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了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
A.张骞出使西域后
B.隋唐时期
C.安史之乱后
D.秦朝建立后
2.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②张骞出使西域③丝绸之路的开通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之路交通线。这里介绍的丝绸之路的是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4.除丝绸之路外,古代欧亚大陆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商路,他们往往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其中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
B.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所走的商路
C.郑和下西洋所走的海路
D.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等地的商路
5.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材料表明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C.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较广
D.陆上丝绸之路带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6.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7.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司马迁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8.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疆域拓展
B.经济重心南移
C.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
D.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二、非选择题
9.[2020·金星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 观点内容 |
学者1 |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
学者2
|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
学者3 |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
学者4
|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交流史上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
——据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昆明丝绸之路学术会议综述》等整理
材料二 2013年,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强劲的动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目前而言,是指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所以,有学者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只是借用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富有诗意的名词”来描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合作。
——据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整理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自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东以长安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故A项正确。
2.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保障了西汉与罗马之间的往来,①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往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C【解析】据材料“描述汉朝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可知,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到河西走廊,经西域去往中亚、西亚,再到欧洲,故C项正确。
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故选D。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5.C【解析】材料中的三大航线说明唐朝对外航线多,贸易地区广泛,“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说明贸易范围广泛,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中外贸易额问题,因此无法得出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单独说明制瓷业在唐朝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广,未涉及陆上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带动,故D项错误。
6.A【解析】材料信息“通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等反映了社会史观视角下的物质生活,故选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7.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选B项。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C项错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D项错误。
8.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繁荣的共同原因是古代政府的支持与管理,故选D项。中国疆域的大小与丝路的繁荣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但丝绸之路从汉代就开辟了,B项错误;商贸全球化初露端倪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丝绸之路繁荣无关,C项错误。
9.【答案】(1)观点:学者1认为丝路位置和路线多样;学者2认为丝路上交流的人员和功能繁多;学者3认为丝路发展的原因多样;学者4认为丝路功能多样。
动态和趋势: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是多角度、开放的;存在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多元多样性;研究者之间既有争鸣,也有借鉴,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进步。
(2)联系:两者在地理范围上高度重合;都以友好交往和扩大联系为目的;都采取和平方式。
历史作用:古代: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使中国手工业产品享誉世界;增加了朝廷和港口城市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成为中国与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政治联系,最终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朝贡体系。
现代:有利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及经济技术的交流,进一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政治合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稳定的周边环境等。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观点,根据学者1的“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经路线”、学者2的“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学者3的“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和学者4的“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等信息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动态和趋势,从丝绸之路的研究角度、存在的多种观点、研究的侧重点,和该研究对学术进步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作答。
第(2)题第一小问,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理范围、交往目的与交往方式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各自的历史作用,先回答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立足中国角度,从对中国对外贸易、财政收入、经济发展、对外经贸交流和对外政治联系等角度考虑作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立足中国角度,从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技术交流、政治合作、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等角度考虑作答。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巩固练习,共11页。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