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教师版) 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8823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教师版) 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8823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教师版) 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8823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 《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学生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8823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 《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学生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8823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 《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学生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268823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庄子》二则 同步练习(含答案),文件包含第22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第22课《庄子》二则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庄子〉二则》同步练习(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 一、基础达标(32分)1.文学常识:《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庄子,名 周 , 战国 时期哲学家, 道家 (填朝代)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6分)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8分)(1)怒而飞(_____________) (2)志怪者也(_____________)(3)安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 (4)子固非鱼也(_____________)(5)徙于南冥(_____________) (6)抟扶摇而上(_____________)(7)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 (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_____________)【答案】(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记载 (3)怎么 (4)本来 (5)迁徙(6)盘旋飞翔 (7)追溯 (8)既然3.根据课文内容默写。(6分)(1)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2)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北冥有鱼》)(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4)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成语“鹏程万里”,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这些均源自庄子《北冥有鱼》中“ 鹏之徙于南冥也 ,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翼/若垂天之云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答案】D【解析】D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改为: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5.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安知鱼之乐(怎么,哪里)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生的马)D.是鱼之乐也(这)【答案】C【解析】C.“野马”应译为“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D.①怒而飞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用/因为。B项,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代词,代指前文的“鱼”/连词,表示选择。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B.《北冥有鱼》一文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C.庄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惠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D.《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和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答案】C【解析】C.惠子带有逻辑性,庄子具有艺术家风貌二、文言文阅读(6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6分)【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②不饮。于是鸱③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 yuān 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②〔醴( lǐ)泉〕 甘美的泉水。③〔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也叫鹞鹰。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1)或谓惠子曰 或: (2)非梧桐不止 止: (3)惠子相梁 相: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南 方 有 鸟 其 名 为 鹓 雏 子 知 之 乎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 11.阅读小贴士,完成相关问题。(2分)【小贴士】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乙】文中,庄子借鸱与鹓雏的故事对惠子说:“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请尝试写出庄子的潜台词。 12.从【甲】【乙】两文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应对技巧?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案】8.有人 栖息 做宰相 9.南 方 有 鸟/其 名 为 鹓 雏/子 知 之 乎【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结合句意来断句。句意为: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另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规律: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这句中“鸟”是名词,作宾语;“其”“子”是代词,做主语。所以依据句意和语法即可断句: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10.(1)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2)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11.示例:我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宰相,你害怕自己宰相的地位受到威吓的样子,像极了庸俗的鸱。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言外之意。根据“【小贴士】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结合选文内容庄子借鸱与鹓雏的故事对惠子说的话,可知惠子在乎的宰相之位,对于庄子来说如腐鼠,庄子根本不稀罕做梁国的宰相。据此作答即可。12.从【甲】文中学到了转转话题(偷换概念)的应对技巧,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从【乙】文中学到了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应对技巧,庄子把“鸱”比作惠子,把“鹓雏”比作自己,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及应对技巧的理解。《庄子与惠子游于豪梁之上》中,庄子和惠子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认为这是鱼儿的快乐,庄子把惠子问他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偷换成了“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巧妙进行应对;《惠子相梁》中,庄子则借腐鼠、鹓雏,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和对功名的鄙视,不动声色嘲讽了惠子。由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二)阅读下面【甲文】【乙文】两段文言文,完成13-17题。(16分)【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1)怒而飞( )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亦若是则已矣( )14.翻译下列句子(6分)(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5.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浓墨重彩的描绘出一幅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B.文中的大鹏是一个伟岸强大的形象,这样的形体中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力量。C.世间万物都是生物气息的吹动的结果,所以即使如同鹏鸟一般的强大,依然要借助风力才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D. 本文前三句以排比的形式联结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乙】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16.对文中划线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 )A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B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C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D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17.选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自身经历说一说。(3分) 【答案】13.(1)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 抟:盘旋飞翔 (3)是:这样14.(1)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三千里(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15.D 16.B17.列子学射的道理是学习做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掌握了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比如:学习的时候不能心存侥幸,必须要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让偶然变成必然。(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18分)【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18.为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B.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D.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2)志怪者也 志: (3)此亦飞之至也 至: (4)彼且奚适也 且: 20.翻译下列句子。(6分)(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分)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21.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原文,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2分) 22.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鴳的形象。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4分) 【答案】18.(3分)B19.(5分)(1)气息,这里指风 (2)记载 (3)极点 (4)将要20.(1)(3分)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2)(3分)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1.(2分)鹏程万里、鹏抟九天、万里鹏翼等。(写对1个得2分。)22.(4分)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斥鴳目光短浅。我更欣赏鹏。只有心怀远大的理想,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出更美丽的舞步。如果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那么只能原地踏步,永远领略不到美丽的人生。(4 分)【参考译文】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四)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3-27题。(18分)【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乙】庄子行于山中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①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②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③,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④,尊则议⑤,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选自《庄子·外篇·山木》)【注】①舍:住。②竖子:年轻的奴仆。③訾(zǐ):诋毁,指责。④廉则挫: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⑤尊则议:尊显就会受到倾覆。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2)亦若是则已矣 是: (3)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故: (4)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材: 2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似之而非也A.其远而无所至极(《北冥有鱼》)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25.请用“/”断句。(划2处)(2分)有 为 则 亏 贤 则 谋 不 肖 则 欺。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27.请分别举例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4分)甲文:写法特点: ,如: 。乙文:写法特点: ,如: 。【答案】23.(1)离开(2)这样(3)原因,缘故(4)成材24.B【解析】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例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是: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A.而:连词,表顺承关系;B.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C.而:连词,表并列关系;D.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故选B。25.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句式结构一致,中间应该断开,本句句意: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故断句为: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26.(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伐木的人停息在旁边却不砍伐(这棵树)。27.甲文:善用夸张,想象奇特。 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乙文:善用对比,条理清晰。 如: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能力。【甲】文由“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将鹏的脊背夸张地描绘为有几千里长,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体现了文章善用夸张,想象奇特的特点。【乙】文“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将“昨日山中之木”与“今主人之雁”进行对比,从而引出下文“成材与不成材”的讨论与思考,这体现了文章善用对比,条理清晰的特点。【参考译文】【乙】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的人停息在旁边却不砍伐(这棵树)。(庄子)问他们(不砍树的)原因,(伐木人)说:“(因为)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由于不成材而能过完天赋予它的寿命。”庄子出山后,住到一位友人家中。友人很高兴,吩咐年轻的奴仆杀雁并烹食它。友人很高兴,吩咐年轻的奴仆杀雁并烹食它。年轻的奴仆请示说:“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吧。”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没有才能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雁,因为没有才干而被杀掉。先生你将要站在哪一边?”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一起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一时在上,一时在下,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