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ppt课件
展开第一组:一条边为4cm;第二组:一个角为45°;第三组:两条边分别为4cm和5cm;第四组:一条边为4cm,一个角为45°;第五组:两个角分别为45°和60°。
按下列条件做三角形,并通过比较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全等,由此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只给三角形的一个或两个元素,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
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把圆规平放在桌面上,在圆规的两脚上各取一点A、C,自由转动其一个脚,△ABC的形状、大小随之改变。那么,还需增加什么条件才可以确定△ABC的形状、大小?
把两块三角尺如图放置,其中∠B、∠C已知,并记两块三角尺斜边的交点为A,沿着直线L左右移动三角尺,△ABC的形状、大小随之改变,那么还需增加什么条件才可以确定△ABC的形状、大小呢?
总结: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的条件至少需要三个元素。
我们利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探讨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已知:△ABC(如图)
求作:△A′B′C′,使A′B′=AB,∠B′=∠B,B′C′=BC。
(1)作∠MB′N=∠B;
(2)在B′M上截取B′A′=BA, 在B′N上截取B′C′=BC;
则△A′B′C′就是所要求作的三角形。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角边”或“SAS”(S表示边,A表示角)。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第一种方法:
例1:已知:如图,AD∥BC,AD=BC,求证:△ADC≌△CBA。
证明: ∵AD∥BC(已知) ∴∠DAC=∠BC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ADC和△CBA中, AD=BC(已知) ∠DAC=∠BCA(已证) AC=CA(公共边) ∴△ADC≌△CBA(SAS)
例2:如图,在湖泊的岸边有A、B两点,难以直接量出A、B两点间的距离。你能设计一种量出A、B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案吗?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
解:在岸上取可以直接到达A、B的一点C,连接AC,延长AC到点A′,使A′C=AC;连接BC到点B′,使B′C=BC。连接A′B′,量出A′B′的长度。由于∠ACB=∠A′CB′(对顶角相等)则△ABC≌△A′B′C′(SAS),所以AB=A′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因而,A′B′的长度就是A、B两点之间的距离。
1.已知:如图,AB=DB,CB=EB,∠1=∠2,求证:∠A=∠D。
证明:∵∠1=∠2(已知) ∴∠1+∠DBC=∠2+∠DBC(等式的性质) 即∠ABC=∠DBE 在△ABC和△DBE中, AB=DB(已知) ∠ABC=∠DBE(已证) CB=EB(已知) ∴△ABC≌△DBE(SAS) ∴ ∠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 全等三角形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 全等三角形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开课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CONTENTS,学习目标,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小结,当堂小练,拓展与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 全等三角形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习题课件ppt: 这是一份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 全等三角形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习题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SAS,AD+DB,ABC,AB=DE,∠ABC=∠E,BC=EF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科版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沪科版14.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授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导入新课,①ABDE,③CAFD,②BCEF,④∠A∠D,⑤∠B∠E,⑥∠C∠F,想一想,不一定全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