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2.2《3的倍数的特征》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课件 14 次下载
- 2.3.1《质数和合数》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课件 17 次下载
- 3.1.2《正方体》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课件 13 次下载
- 3.2.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课件 27 次下载
- 3.2.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课件 17 次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获奖课件ppt
展开3.1.1《长方体》教案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方体
教学时间: 月 日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互动导学内容安排 | ||
教学环节 | 师生互动 | 设计意图 |
课堂导入(约5分钟)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顾学过的图形。 师: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说认识的图形。 师:认识这些图形吗? 课件先呈现平面图形,再呈现立体图形,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呈现图形名称。
2.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P18情境图。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这些物体吗?它们的形状是什么图形? 房子、冰箱、厨柜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说出冰柜、抽纸盒、书柜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 | 再现学生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场景的主题图,在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体会立体图形的特征,给予学生清晰的概念界定——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
探究新知(14分钟) | 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直观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长方体有平平的面”。出现不规范的表述,教师可以直接更正,告诉正确的名称。对于“面”,学生比较容易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板书“面”。 师:请同学们再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师揭示: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板书:棱) 师:同学们再摸一摸棱和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师揭示: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说,学生摸,共同在长方体学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并不空白,但不会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借用学具让学生直观感知,获得关于面、棱、顶点的正确表象。 2.结合图形抽象出面、棱、顶点。 课件呈现长方体,学生依次说出名称,课件依次呈现面、棱、顶点。 三、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教科书P18例1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具长方体,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1)认识面。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面。四人小组研究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预设1:长方体都有6个面。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看长方体有几个面。 预设2: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教师要让学生辨析,看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并用具体的长方体实物印证: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教师追问: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最多只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预设3:长方体中有的面是完全相同的。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 板书:6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认识棱和顶点。 课件继续出示问题。 师:拿出长方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量一量。 1:长方体有12条棱。教师拿出长方体框架,示范引导学生按顺序数一数。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 预设2:同一方向的棱长度相等。教师规范学生的表述,介绍“相对的棱”,并用课件演示,比一比,认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 板书: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棱和棱的交点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8个 2.整体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师:我们分别从面、棱和顶点认识了长方体,大家闭着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怎样的? 师:谁能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师小结: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四、制作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教科书P19例2 1.从“棱”切入,精选材料,引发猜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如果要用木条搭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木条?(12个)为什么是12根?给你12根木条你一定能搭成吗? 课件出示方案。 出示课件:方案一 师:仔细观察,上面的三种方案,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先仔细想一想。 师: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任务要求。 2.小组合作操作,积累操作和推理经验,验证猜想。 学生自主操作,尝试搭长方体。 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经历一个猜想、抽象的过程,再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有序反馈交流,促进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1)反馈“方案2”:初步感知基本特征。 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2?搭成了吗? 师:为什么方案2搭不成长方体? 预设1:全班没有同学选择方案2,此时教师要追问:为什么不选择方案2?通过学生“12cm的木条多了1根,6cm的木条少了一根”等具体的表述,抽象出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 预设2:学生选择方案2,但是怎么也搭不成长方体。让学生反馈在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条,这4条长度相等。 (2)反馈“方案1”:巩固及丰富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1”?搭成了长方体吗?在搭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师揭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展示) 师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的,一般把前后横着的棱称为长,左右竖着的棱称为高,左右横着的棱称为宽。 教师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②抽象图中的长方体,得出“面”的特征。 师:如果我们将这个长方体画在书上(课件出示教科书P19右下图),在这个长方体中找到了3条长、3条宽、3条高,还有1条长、1条宽、1条高藏在哪儿呢? 学生通过想象,指出被遮挡的长、宽、高,课件辅助用虚线显示。再次标出长、宽、高。 课件上依次隐去1条棱、2条棱、3条棱…… 师:如果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12cm、10cm、6cm,你能想象出这6个面的大小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依次呈现。 (3)反馈“方案3”:拓展长方体的类型,沟通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 师:哪个组选择了方案3?搭成了吗? 师:这个长方体与方案1搭成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拿着自己搭成的长方体介绍哪两个面是正方形,课件演示搭成的长方体。 师:这样的长方体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吗? | 面、棱、顶点是构成长方体的基本条件,借助学具和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识长方体,在观察、操作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面、棱、顶点三者之间的联系。
利用直观学具操作,首先掌握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特点,再用规范的语言给出长、宽、高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
巩固提升(18分钟) | 基础练习: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1题。 学生仔细观察后再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反馈评价。 ①展示正确答案但不一定是最优的方法,师生一起分析。 ②展示最优的正确答案,理解这样算的依据。 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3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全班交流,课件同步演示。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 学生会发现:1.相对的棱不仅长度相等,而且互相平行;2.相邻的棱互相垂直;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两两互相垂直。如果有的学生说不清楚,教师进行引导。
|
课堂小结(约3分钟) | 长方体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 |
板 书 | ||
教学反思 | 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加以强化,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活动。教学中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互动。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长方体表象,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优秀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周一相对,周二相对,周三相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教学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平面图形,立体图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3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课前预习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设计运动场,设计一运动场平面图,半圆周长也定为50米,小组合作要求,直线跑道都是50米,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