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实录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互联让生活更精彩——《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学小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活动一:寻找说明对象师:学习说明文,找准说明对象是第一步。请大家速读《恐龙无处不有》,找出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并说说你是在哪里找到的。生:我觉得题目“恐龙无处不有”就是本文的说明对象。师:你能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多数说明文的标题都是说明对象,但也有特殊情况哦!生:我觉得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我是在结尾发现的。师:还有不同的观点吗?生:我觉得本文的说明对象在开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师:同学们说出了三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正确呢?文章的主体内容是辨析说明对象的主要依据,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来思考。生:这篇文章先讲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然后将这个发现和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应该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师:你能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分析正确。本文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科学家将恐龙化石的这个发现与地质学相联系,借此证明了“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所以,“恐龙无处不有”只是证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由此可见,找说明对象不但要看题目,看首尾,还要用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依据。下面请大家来找《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生:《被压扁的沙子》先讲了恐龙灭绝的两种观点“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用斯石英的发现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所以《被压扁的沙子》的说明对象是结尾所说的“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师:你能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说明对象,准确无误,看来你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辨析说明对象的方法了。同学们,本课的两篇短文在原文中就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教材编者也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课,他们究竟有什么关联呢?生: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生: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生:两篇文章都告诉了我们一些科学知识,比如“板块构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泛大陆”等。师:这真是一个重大发现!这个发现说明了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知识性。生:两篇文章都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吗?生:在《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属于生物学范畴,而“地壳在进行缓慢而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属于地质学范畴。由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就是生物学的发现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而在《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斯石英的发现属于物理学范畴,“恐龙灭绝的原因”属于生物学范畴,科学家由斯石英的发现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就是物理学的发现影响了生物学的发展。师:确实如此。你能纵观两篇课文,求同存异,进行整合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两篇文章虽然说明对象不同,但体现了同一种科学的认识原则,那就是“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种认识原则体现了万物互联的思维方式,正是两篇短文最大的共性。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之间寻找内在联系,使得不同的科学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想之美。师:寻找说明对象这个活动让我们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认识到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感受到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屏幕显示)科学小品:科学性、知识性 活动二:探究说理过程师:掌握了说明对象,下面我们来细读文本,探究作者的推理过程。请同学们阅读《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推理过程。(屏幕显示)现象: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疑问: 可是,( )那么,( ) 假设:( ) 推理: 2.25亿年前, ( ) ; 大约在两亿年前,( ) ; 到6500万年以前,( ) 结论: (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明确:现象: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疑问: 可是,(恐龙并不适合寒冷的气候 )。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假设: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推理: 2.25亿年前,(形成最后一次泛大陆,恐龙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为四部分,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块大路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大陆也完全分开,每块大路上都留下了自己的恐龙化石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证据)。 师:你们的发言紧扣文本,展现了严密的推理过程,非常完整。我们清晰地了解到科学家对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提出质疑,大胆假设,然后进行缜密的推理,最后得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结论。师:那么《被压扁的沙子》的推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参照《恐龙无处不有》的推理过程说一说。生:作者先写科学家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假设,接着通过对斯石英的发现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晰,能完整地说出《被压扁的沙子》的推理过程,真是让人惊喜。你能具体说一说作者是怎么用斯石英的发现证明“撞击说”的呢?生:作者先讲非常纯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变成斯石英;然后讲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又会变成普通的沙子,所以说出现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最后讲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的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师:你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清晰的推理过程展现了科学家严密的思维。师:了解了两篇文章的推理过程,我们来思考这两篇文章的推理环节一样吗?生:两篇文章的推理环节是一样的,都是由科学发现提出疑问,然后作出假设,接着对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师:就是说,两篇文章的推理过程都是提出疑问——作出假设——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师:有同学觉得这些环节太繁杂了,能不能去掉其中的一个环节?生:我觉得这些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原因吗?生:因为现象是问题的根源,假设是对疑问的回答,推理过程就是对假设的证明,所以这些环节是密不可分的。生:我觉得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一环套一环的。生:这些环节都是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师:确实,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推理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性严密,才能确保结论的正确性,这样的推理过程体现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呢?生:逻辑顺序。师:能具体一些吗?生: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师:是的,今天我们学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不仅是一种逻辑顺序,也是一种相互联系。我们的科学正是在现象与本质的互联中、在主要与次要的互联中、在概括与具体的互联中彼此推进,相互影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这种逻辑关联正是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也展现了科学家逻辑严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屏幕显示)科学小品:逻辑性 活动三:品读说明语言师:学习了科学小品逻辑性强的特点,我们来体会本课语言文字的魅力。(屏幕显示)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2.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3.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覆盖。师:请大家品读这些句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生:第1句讲的是魏格纳发现板块构造理论的证据。“天衣无缝”这个词说明了南美洲和非洲其实原本是在一起的,如今的南美洲和非洲是大陆漂移的结果。师:你能抓住“天衣无缝”这个关键词理解句子。“天衣无缝”本来指天女做的衣服没有缝,用在这里就让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南美洲和非洲相吻合的现象,理解板块构造理论,使说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师:文中像这样放在括号里的文字还有哪些呢?生:还有。比如“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一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师:你能说一说括号里文字的作用吗?生:括号里的文字说明了研究恐龙灭绝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对文章内容了解更容易。师:看来括号里的文字就是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谁再来举个例子。生:“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括号里的文字让我们很轻松地知道二氧化硅就是普通的纯沙子。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属于补充说明文字,这些文字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第2句讲金刚石通过真空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但人们不会这样做,因为金刚石太贵了,以此说明人们不会把斯石英加热变成普通的沙子。师:这句话用金刚石类比斯石英,使道理通俗易懂,也体现了语言的幽默风趣。生:第3句中作者用“十分之九”表示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冰都在南极覆盖。这个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师:准确严密是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这个大冰箱体现了语言的什么特点呢?生:我觉得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大冰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南极洲之冷。这里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师:确实,这个“大冰箱”还表现了语言的风趣幽默。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生:有,比如“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师:这样的比喻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谁来分析第4句。生:我从第4句中“分离”“携带”两个词看到作者把“大陆”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地壳运动中,大陆相互分离,恐龙被大陆带到各个地方的情形。师:把“大陆”当人来写,这句话体现了语言的什么特点?生:这句话也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师:大家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越来越强了。科学小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抽象深奥,有很多专业术语,相对难以理解,但是作者却通过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使我们很轻松地就明白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屏幕显示)科学小品:生动性、通俗性师:我们的三个活动分别体现了科学小品的三个特点,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什么是科学小品?生:科学小品就是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或科学道理的文体。生:科学小品就是通过生动通俗的语言,让读者了解科学道理或科学知识的一种文体。(屏幕显示)科学小品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生动性、通俗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来自百度百科师: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科学的知识,将文学与科学互联,诞生了“科学小品”。科学因互联彼此促进,生活因关联更加美好。 活动四:开展头脑风暴 (屏幕显示)有一天,约翰·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于是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1971年的一天,罗兰·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闻名世界的运动鞋品牌Nike是由教练员和运动员出身的索萨和纳特一手撑起来的。为了让运动员穿上合适的运动鞋,索萨根据动运动力学原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设计出几种运动鞋的图样,并手工做了几双鞋。因为这种鞋对运动员有特殊的保护作用,他们穿在脚上的感觉十分舒服,所以受到了运动员的欢迎,随后发展成地球人都喜欢的运动鞋品牌。师:以上事例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将不同事物相互关联,会创造很多新的发明。师:事实上,我们的世界如此精彩,与互联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生:有,电视台将文物知识与戏剧结合,形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国家宝藏》。生:美团将点菜和网络连接起来,创造了“外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生:手机开发商将手机和照相机结合起来,发明了美颜相机。生:科学家将汽车、GPS和地图关联,产生了导航系统。……(屏幕显示)万物互联是将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结合一起,使得网络连接变得更加相关,更有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将现实的物理世界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甚至有数据预测,2020年有370亿的智能物和互联网相连。 —来自百度百科5G时代即将到来,5G影响的不仅是电信业,还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无人机作业、无人超市、远程医疗手术、AI语音识别(同声翻译)等等,5G实现了万物互联。 ——来自百度百科师:以上两则材料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生: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师:老师相信这么多的万物互联事例一定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现在我们来开展一次两分钟的头脑风暴,看你们能创造几种相互关联的事物?生:将汽车、飞机和船组合起来,形成多功能交通工具。生:将写字软件和钢笔结合起来,让每一位同学都写得一手好字。……师:同学们,万物互联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掌握这种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我们也拥有改变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