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训练题
展开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下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省 B.吉林省
C.山东省 D.江苏省
2.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 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 D.山地面积广阔
3.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 ②扩大垦荒规模 ③实施休耕轮作
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作物熟制最多一年一熟。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省位于亚热带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于100%;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山东省位于暖温带地区,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高于100%;江苏省纬度比山东省低,复种指数也高于100%。第2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水平高,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员多,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作物播种总面积减少;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第3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
答案1.B 2.A 3.C
从延续千年的“南粮北调”到今天的“北粮南运”,中国粮食的供需格局出现了颠倒性的变化。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镇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5.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6.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交通运输条件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解析第4题,改革开放以后京津地区、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另外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不能满足当地需求,需要输入大量粮食,由此引起“南粮北调”向“北粮南运”转变。第5题,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生产的商品率高,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第6题,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压力。
答案4.B 5.A 6.B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7~9题。
7.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物理风化 D.化学溶蚀
8.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B.我国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级行政区
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
9.为避免土地进一步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
解析本组题考查读图能力及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地区分布及治理措施。该图表示土地退化的原因,由图可知,该区土地退化原因以风力侵蚀为主,结合我国区域自然特征可知,该区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该区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采取的措施为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保护植被。
答案7.B 8.C 9.C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
材料二 “保护性耕作法”是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的方法。
材料三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有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的平均情况统计资料。
地区 | 土壤 水分 | 土壤 空气 | 土壤 有机质 | 大气 悬浮质 | 大气 水分 |
M | 23.5% | 16.7% | 3.2% | 3.4% | 34.5% |
N | 6.3% | 25.5% | 0.7% | 14.6% | 18.6% |
(1)图中M、N两个地区分别是什么?这两个地区有怎样的美誉?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的作用是什么?
(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可判断该河是黄河,M地区是河套平原,N地区是宁夏平原。这两个平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该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易发生土地沙化,引水灌溉易引起次生盐渍化;由材料二可看出“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这样可以保护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答案(1)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塞上江南”。
(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
(3)保护了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质,使大气中悬浮质减少,水分增加。
(4)土地沙化(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使黄河流量减少。提高了土壤墒情;提高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概率。
素养提升
下图示意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图1)和农业用地结构(图2)。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的关系。由图1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应重点发展林果业,但图2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2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适宜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地区发展,A项错误;该地种植业比重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B项错误;全面封山育林尽管会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但会降低经济效益,C项错误。
答案1.A 2.D
耕地占补平衡是新《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读2010年我国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年限的空间分异图,完成3~4题。
3.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区域包括( )
A.陕、黔、鄂 B.滇、渝、闽
C.黔、川、鄂 D.皖、赣、桂
4.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大
B.现有耕地的利用率低
C.地广人稀,后备耕地资源较为丰富
D.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区域有陕西(陕)、四川(川)、重庆(渝)、云南(滇)、贵州(黔)、浙江(浙)、福建(闽)、台湾(台)等。第4题,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说明耕地的紧张程度较低,是因为新疆地广人稀,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耕地资源较为丰富;新疆荒漠广布,耕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小;新疆现有耕地的利用率较高;新疆可平衡年限较长与西部大开发无关。
答案3.B 4.C
粮食虚拟耕地是指粮食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耕地资源,即将地区间进行的粮食交易看作相应的耕地交易。目前我国粮食虚拟耕地流动存在“北土南运”的趋势,由于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粮食输出地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粮食输入地,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据此完成5~7题。
5.我国粮食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的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B.南方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
C.北方地区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D.南方地区可用耕地面积狭小,不宜进行粮食生产
6.“北土南运”会( )
A.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
B.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C.增加南方地区农民收入
D.加快南方地区城镇化进程
7.“北土南运”会降低耕地粮食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
A.耕地资源分布不均 B.水热条件分布不均
C.农业技术的区域差异 D.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
解析第5题,虚拟耕地出现“北土南运”说明北方地区粮食商品率高,“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粮食商品率;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发展水平也较高;南方地区多低山丘陵,耕地面积较北方少,但并不代表不宜进行粮食生产。第6题,“北土南运”会使南方地区农业用地规模缩小,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北土南运”易对北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北土南运”会降低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北土南运”可能会增加北方地区农民收入。第7题,我国北方地区水热条件较南方地区差,因此生产相同数量粮食时,北方地区实际占用的耕地多于南方地区,粮食生产效率低。
答案5.C 6.D 7.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表为我国耕地面积(单位:千公顷)的变化情况。
年份 | 全国耕地 面积 | 年内减少面积 | |||
A | B | 农业结 构调整 | 灾毁 | ||
1999 | 129 205.5 | 394.6 | 205.3 | 134.7 | 107.1 |
2001 | 127 615.8 | 590.7 | 163.7 | 30.6 | 108.3 |
2003 | 123 392.2 | 2 237.3 | 229.1 | 50.4 | 364.1 |
2005 | 122 082.7 | 390.4 | 138.7 | 53.5 | 12.3 |
材料二 我国每年因灾害毁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省级行政区。灾毁耕地严重的省级行政区也是开荒面积最多的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5。
(1)据统计,2005年我国东部耕地减少面积占全国耕地年内减少面积的2/3。导致这一结果的前两位原因A、B分别是什么?针对耕地资源锐减的突出问题,东部地区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2)材料二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3)山东省是人口大省,而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面对现实,应采取哪些措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解析第(1)题,据表即可得出生态退耕和建设用地是导致东部耕地减少的两大主要原因;对于耕地应加强管理和保护,节约用地。第(2)题,材料说明不合理的垦荒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第(3)题,可以从改造中、低产田,改进灌溉技术,增加科技投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回答。
答案(1)A是生态退耕,B是建设用地。对策:节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2)灾毁引发开垦荒地;在生态脆弱地区,过度开垦荒地会造成土地退化,甚至灾毁。
(3)改造中、低产田,改进灌溉技术,增加科技投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a href="/dl/tb_c400870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a>,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耕地资源,山东省不同类型耕地的分布特点是,我国粮食生产集中度的变化有利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平衡年限较短的省级行政区包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