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同步练习题
展开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答案】B
【解析】由“15、16世纪”可知,此时为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这与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相符,故选B项;亚非拉地区当时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排除A项;15、16世纪殖民战争刚刚开始,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最终确立,排除D项。
2.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中国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答案】D
【解析】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略中国台湾,17世纪上半期,荷兰建立的东印度公司盛极一时,故选D项;1619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衰落,排除A、B两项;英国在17世纪中后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的大量殖民地,排除C项。
3.海权不但涉及以武力控制海洋的海军,也包括平时的商业与航运。“海权理论之父”马汉认为获得制海权的国家就掌握了历史主动权。17世纪掌握“历史主动权”的是( )
A.西班牙 B.法国
C.荷兰 D.英国
【答案】C
【解析】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获得了制海权,故选C项;17世纪时,西班牙丧失了海上主动权,排除A项;法国拥有强大的陆军,没有获得过制海权,排除B项;17世纪后期,英国打败荷兰,掌握海上霸权,排除D项。
4.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1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更是高达70.4%,食品从5%上升到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殖民扩张加剧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1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制成品进口减少、原料进口增加,故选A项;制成品进口比例下降与殖民扩张史实不符,排除B项;“市场日益饱和”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圈地运动为当时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料,与“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无关,排除D项。
5.据统计,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量增长了3倍多,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1倍以上。这表明( )
A.国家之间经济争夺更加剧烈
B.世界各地区间联系的加强
C.世界各地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D.蒸汽机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答案】B
【解析】世界贸易总量增长,铁路线长度增长,世界船舶总吨位增长,世界各地区间联系加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具体的国家,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870—1913年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排除D项。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将世界区域划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所在地区,一个是商品输出所在地区,因此本题选择C。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D.亚非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
【答案】B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故B正确;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受益最大,故D错误。
8.某历史课题小组为了研究世界贸易的发展状况,搜集了如下两幅图片。出现下图所述变化主要取决于( )
各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
A.生产关系的调整力度
B.世界市场的完善状况
C.拥有海外市场的多少
D.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
【答案】D
【解析】1870—1913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发展,但由于各国对高新技术的利用程度不同,所以经济发展速度不同,故D项正确。
9.1994年4月通过的《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弊端
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减少成员间的不平衡
【答案】B
【解析】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B项正确。解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弊端不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也有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的作用,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可能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故D项错误。
10.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正确。题干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排除A。题干体现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排除C。
二、材料分析题(共2大题,满分30分)
1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1930年,美国出台了有名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竞相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贸易战。
——《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是人类为建立世界多边贸易体系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成功试验。它证明,通过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人类不仅可以切实可行地协调与管制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行为,而且必将能够实现国际贸易关系中规则取向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实力取向的国家贸易政策的胜利。
——《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之间的关系。(4分)
(2)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反映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8分)
【答案】(1)关系:危机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从长远看,贸易保护主义又加深了经济危机。
(2)宗旨:各缔约国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清除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趋势:全球化、体系化、法制化(或规范化)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美国爆发经济危机。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等信息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的达成标志着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12.(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规模愈来愈大的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人教版课本插图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马世力《世界史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对全球贸易的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
(3)相对于材料二,材料三中的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答案】(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成因: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疯狂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英国加紧对外商品输出。
(3)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世界贸易总量持续大幅度增长;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精品随堂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优秀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优秀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科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