,说明II4是该病的携带者。【小问1详解】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调查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小问2详解】结合题意和遗传息谱图分析,图中II1为该患病男子,其双亲均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I1应为正常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小问3详解】若已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可设相关基因为B、b,III3基因型为XbY,其致病基因来自II5,又因为I1正常,故II5的致病基因来自I2;根据题意II4的母亲是该病患者,因此II4的基因型为 XBXb,II3(XBY)与II4(XBXb)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1/2;其生育前应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基因诊断)等手段对该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题干信息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同时能结合图中及题中信息准确答题。[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 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强的实用性。研究者欲从热菜中筛选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筛选流程如下图。实验中所用的1号培养基组分为水、无机盐、NH4NO2和X,Ⅱ号培养基组分为水、无机盐、NH4NO3、X和Y。回答下列问题:(1)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能从热泉中被筛选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2)培养基中的Y物质是___________,I、Ⅱ号培养基均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3)I号培养基接种后需放在摇床重振荡培养,其目的是__________,在Ⅱ号培养基上接种完成后将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调整温度为____________(填“30℃”“50℃”或“80℃”)。若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不同,说明样品中含有多种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4)若要测定嗜热样品中能产生高温淀粉酶菌体数量,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由于嗜热菌耐高温,能在热泉中存活 (2) ①. 琼脂(凝固剂) ②. 选择培养基 (3) ①. 供应微生物所需氧气,同时使营养物质与菌体充分接触,扩大培养 ②. 80℃ ③. 同一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应相同 (4)取嗜热样品并加入一定量的无菌水稀释,涂布到选择培养基上(至少3个),培养一段时间后,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统计,再根据公式计算数量。【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小问1详解】由于嗜热菌耐高温,能在热泉中存活,所以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能从热泉中被筛选出来。【小问2详解】根据题图可知:X为淀粉,Ⅱ号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所以Y为琼脂(凝固剂),I、Ⅱ号培养基均属于选择培养基。【小问3详解】I号培养基接种后需放在摇床重振荡培养的目的是供应微生物所需氧气,同时使营养物质与菌体充分接触,扩大培养;根据题意可知:该嗜热菌是从热菜中提取的,所以应调整温度为80℃;同一种微生物在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应相同。【小问4详解】对菌体进行计数的方法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为:取嗜热样品并加入一定量的无菌水稀释,涂布到选择培养基上(至少3个),培养一段时间后,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统计,再根据公式计算数量。【点睛】熟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以及接种的方法和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表面的刺突蛋白(简称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在康复患者血清中有抗S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我国科学家研发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组蛋白疫苗操作流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以RNA为材料可以获得cDNA,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2)为了便于扩增的S蛋白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需在引物的______________端加上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并且常在两条引物上设计加入不同的限制酶的酶切位点,目的是______________。(3)要使S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需要通过步骤②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而不能直接将S蛋白基因导入为肠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该步骤需要用DNA连接酶将______________连接起来形成重组表达载体。(4)进行步骤③时,常用______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一般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为检测步骤④获得的S蛋白是否能引起与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相同的免疫反应,简便可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合成cDNA (2) ①. 5′ ②. 使DNA片段能定向插入表达载体,防止自身环化 (3) ①. S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复制,也不能合成S蛋白基因的mRNA ②. S蛋白基因和载体(通常是质粒) (4) ①. 氯化钙##CaCl2
②. 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弱 (5)可用S蛋白与新冠病毒肺炎康复患者血清进行 抗原-抗体杂交实验,进行检测。【解析】【分析】图示分析:①是逆转录过程,②是构建重组载体,③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表达。【小问1详解】过程①为逆转录过程,其原理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 mRNA 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以合成cDNA。【小问2详解】为了便于扩增的s蛋白基因与表达载体连接,需在引物的5′端加上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且常在两引物上设计加入不同的限制酶的酶切位点,主要目的是使DNA片段能定向插入表达载体,防止自身环化。【小问3详解】一般情况下,不能得到表达的S蛋白,其原因是S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进行复制,也不能进行以其为模板合成S基因的mRNA(或转录)。构建重组表达载体时,需要用DNA连接酶将S蛋白基因和载体(通常是质粒)连接起来形成重组表达载体。【小问4详解】进行步骤③时,常用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使大肠杆菌处于感受态。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弱。【小问5详解】S蛋白是合成的疫苗,作为抗原发挥作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因此可以采用S蛋白与新冠病毒肺炎康复患者血清进行 抗原-抗体杂交实验,进行检测S蛋白是否与新冠病毒表面的S蛋白抗原特性一致。【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步骤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综合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考前适应性训练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综合测试理综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生物下学期4月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