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AB卷(含解析)
第五单元 B卷 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AB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 B卷 能力提升—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AB卷,共11页。
第五单元 B卷 能力提升考试时间:120分满分:1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警觉(jué) 折返(shé) 丝缕(lǚ) 打旋(xuán)B.集纳(nà) 雾霭(ǎi) 皑皑(ái) 恶心(ě)C.砾石(lì) 巍峨(wēi) 翌日(yì) 旷野(kuàng)D.穹顶(qióng) 轻盈(yíng) 矗立(chù) 驿道(yì)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告戒 横溢 跌落 剁手B.刹那 裸露 雕塑 倒霉C.儒动 陡峭 妩媚 硕大D.蔓延 高耸 眺望 暄哗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能最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B.梦想的花朵,需要用汗水浇灌,美好的生活,需要用双手创造。C.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D.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海军成立、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4.下面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壶口瀑布》一文的作者是梁衡。文章写作者先后于雨季和枯水季去壶口,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壶口瀑布惊人的美。B.《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作者是马丽华。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这里是长江的源头。C.《登勃朗峰》的作者是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等。D.《一滴水经过丽江》的作者是阿来。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从“一滴水”的视角写了一次丽江之行。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B.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C.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D.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②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③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④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二、综合性学习(共10分)7.班级将举行“和”文化综合探究活动。[多姿多彩的“和”](1)请你搜集古人与“和”有关的资料,如成语、名言、故事等,仿照示例,谈谈你对“和”的理解。(2分)示例: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忍让与宽容。(2)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威仪尽失,礼崩而乐坏,政治上的多元状态造就了思想上的极度自由和解放。一时间,社会上各种思想流派如同绚丽的百花竞相开放,被称为诸子百家。中国文化由此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是泛指,其中对中国后世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在诸子百家几百年的发展中,思想不断地交锋与融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由此奠定。读到这段历史,小明同学深有感触,想写一副对联,还没写好,请你帮他完成。(2分)百家争鸣,各领风骚多彩流派群芳绚( ),博采众长大美中华( )[魅力无穷的“和”](3)①2019年4月,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湘潭市派出由部分优秀教师组成的访问团,赴新西兰交流。②我市教师为新西兰人民表演了书画、民舞、诗词朗诵等节目。③这些节目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缘故。④此次活动,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和”的魅力。这段文字中,有一处语病,请标出序号并修改。(2分)(4)放学后,你和同学兴高采烈地跑到操场上准备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另外一个班的同学。“我们先到!场地该归我们。”“凭什么?场地又不是你们班的。”大家互不相让,此时,请你用“和”理念来劝说,化解这场争吵。(30字左右)(4分)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8.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4分)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幼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辞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有删改)【注】①迥异:相差很远。②开:开导,启发。③古奥: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④倍蓰(xǐ):数倍。⑤影响:影子和回声,指不切实际、不持久。⑥时文:当时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⑦华:花。⑧诡僻:荒谬邪僻。⑨《左》《国》:《左传》《国语》。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⑪曹:辈。⑫拱璧:大璧,泛指珍宝。⑬义蕴:内在的意义。⑭发越:散播。⑮举:举出。⑯去:距。⑰枵(xiāo)腹:腹中空虚。⑱极:同“亟”,急。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4分)(1)时文固不可不读 固:__________(2)若朝华夕落 若:__________(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 尽:__________(4)然后思通其义蕴 通:__________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12.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必须幼年读”,其理由是什么?(3分)13.从选文加框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秋雨南浔陶晓跃一到南浔,便下起了雨,秋天的雨缠几丝凉意,随风轻扬。青石路湿了,不动声色地闪着光亮,那光亮也是湿湿的,没有一丝杂色。江南古镇的街道,似乎都由青石铺成,这些青石被人工凿成石板后连在了一起,便将古镇的既往连接到现在。不必去计算青石路有多古老,只要看一眼雨洗后石板的断纹和磨圆的边角,你便会自然放轻脚步,让脚踩着湿湿的软软的梦,留在深深的记忆里。沿河的柳湿了,那绿叶从树端径直垂到河面。高高低低的柳,曳着长长的裙倒映在水中,以一种曼舞的姿态写着自己的心事。水面上散淡地漂浮着浅黄的树叶,那是柳写给秋雨的诗句吧?秋雨淅淅沥沥,吴侬软语般轻吟着诗句。于是,河水漾起浅浅涟漪,也漾出一幅幅青绿的江南水乡画。河上的桥湿了,桥是石桥,不高,也不长。桥头有树,树上有藤蔓缠绕;桥身摇曳着茸茸的绿,那是长在石缝间的草。拿出相机对准石桥,闯进镜头的却是站在石桥上的年轻女子,一袭白色衣裙,撑着淡蓝色的雨伞,凝神看着远处的风景。雨点在她的伞上跳跃出蓝色的水滴,也跳跃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诗情。湿了的还有张氏旧宅。这个历经100余年的“江南第一巨宅”,占地4792平方米。漫步在厅、堂、廊、阁、楼之间,让人流连忘返的却是那些雕刻。这是腰门上的砖雕,雕刻着八仙过海的传说;那是门窗上的木雕,几扇窗说着《西厢记》的故事,几扇门则讲着《牡丹亭》的戏文。还有一座院落,两侧的漏明廊窗嵌着石刻芭蕉叶,雨点打在宽大舒展的叶片上,耳边回旋出的是“雨打芭蕉”的古韵。湿了的还有小莲庄。小莲庄是晚清南浔首富刘镛的私家花园。占地10亩的荷花池,被层层叠叠的荷叶遮盖得严严实实,虽然已是秋天,可荷叶依旧青绿,青绿中还有片片荷花的粉红点缀。秋雨绵绵,那该是渲染荷塘风韵的最好语言了。坐在池边的亭子里听雨,看环绕荷池边的太湖石,与松、与竹、与有200多年树龄的紫藤组合而成的各种小景,恍惚间便觉得置身于赵孟笔墨下的小品中了。湿了的还有嘉业堂藏书楼。藏书楼是刘镛的孙子刘承干所建,这个大富大贵的世家子弟,偏偏喜欢上了藏书。他历时20年,耗银30万,得书60万卷。书多为古籍,尤以雕版印书蜚声四海。藏书楼的每一扇木窗都有“嘉业堂藏书楼”的字样,“嘉业”,多么美好的家业呀。“捧一掬芸香般的明月,夹藏在嘉业古楼的万摞书间”,即使是当代诗人,低吟这藏书楼,充盈其间的也是古老的书香气息。河里的小船也湿了,一道道划破水面的轻轻桨声,惊散了水中的树影,也惊醒了沉醉在秋韵中的鸟儿。狭长的河道耸起了两岸石板铺成的小街,白墙、青瓦、沿廊、河埠迷离在烟雨中,忽而膨胀,忽而收缩。小船悠悠,流动着古镇缓慢而律动的节奏,时光似乎一下子被拉得悠长。百间楼也湿了,这个江南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民居群落,相传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建。沿河两岸400米间,楼阁房舍相接,山墙高低错落。黛墨色的瓦片,粉白色的墙壁,还有从庭院里探出头来的树梢,缕缕的绿,它们一起把自己的影痕投进了河里。“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清人的这首《浔溪渔唱》,唱出的便是百间楼这江南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缠绵的秋雨洗湿了南浔的每一个角落,也洗湿了我,一个江东游子的牵挂。(有删改)14.文章描绘了南浔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请说说作者具体描绘了南浔的哪些人文景观,描绘这些景观的目的是什么。(4分)1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4分)高高低低的柳,曳着长长的裙倒映在水中,以一种曼舞的姿态写着自己的心事。16.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有两条线索,请说说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6分)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6分)六、写作(本大题共1小题,50分。)18.按要求写作。每个人都有一双眼,每双眼里都有一个世界。每个人都信赖自己的眼,以为自己眼里的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以为别人看到的也是一模一样的世界。就是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人还是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朴实的人看到生计,精明的人看到机会;困窘的人看到绝望,浪漫的人看到希望;商人看到利益,官员看到愿景……而你,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请以“不一样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折”应读zhé。2.答案:B解析:A项,“戒”应为“诫”;C项,“儒”应为“蠕”;D项,“暄”应为“喧”。3.答案:B解析:两个分句之间用分号,所以应把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4.答案:C解析: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5.答案:B解析:A.“把玩”一词使用不当,“把玩”的意思是“拿在手里玩耍”,显然,“日落”不能拿在手里;C.“约”和“左右”重复;D.缺少主语,应该删掉“使”。6.答案:D解析:本题按时间顺序介绍牧场黄昏的景色。③句引出介绍对象,是首句;②句写到“落日沉没”,是尾句;①④句紧承③句,由自然景介绍到人文景。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④②。7.答案:(1)(示例1)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谦让与友爱。(示例2)从“将相和”的故事中,我了解到“和”是大度宽容与知错能改。(2)(示例)诸子交融;底蕴深(3)③。可删掉“的原因”和“的缘故”。(4)(示例)同学们,请先冷静下,听我说。古语说,和则两利,战则俱损。争吵是不可取的。更何况,打球要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要不我们一起来一场对抗赛吧。解析:(1)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写句式为“从A中,我了解到‘和’是B与C”,其中A是古人与“和”有关的成语、名言、故事等,B与C是从A中理解到的“和”的内涵。据此仿写即可。(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观察可知,上联是对题干第一段内容的总结;而下联中的“博采众长”“大美中华”可与题干信息的第二段内容照应。结合题干第二段内容和对联拟写规范进行补写即可。(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第③句属于句式杂糅,可删掉“的原因”和“的缘故”。(4)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的劝说语。写劝说语首先要写明劝说对象,然后根据题干确定劝说内容。本题要求用“和”理念来劝说,化解争夺操场场地打篮球的同学们之间的争吵。而从前两题中,可以确认“和”的理念包括宽容、忍让等,据此进行劝说即可。8.答案: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似能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云蒸霞蔚的情态,“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重点语句的能力。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汽蒸腾,吞没了云梦大泽。“云梦泽”是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湖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9.答案: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无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欲济无舟楫”,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只能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婉转含蓄地表达了对出仕的渴望。10.答案:(1)固然,本来;(2)像,如;(3)完全,全部;(4)通晓,理解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教材中该词的用法,如“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固”,“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中的“通”。11.答案:(1)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2)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的时候要遵循逐字逐句翻译的原则,扣紧关键词语,适当增删,调整句中词语的语序,使句子通顺。(1)安:怎么。可:可以。以:用。益:益处。(2)于:在。省:反省。12.答案:幼年读书经久不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在原文中寻找答题区间,首先确定题干语句所在的位置,其前面有—个“故”字,说明这是一个总结句,所以在前文即可找到相关答案。13.答案:【示例】读书要注重背诵、思考和运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阐述其启示的能力。注意文中关键词语“然后”“而”“如此”的使用,划分层次,总结概括文章大意即可。参考译文凡是读书,二十岁之前所读的书与二十岁之后所读的书相差很远。幼年时期知识未经开导,性格天真纯朴,所读的书即使很久不复习,偶尔提起,还可以背诵下来。如果是壮年时期所读的书,过了一个月就忘了,一定不能保持很长时间。所以“六经”和秦汉时期的文章,词语古拙深奥,不容易理解,必须要在幼年时期读。等到壮年之后,即使花费数倍(于幼年时期)的努力,终究也不持久。从八岁到二十岁,这中间时间不多,怎么能荒废舍弃或读一些不急于用的书呢?这个时候,科举应试之文本来不能不读,(但)也要挑选内容典雅醇正、道理纯朴、词语丰富,能够历经二三十年而不会有弊病的书来阅读。像早上花开傍晚落下、浅薄低俗、荒谬邪僻不得体、取悦一时的文章,怎么可以用珠宝美玉都难以换来的时光来读这些没有益处的文章呢?哪里比得上背诵《左传》《国语》中的一两篇文章和东、西汉经典典雅珍贵、丰美有文采的几篇文章,作为终身受用的珍宝呢?我希望你们把平时已经读过的经书,视若珍宝,(读过后)一个月之内,一定加以温习。古人的书,怎么能全部读完?但每读一篇,必须做到能够背诵,之后(就能)思考通晓其内在的意义,并且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像这样做,才气就会自然散播。如果曾经读过这本书,但完全不能举出书中的字词,就叫作“画饼充饥”;能举出其中的字词却不能运用,就叫作“食物不化”。这两者大概距腹中空虚没有什么差别。你们这些人在这些方面,应当赶快反省(醒悟)。14.答案:张氏旧宅、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百间楼。描绘这些景观的目的是增添南浔的文化韵味,让读者感受到南浔文化的深厚底蕴。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本文写了南浔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细读文章可以看出,从第5段开始写人文景观,第5段写张氏旧宅,第6段写小莲庄,第7段写嘉业堂藏书楼,第9段写百间楼。人文景观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所以作者描写这些人文景观就是为了增添南浔的文化韵味,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南浔文化的深厚底蕴。15.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数根垂下的柳条比作裙,同时又赋予柳以人的情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柳的轻盈与柔美,表达出作者对南浔之柳的喜爱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品析重点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应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把握句子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次要写出写作对象的特点、状态等,最后把握作者的情感。本题中“写着自己的心事”,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由“长长的裙”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数根垂下的柳条比作裙,同时,“曼舞”等词语又让人感觉到柳的轻盈与柔美,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作者把柳树描写得如此美好,表达了对南浔之柳的喜爱之情。16.答案:明线是南浔的秋雨,紧扣一个“湿”字;暗线是作者的情感,表达作者对南浔的怀恋。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线索的能力。从表面上看,全文都在写南浔的秋雨,写秋雨中的自然景观和秋雨中的人文景观,并且把这些景观写得生动怡人,让人过目难忘,这是明线;但作者不只是写景,他通过这些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怀恋,通过文章最后一句“一个江东游子的牵挂”就可以看出,这是深层表达的主题,所以这是暗线。17.答案:描写和抒情。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一个江东游子的牵挂”这一主旨,深化了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最后一段“缠绵的秋雨洗湿了南浔的每一个角落,也洗湿了我,一个江东游子的牵挂”中前半句是描写,后半句是抒情。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题目和开头都写了“南浔秋雨”,所以最后一段与题目和开头相照应,最后“一个江东游子的牵挂”,点明了思乡的主题。18.答案:例文:不一样的世界不止一日,我置身于水中,在无限的凉爽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我的目光追随着嬉戏的鱼虾,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空间在我的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精灵,不,确切地说是一只褪了皮的小虾米,从森林里探出头来,在大青石上左冲冲,右撞撞。突然,它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坚定地前进。我想,它一定是在找朋友吧!你看,它走着走着,一会儿追着这个抱抱,一会儿搂着那个寒暄,再一会儿又与过往的同伴打招呼。我真想加入它们,可惜我听不懂它们的语言,它们也当我是天外来客。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大青石边。这里有很多着装入时的石斑鱼居民熙熙攘攘地往来,有晶莹剔透的银鱼团体秀,有勤劳善良的田螺姑娘,当然还有那爱穿武装外强内秀的螃蟹一族。看着可爱的大头鱼里外穿梭,横冲直撞的螃蟹在捣鼓着什么,一切都那么随和,那么自然。那只调皮的小虾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一切都很好奇,思忖片刻,它走进了村子。我看见青石缝中,一只健壮的黑虾跳了出来,它们对视了好一会儿,我听不懂它们在说什么,却见它们像久别的铁哥们,又像失散重逢的家人,相互拉着先后进了洞穴。我的目光又被一场捉迷藏游戏所吸引,它们十几个吧,在一只小虾的命令下四散开来。小螃蟹在岩石下全神贯注地盯着小虾们的一举一动,吐着粗气,似乎不愿去搅和。出来找妈妈的小蝌蚪找了一块与自己颜色差不多的石头,卧在上面连大气也不敢出。一条石斑鱼在小虾身后闪来闪去,把小虾捉弄得一愣一愣……我悠悠忽忽漫游了很长时间,直到太阳的最后一丝余晖褪尽,还有妈妈不耐烦的叫声把我的心灵呼唤回来。我正准备离开这个不一样的世界,不经意间撞了一下它们,停留在我趾间的小虾愣了一下快速离开。哈哈,它也像我一样得意吧,也许晚餐时也会向妈妈诉说它的发现,谈论与我的相遇。解析: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审题可知,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不一样”。对于所有人来说,世界其实是一样的存在,只是因为立足点不同,身份不同,观察时的心理不同,所以世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来。由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想到《童趣》里的一句话:“故时有物外之趣。”因为有一颗童心,观察细致,所以作者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现。以此为主旨,以常见的某人某物为写作对象,写出自己新的发现与感悟来。